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新昌人,字子飛。淹貫經(jīng)史。少為太學(xué)生。仁宗至和中,丞相劉沆館之以訓(xùn)諸生,欲以郊祀恩例授以官,不就而歸。辟南園隱居,自號東郭居士。
全宋文·卷六五九五蔡霆發(fā),字子飛,泉州南安(今福建泉州西北)人。淳熙十一年登進士第。以邑最登朝,主管官告院。著有《家訓(xùn)集鑒》行世。見《萬姓統(tǒng)譜》卷九七,雍正《福建通志》卷四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侯官人,字通卿,號云岫居士。林之奇從子。孝宗淳熙間進士。學(xué)問德業(yè),有聲鄉(xiāng)里間,士宗之者數(shù)百人。為南豐主簿,郡守陳岐延修《禮樂書》。書成,周必大、楊萬里皆稱精密。調(diào)將樂丞。卒年五十四。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林子沖(一作宇沖),字詹叔,一云字通卿,號云岫居士,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之奇從子。學(xué)行俱佳,有聲鄉(xiāng)閭。紹熙四年舉進士,授迪功郎,除建昌軍南豐縣主簿??な仃惼缰洳?,延請增訂《樂書》,多所補正,為周必大、楊萬里稱道。官終將樂丞。丁外艱,以哀毀卒,年僅五十四。見《淳熙三山志》卷三一,《萬姓統(tǒng)譜》卷六四,雍正《福建通志》卷四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5—1227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叔耕,號柳塘。不屑科舉之文,屏居黃山,研究《易》義,旁究韜鈐、辭、老諸書。寧宗嘉定中,嘗詣闕三上書,論天變、人事、民窮、吏污之弊,不報。朱熹嘗與通書,召赴經(jīng)筵,甚重之。筑室柳塘上,自號方壺居士。有《柳塘集》、《方壺存稿》。
全宋詩汪莘,字叔耕,休寧(今屬安徽)人。不事科舉,退安丘園讀《易》,后屏居黃山。寧宗嘉定間應(yīng)詔上書,不報。徐誼帥江東,以遺逸薦,亦不果。遂筑居柳塘上,囿以方渠,自號方壺居士,學(xué)者稱柳塘先生。有《方壺集》。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九、《新安文獻志》卷八七有傳?!⊥糨吩?,以明汪璨等刻《方壺存稿》為底本。校以清雍正九年汪棟刻本(簡稱清刻本),并酌校《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九三《方壺存稿》(簡稱名賢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方壺存稿》(簡稱四庫本)所錄詩。
全宋文·卷六六四五汪莘(一一五五——一二二七),字叔耕,號柳塘,徽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屏居黃山,博覽群書,尤好《易》學(xué),不屑場屋之文,為朱熹、真德秀、徐誼等所重。嘉定間,有詔求言,遂上封事論天變、人事、民窮、吏污之弊,不報。復(fù)與朱熹書,以經(jīng)筵論道、扶持國本相期,熹頗重其言。徐誼帥江東,高其學(xué)行,欲以遺逸薦而不果。后筑室柳塘上,自號方壺居士。寶慶三年卒,年七十三。著有《柳塘集》及《方壺存稿》。見《新安文獻志》卷八七所載李以申《汪處士傳》,《宋史翼》卷三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葛郛,丹陽(今屬江蘇)人。立方長子(《韻語陽秋》卷一八)。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知江寧縣(《景定建康志》卷二七)。淳熙七年(一一八○),通判鎮(zhèn)江(《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六)。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四二一葛郛,號澹齋居士,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徙湖州,立方長子。乾道八年以奉議郎知江寧縣。淳熙中知興化軍,七年通判鎮(zhèn)江府。著有《載德集》四卷。見《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宋史》卷二○九,《吳興備志》卷一二,《宋詩紀事》卷五六,《石渠寶笈》卷四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6—1241
【介紹】:
