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元詩紀事
鯤號龍山居士,雁門人。 〖案:鯤敘雙溪醉隱集在甲辰年,時金已亡十年。
楊艮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七六○
楊艮之,號存心居士,理宗時嘉定府洪雅(今四川洪雅西)人。
黃自如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六八八
黃自如,自號蘊空居士,建昌軍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淳祐初撰《金丹四百字注》,今存。見所撰《金丹四百字后序》。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希淮(一二一七~一二七五),字同甫,號槐坡居士,安成(今江西安福)人。恭帝德祐元年卒,年五十九。事見《吾汶稿》卷九《先父槐坡居士事狀》。
張山 朝代:元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0—1276 【介紹】: 元涿州范陽人,號萬人敵,又號慈悟居士。嘗從攻南宋,有戰(zhàn)功。一日單騎入山谷,忽悔平生所為,歸即焚其弓矢,懺悔事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0—? 【介紹】: 宋衢州江山人,字剛中,號瞻岵居士。理宗寶祐四年進士。知建昌軍。宋亡,與從兄柴望、弟柴元亨、柴元彪遁跡不仕,人稱柴氏四隱。有《柴氏四隱集》。
全宋詩
柴隨亨(一二二○~?),字剛中,號瞻岵居士,江山(今屬浙江)人。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士,時年三十七(《寶祐四年登科錄》)。曾知建昌軍。宋亡,與兄望、弟元亨、元彪俱隱于櫸林九砌之間,世稱“柴氏四隱”。著作已佚。明萬歷中裔孫復貞等搜輯遺稿,編為《柴氏四隱集》。事見清同治《江山縣志》卷一一?!〔耠S亨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柴氏四隱集》為底本,編為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3—1296 【介紹】: 宋慶元鄞縣人,字伯厚,號深寧居士,一號厚齋。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正直敢言,對朝廷用人及各項弊政,多所批評建議,先后觸忤權臣丁大全、賈似道、留夢炎,屢遭罷斥。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后辭官還鄉(xiāng),專事著作二十年,宋亡不出。有《玉海》、《困學紀聞》、《玉堂類稿》、《掖垣類稿》、《通鑒地理考》、《漢藝文志考》、《深寧集》等。
全宋詩
王應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進士,調(diào)西安主簿。寶祐四年(一二五六)中博學宏詞科,累遷太常寺主簿。以言事忤丁大全,罷。丁敗,起通判臺州。景定元年(一二六○)召為太常博士,遷著作佐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兼禮部郎官、兼直學士院,以忤賈似道奉祠。六年,起知徽州。七年,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八年,權吏部侍郎。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授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因封駁留夢炎薦章不報,遂東歸,自號深寧老人。元成宗元貞二年卒,年七十四。王應麟是宋末著名學者,著作繁富,影響較大的有《困學紀聞》,《玉海》等。另有《深寧集》,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七八存《王尚書遺稿》。事見清錢大昕《深寧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三八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八一九二
王應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厚齋,又號深寧居士。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撝子。淳祐元年進士,調(diào)西安縣主簿,徙揚州教授。寶祐四年中博學宏辭科,添差浙西安撫司干辦公事。歷遷國子錄、武學博士、太常寺主簿。輪對,言邊事忤丁大全,罷職。起通判臺州。召為太常博士,擢秘書郎,遷著作佐郎。度宗即位,除禮部郎官,兼直學士院,遷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歷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再忤賈似道,出奉祠。起知徽州。召為秘書監(jiān),遷起居郎兼權吏部侍郎。及賈似道潰軍江上,上疏陳十事,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遷禮部侍郎。轉(zhuǎn)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上章劾右丞相留夢炎任用私人,遂辭官東歸。后二十年卒,年七十四,時元貞二年也。所著有《深寧集》一百卷、《玉堂類藁》二十三卷、《掖垣類藁》二十二卷、《詩考》五卷、《詩地理考》五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鑒地理考》一百卷、《通鑒地理通釋》十六卷、《通鑒答問》四卷、《困學紀聞》二十卷、《蒙訓》七十卷、《集解踐阼篇》、《補注急救篇》六卷、《補注王會篇》、《小學紺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指南》四卷、《詞學題苑》四十卷、《筆?!匪氖怼ⅰ缎帐霞本绕妨?、《漢制考》四卷、《六經(jīng)天文編》六卷、《小學諷詠》四卷。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八,《宋史》卷四三八本傳。

人物簡介

簡介
李承休(1224年—1300年),高麗王朝后期大臣、文學家。字休休,號動安居士,京山府嘉利縣(今韓國慶尚北道星州郡)人。官至密直副使、監(jiān)察大夫、詞林學士承旨,著有《動安居士集》、《帝王韻紀》等作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新昌人,字及之,自號如心。理宗淳祐間進士。調(diào)興國主簿,憲使李迪愛其才,檄入幕,按法訊擬,民稱不冤。調(diào)武昌節(jié)度掌書記,再調(diào)太和令,獨立不撓,剖決如流。尋授清江,未幾知高郵,終朝奉郎。有文集。