宋婺州東陽人,字壽朋。從呂祖謙學(xué)。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任監(jiān)司及州府官,累遷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屢論時政,所言多中,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元年,朝廷欲乘金亡之機收復(fù)河南,又上疏反對,以為法度破壞,號令不行,財用不豐,糧草不繼,恐兵興之后引起民變。三年,進左丞相。嘉祐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每以上游重地為念,請建節(jié)度宣撫使,提兵戍夔州路。四年,加少師、保寧軍節(jié)度使,封魯國公。卒謚文惠。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等。
全宋詩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學(xué)者稱孔山先生(《敬鄉(xiāng)錄》卷一三),東陽(今屬浙江)人。學(xué)于呂祖謙。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寧宗嘉定三年(一二一○)為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官,次年知通州(《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浙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知鎮(zhèn)江府,十四年,除國子司業(yè)(《吳郡志》卷七)。理宗即位,累遷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有《孔山文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六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號孔山居士,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早學(xué)于呂祖謙,紹熙四年進士及第。累官至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兼淮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遷宗正少卿、秘書監(jiān)、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累遷至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初,拜右丞相。三年,拜左丞相。嘉熙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歷封肅國公、魯國公。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行簡歷練老成,居官無所不言,好薦士。所著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潭州寧鄉(xiāng)人,字彥章,號山齋。孝宗淳熙十一年上舍及第。寧宗慶元六年知江州。諂事蘇師旦,歷官至禮部尚書。師旦敗,遭貶斥,卒。有《周易總義》、《周禮總義》、《禹貢疆理記》、《漢南北軍制》、《山齋集》等。
全宋詩易祓(一一五六~一二四○),字彥章(一作彥祥、彥偉),號山齋居士,寧鄉(xiāng)(今屬湖南)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上舍釋褐,為昭慶軍節(jié)度掌書記。寧宗慶元六年(一二○○),累遷著作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嘉泰四年(一二○四),擢國子司業(yè)(《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開禧元年(一二○五),權(quán)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遷左司諫兼侍講。二年,除禮部尚書,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三年,謫融州,移全州。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復(fù)原官。理宗嘉熙四年卒,年八十五。事見清同治《寧鄉(xiāng)縣志》卷九《禮部尚書易祓墓志》。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六四四三易祓(一一五六——一二四○),字彥章,號山齋,潭州寧鄉(xiāng)(今湖南寧鄉(xiāng))人。淳熙十一年進士第。歷右司諫,慶元六年八月除著作郎,九月知江州。嘉泰四年擢國子司業(yè)。開禧元年權(quán)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二年除禮部尚書。諂事蘇師旦,師旦敗,貶死。著有《周易總義》(存)、《周禮總義》(存),另有《禹貢疆理記》、《易學(xué)舉隅》、《周禮釋疑》、《山齋集》。見清同治《寧國縣志》卷九《易祓墓志》,《楚紀》卷四三,《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8—1213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元石,號渾尺居士。從朱熹、呂祖謙游。光宗紹熙元年進士。時帝久不朝重華宮,介上疏極諫。寧宗立,遷太學(xué)博士。以忤韓侂胄,坐劾奉祠。后召還,累遷宗正少卿兼權(quán)中書舍人,繳駁不避權(quán)貴。除起居舍人。出知嘉興府,累徙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卒謚忠簡。
全宋詩王介(一一五八~一二一三),字元石,號渾尺居士,金華(今屬浙江)人。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進士。歷通判紹興府,知邵武軍。以慶元黨禁罷。起知廣德軍,歷知嘉興府、襄陽府、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以疾致仕。寧宗嘉定六年卒,年五十六。事見《西山文集》卷四六《王公墓志銘》,《宋史》卷四○○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八二王介(一一五八——一二一三),字元石,號渾尺居士(一作渾天居士),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從呂祖謙游學(xué),通諸經(jīng)。紹熙元年以進士第三人登第,授簽書昭慶軍節(jié)度判官。轉(zhuǎn)國子錄、太學(xué)博士。寧宗立,以忤韓侂胄意出通判紹興府,歷知廣德軍、饒州。入為秘書郎,度支郎官,徙兵部,擢國子司業(yè),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除秘書監(jiān),權(quán)中書舍人、起居舍人。以右文殿修撰出知嘉興府,徙襄陽、慶元二府。以疾奉祠致仕,嘉定六年八月卒,年五十八。謚忠簡。著有詩文奏議外制等二十五卷、《春秋臆說》十卷、《通鑒解標》十五卷,名為《渾尺集》。見真德秀《宋集英殿修撰王公墓志銘》(《真西山文集》卷四六),《宋史》卷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唐卿,字相之,號慎言居士,紹興(今屬浙江)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寶慶四明志》卷一○)。官集賢院修撰。事見《甬上宋元詩略》卷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9—1222
【介紹】:
宋眉州丹棱人,字季章,號雁湖居士,又號石林。李燾子。第進士。寧宗立,累遷權(quán)禮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曾疏請追奪秦檜王爵;附合韓侂胄,起草伐金詔書;北伐失利,勸侂胄貶蘇師旦等。復(fù)預(yù)聞史彌遠謀誅侂胄事。累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后為御史劾罷。久之,出知遂寧府。卒謚文懿。為文雋逸,精通典章制度。有《雁湖集》、《中興戰(zhàn)功錄》、《王荊公詩注》等。
全宋詩李壁(一一五九~一二二二),字季章,號雁湖,又號石林,眉州丹棱(今屬四川)人。燾子。以父任入官。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進士。二年,除秘書省正字。五年,為校書郎。寧宗即位,徙著作佐郎兼權(quán)禮部郎官。出知閬州,歷知漢州,提點夔路刑獄。嘉泰三年(一二○三),除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中書舍人,累遷權(quán)禮部侍郎。開禧元年(一二○五)使金賀生辰(《宋史》卷三八《寧宗本紀》),還言兵未可輕動。二年,為韓侂胄起草出師詔書,進權(quán)禮部尚書,拜參知政事。侂胄誅,謫居撫州。嘉定十五年卒,年六十四。謚文懿。有《雁湖集》,已佚。事見《西山文集》卷四一《李公神道碑》,《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宋史》卷三九八有傳?!±畋谠姡瑩?jù)《永樂大典》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六八四李壁(一一五九——一二二二),字季章,號雁湖居士,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燾子。以父蔭入官,登紹熙元年進士第,召試,為秘書省正字。寧宗即位,徙著作佐郎兼刑部郎,擢禮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進權(quán)禮部尚書。開禧二年七月,拜參知政事,與韓侂胄共謀伐金。宋軍敗,史彌遠誅侂胄,壁實預(yù)聞,兼同知樞密院事。后謫居撫州,復(fù)提舉宮觀,起知遂寧府。嘉定十五年六月卒,年六十四,謚文懿。著述甚富,于典章制度尤綜練。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塵錄》三卷、《中興戰(zhàn)功錄》三卷、《中興諸臣奏議》若干卷、內(nèi)外制二十卷、《援毫錄》八十卷、《臨汝閑書》一百五十卷,《王荊文公詩箋注》五十卷(存)。見真德秀《故資政殿學(xué)士李公神道碑》(《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贛州贛縣人,字和卿,號云峰居士。李珙子。孝宗淳熙間進士。授安福縣尉,累遷左司諫。嘗上封事,辭氣激烈。因忤韓侂胄罷歸,筑圃云峰以居。