全宋詩
蔡志學,字及之,自號如心居士,新昌(今江西宜豐)人。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五一),授興國主簿(明嘉靖《贛州府志》卷八)。歷武昌節(jié)度掌書記,知太和縣、高郵縣,通判清江軍。事見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七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楊公遠(一二二七~?)(生年據(jù)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從頭起”推定),字叔明,號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縣)人。善詩工畫。終生未仕,以詩畫游士大夫間。有《野趣有聲畫》二卷。事見本集卷首宋吳龍翰序、卷末方回跋,《元書》卷八九《方回傳》附?!罟h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刻本,無異文)。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8—? 【介紹】: 元徽州歙縣人,字叔明,號野趣。工詩善畫。有《野趣有聲畫》。
中國古代名人錄
〔約公元一二二八年至?年〕字叔明,歙縣人。生于宋理宗紹定元年,卒年不詳。入元不仕,其它事跡不詳。公遠著有《野趣有聲畫》二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衢州江山人,字炳中,號澤臞居士。度宗咸淳四年進士。嘗官察推。宋亡,與從兄柴望、兄柴隨亨、柴元亨俱隱居不仕,號柴氏四隱。有《襪線集》,后編入《柴氏四隱集》。
全宋詩
柴元彪,字炳中,號澤臞居士,衢州江山(今屬浙江)人。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進士,官察推。宋亡,與兄望、隨亨、元亨俱隱,世稱柴氏四隱。有《襪線稿》,明萬歷中十一世孫復貞等輯入《柴氏四隱集》。事見清同治《江山縣志·選舉》。 柴元彪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八三二五
柴元彪,字炳中,號澤臞,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望從弟。咸淳四年進士,嘗官觀察推官。宋亡不仕。著有《襪線集》,編入《柴氏四隱集》中。其文今僅存自序一篇。見《宋詩紀事》卷七九,《宋元學案補遺別附》卷二,《宋史翼》卷三四。
趙某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一一
趙某,號云竹居士,咸淳時人。
王元甲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三四○
王元甲,字士遷,廣州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咸淳七年登進士第,官陽江縣主簿兼尉事,有惠政。元兵下廣州,制置使張鎮(zhèn)孫死之,元甲護其喪歸葬。宋亡,朝夕望厓門臨哭,隱于番禺之沙灣,環(huán)其居植梅數(shù)十本,徜徉其間,因自號梅灣居士。年七十二卒。見《廣東文徵》改編本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9 【介紹】: 宋嘉興華亭人,字淇父,號九山。理宗淳祐間歷官尚書郎,出知常州。罷歸,以詩文自娛。宋亡不仕。有《秋聲集》。
全宋詩
衛(wèi)宗武(?~一二八九),字淇父,自號九山,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理宗淳祐間曾為朝官,出知常州。未幾,“自毗陵投紱歸垂三十載”(本集卷五《劉藥莊詩集序》)。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年逾八十。有《秋聲集》,都為退居后所作,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六卷,其中詩四卷。事見本集卷首元至元甲午重九日張之翰序?!⌒l(wèi)宗武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殘本《永樂大典》。館臣漏輯詩三首,附于卷末。
全宋詩
九山人,姓名未詳,寓杭州(今屬浙江)。月泉吟社第五十五名。事見《月泉吟社詩》。
全宋文·卷八一四八
衛(wèi)宗武(?——一二八九),字淇父,自號九山,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淳祐中歷官尚書郎。開慶元年以奉議郎、監(jiān)尚書六部門出知常州。終通議大夫。罷歸,閒居三十馀年,以詩文自娛。入元不仕,至元二十六年卒。著有《秋聲集》。見《秋聲集》卷首張之翰序,《重修毗陵志》卷八,《東維子集》卷二六《尚絅先生墓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41 【介紹】: 元僧。臨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稱寒拾里人,俗姓何。世為儒家。十一歲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賜號慧文正辯禪師,主中天竺,遷靈隱。后主徑山作大護持師二十年。工詩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詩選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臨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參藏叟和尚于徑山,言下豁然頓悟,藏叟告寂,依凈慈鞏石林為記室。與陵虛谷、海東嶼、熙晦機、永東州、真竹閣為莫逆交。尋掛錫靈隱伏虎巖,住徑山。請居第一座,既而退處楞伽室。大德間,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至大間,特旨賜號曰「慧文正辯」,行宣政院舉主中天竺,遷靈隱。