全宋詩李謙,字恭甫(《前賢小集拾遺》卷三)。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六四五九李謙,字和卿,號云峰居士,又號白云居士,贛州興國(今江西興國)人,一作贛縣人。登淳熙進士,初授安福尉,累遷太常寺丞,提舉浙東,入為左司郎中,遷左司諫。忤韓侂胄,罷歸,筑圃云峰以居。見嘉靖《贛州府志》卷一○,《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一九,《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復(fù)之,號復(fù)齋居士。蔡淵弟。父蔡元定以外表兄虞英無子,與之為嗣,更姓名虞知方。及領(lǐng)鄉(xiāng)舉,從母命歸宗。嘗從朱熹學(xué)。官至文林郎、兩浙運干。有《春秋五論》、《春秋衍義》等。
全宋詩蔡沆(一一五九~一二三七),字復(fù)之,號復(fù)齋,建陽(今屬福建)人。元定次子。六歲時出繼外戚虞姓,更名知方,領(lǐng)鄉(xiāng)舉后以母命歸宗。傳元定《春秋》之學(xué)。寧宗嘉定元年(一二○八)進士,官至兩浙運干。明蔡有鹍《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復(fù)齋公集》一卷。事見《復(fù)齋公集》附錄宋徐夢發(fā)《復(fù)齋公墓志》,清嘉慶《崇安縣志》卷七、《宋元學(xué)案》卷六二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六七五八蔡沆(一一五九——一二三七),字復(fù)之,自號一庵居士,學(xué)者稱復(fù)齋先生,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元定次子。六歲出繼父之外表兄虞英,更名知方,后歸宗。從朱熹學(xué),嘉定元年登進士,官至兩浙運干。有《春秋五論》、《春秋大義》、《春秋衍義》等書,人稱其有功于《春秋》之學(xué)。后人輯有《復(fù)齋公集》(《蔡氏九儒書》卷四)。見《復(fù)齋公集》附徐夢發(fā)《復(fù)齋公墓志》,《閩南道學(xué)源流》卷五一,《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二五,《宋元學(xué)案》卷六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26
【介紹】:
宋嘉興華亭人,徙居平江昆山,字清叔,號后樂居士、西園居士。衛(wèi)季敏子。孝宗淳熙十一年進士第一。與朱熹友善。寧宗開禧初,累遷御史中丞。三年,參與謀誅韓侂胄,除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后為丞相史彌遠所忌,罷知潭州。卒謚文穆,改謚文節(jié)。有《后樂集》。
全宋詩衛(wèi)涇(一一六○~一二二六),字清叔,初號拙齋居士,改號西園居士,昆山(今屬江蘇)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授添差鎮(zhèn)東軍簽判。十四年,除秘書省正字。光宗即位,因應(yīng)詔上書激切,出提舉淮東、浙東二路。寧宗慶元初,召為尚書郎,以起居舍人假工部尚書使金,還,除沿海制置使,以言者論罷。返鄉(xiāng)于石浦辟西園,名后樂,因改號后樂居士。開禧元年(一二○五),召為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累遷禮部尚書、御史中丞、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嘉定元年(一二○八),為史彌遠所搆,出知漳州,歷知隆慶府、福州。理宗寶慶二年卒。有《后樂集》七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事見《宋歷科狀元錄》卷六,《至正昆山郡志》卷四、明正德《姑蘇志》卷五一有傳。 衛(wèi)涇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六一二衛(wèi)涇(一一五五——一二二六),字清叔,號拙齋居士,晚號西園居士,秀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后徙蘇州昆山(今江蘇昆山),季敏子。淳熙十一年狀元及第。十四年,除秘書省正字。光宗立,除著作佐郎,遷著作郎,兼司封郎官。尋出為淮東提舉,改浙東。慶元初,召為尚書右司郎官,為吏部員外郎。三年,以起居舍人假工部尚書使金,還為起居舍人兼實錄院檢討官。以言者論罷,居家?guī)资?。開禧元年召還,歷任太常少卿、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除吏部侍郎、兼侍讀,為禮部尚書。三年十一月拜御史中丞,簽書樞密院事,除參知政事。嘉定元年,兼太子賓客。尋以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潭州,遂一知福州,再知隆興府。十七年,除資政殿學(xué)士致仕,寶慶二年八月卒,贈太師,追封秦國公,賜謚文穆,改謚文節(jié)。涇立朝敢言,嘗曰「官爵自有定分,名論千古不磨」,誅韓侂胄,其力為多。后終為史彌遠所忌,罷歸。取范仲淹「后樂」之語名其堂,遂以自號。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四、選舉二一之四、選舉二一之九、選舉二二之一三、禮四九之七○、禮四九之八六、職官六之七二、職官七四之三○、職官七八之六七、食貨二八之三八、刑法六之四四,《南宋翰苑題名記》,《宋史》卷三七至三九《寧宗紀》、卷二四三《恭圣仁烈楊皇后傳》、卷二一三《宰輔表》四,《宋史翼》卷一五及本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大安軍人。光宗紹熙元年武舉進士。調(diào)神泉尉。相傳其大母黃氏、繼母楊氏先后有疾,兩次割臂肉以進,疾皆愈。知大安軍羅植即其所居立純孝坊。
全宋詩張伯威,號無辯居士,大安軍(今陜西寧強西北)人。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武進士?!?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金契丹人,字履道,號忘言居士。遼東丹王七世孫。博學(xué)多藝,通《易》、《太玄》,精陰陽歷數(shù)。以搜檢煩瑣,不應(yīng)舉。蔭補國史掾。章宗朝,累遷禮部尚書,特賜進士第。官至尚書右丞。
中州集履,字履道,東丹王之七世孫。學(xué)通易、太玄,至于陰陽歷數(shù),無不精究。嘗以鄉(xiāng)賦一試有司以露索為恥,遂不就舉。蔭補國史掾。興陵朝,累遷薊州刺史,入翰林為修撰,歷直學(xué)士、待制、禮部尚書,特賜孟宗獻榜進士第。俄預(yù)淄王定冊功,拜參知政事。明昌元年,進右丞。薨,年六十一。興陵嘗問宋名臣孰為優(yōu),履道以蘇端明軾對。上曰:吾聞軾與王詵交甚款,至作歌曲,戲及姬侍,非禮之甚,尚何足道耶!履道進曰:小說傳聞,未必可信,就使有之,戲笑之間,亦何得深責(zé)。世徒知軾之詩,文人不可及。臣觀其論天下事,實經(jīng)濟之良才,求之古人,陸贄而下,未見其比。陛下無信小說傳聞,而忽賢臣之言。明日,錄軾奏議上之,詔國子監(jiān)刊行。自號忘言居士,有集傳于世。三子:辨才,武廟署令;善才,工部尚書;楚才,中書令。四孫:鈞、弦、鏞、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01
【介紹】:
宋無為軍廬江人,字謙仲,號軒山。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禮部尚書,進參知政事。光宗立,遷知樞密院事兼參政,拜樞密使。鯁直敢言,所論時政得失,皆切中要害。因嫉惡太甚,同僚多忌之。寧宗慶元中為臺臣論劾罷官,奉祠歸里。卒謚獻肅。有《軒山集》。
全宋詩王藺(?~一二一四),字謙仲,號軒山居士,廬江無為(今屬安徽)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為武學(xué)諭,擢樞密院編修官,除宗正丞。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奏對稱旨,除監(jiān)察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五之二五)。兼崇政殿說書。累遷中書舍人兼侍讀,吏部侍郎,丁母憂去。十四年,知隆興府(同上書職官六二之二六)。十六年,進參知政事(《宋史》卷三五《孝宗本紀》)。光宗即位,除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紹熙元年(一一九○)拜樞密使,旋罷。起帥江陵。寧宗即位,改帥湖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六八)。嘉定七年卒。有《軒山集》,已佚。事見《清獻集》卷一九《王藺傳》,《宋史》卷三八六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六一八三王藺,字謙仲,號軒山,無為軍廬江(今安徽廬江)人。乾道五年進士,為上饒主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干辦公事。擢樞密院編修官,徙宗正丞,遷起居舍人,除禮部侍郎兼吏部。淳熙十六年,進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次年除樞密使。藺梗直敢言,遇事力爭,然嫉惡太甚,同列多忌之。御史中丞何澹論之,罷政提舉洞霄宮。紹熙四年起知江陵府,移潭州。再奉祠,卒于家,謚獻肅。著有《軒山集》。見《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八、一九,杜范《王藺傳》(《清獻集》卷一九),《宋史》卷三八六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