延祐間,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升坐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南歸養(yǎng)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間,降璽書命主徑山,作大護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終于丈室,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絕古雅,自稱「寒拾里人」。嘗擬寒山子詩百馀篇,四方衲子多傳誦之。林石田隱居吳山,不與世接,獨遺以詩曰:「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其取重前輩如此。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行端。字元叟。族臨海何氏。世為儒家。年十一。從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氣識淵邃??灰缘雷匀?。參藏叟老禪師于徑山。得旨。次至凈慈石林鞏公。處以記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行中書平章張公。舉師住中天竺。復遷靈隱。有旨。設水陸齋于金山。命師說法??⑹氯胗P。奏對稱旨。加賜佛日普炤之號。南歸即退。廬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眾。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請師補徑山。仍闔奏請降璽書護持。師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賜。人以為榮。而師漠如也。主徑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閫。道隆德重。諸方仰之。間作詩文。清絕古雅。林石田前輩居吳山。閉門無接。于師特敬慕之。嘗贈師以詩。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石田知師。以詩猶知見重。況知師以道者乎。先虎巖住徑山時。師為第一座。每聞巖法座上。舉云。度宗為北兵攻急。命道士設大醮。奏章天廷。問國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報。既竣事問故。高公云。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門不開。故得報遲也。巖舉此謂。住持非茍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預定之天庭。師聞頗心非之。及師繼席。適當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歲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名行端。號元叟。生臺之臨海何姓。何姓世以儒顯。端母王氏。博釋五經(jīng)章安子弟。咸宗之如漢之曹大家。南宋寶祐乙卯歲生端。端生不茹葷。襁褓中見沙門遂喜。甫六歲。母王氏授以論孟。端咿唔成誦。乃至經(jīng)子章句悉不可難。每遇紛華雜遝。端則莊坐如在定。母因奇之曰。吾家千里駒也。然恐不為世用。端叔父茂上人者。早歲為僧。住馀杭化城院。適歸省故里。端竟從之剃染。遍游叢林。謁徑山藏叟。臨機悟旨。藏叟悅之。一日藏叟問端曰。汝是臺州人那。對曰。臺州。叟便喝。端拜。叟又喝。端起叉手。叟曰。放汝三十棒。端喏。藏叟又曰。還知我泉南無僧否。端曰。和尚聻。叟便棒。端按住曰。莫道無僧好。叟大笑而起。端既罷參。乃徜徉西湖山水間。自稱寒拾里人。育王珙作偈招曰。夜半落霜花。日輪正卓午。寥寥天地間。只有寒山子。端不答。乃典凈慈書記。時凈慈石林鞏禪師居焉。吳山石田林處士。久隱不與世接。乍見端篇翰。獨以詩柬端。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語。端又遠訪雪巖欽于仰山。欽曰。駕發(fā)何處。端曰。兩浙。曰。因甚語音不同。端曰。合取口。曰。獺徑橋高。集云峰峻。未識阇黎在。端拍手曰。鴨吞螺螄。眼睛突出。欽顧侍者點好茶來。端曰。也不消得。于是以上禮賓之。元成宗大德初。為虎巖伏。分座于徑山。庚子。出住湖州翔鳳。乃曰。大慧祖師道。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受地獄苦。終不將佛法作人情。徑山先師藏叟和尚。一生不肯四天下人??v饒釋迦老子達磨祖師到來。也須退身有分。山僧在侍者寮兩年。弄盡機關。做盡伎倆。直是沒湊泊它處。所以知其為大慧嫡孫。今有炷香供養(yǎng)它。也要大家證明。甲辰。詔主中天竺。并賜慧日正辨師號?;蕬c壬子。遷靈隱。仁宗設無遮大會于金山。命端證之。又加號佛日。乃退居良渚西庵。英宗至治壬戌間。起端居徑山。端居徑山。人才之盛。不減妙喜。其楚石琦輩。時稱僧杰焉。虞公文靖以文獻宗時。兼游諸禪宿之門。自稱微笑居士。每方楊大年之為人。多剝啄諸家語錄。而讀端提唱。乃謂其子弟曰。元叟生平。諦理恢拓。廣說略說。莫不弘偉。然關要隱而不發(fā)。以待其人。大慧之流風馀韻。猶有如此者。不謂老夫復相識耳。其提唱曰。寂靜中做工夫者。以寂靜為究竟。他且不是你寂靜中究竟底物。憒鬧中做主宰者。以憒鬧為得意。它且不是你憒鬧中得意底物。經(jīng)教中領覽者。以經(jīng)教為根本。它且不是你經(jīng)教中領覽得底物。師友中講磨者。以師友為淵源。他且不是你師友中講磨得底物。此無形段金剛大士。從塵點劫來。直至而今。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你擬向東邊討它。它向西邊立地。你向南邊討它。它向北邊立地。教它與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一切人與它安名立字即不得。一切處一切時。與你萬象為主。萬法為師。此其是也。自非上根利智具殺人不眨眼底手段。將第八識斷一刀。豈有成辦時節(jié)。又曰。自家根蒂下。積生累劫。多諸惡習。若也照燭不破。剔脫不行。日用間豈免觸途成滯。一切法中?;蛴兴傻?。即礙殺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愛水。即淹殺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即燒殺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風。即飄殺了你。四者既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明暗色空。森羅萬象。到處粘作一團。如黐膠相似。驅(qū)你入驢胎。使你入馬腹??傯硭?。千佛出世。亦無如之何矣。端開化四十二年。三受金襕。密秘之。不以披搭。所賜金帛悉賑貧乏。復多怒。老益甚。每據(jù)坐。竟日傳餐訶罵。及入寢室?;蚋`問其故。乃左右顧視。欲舉已忘。故道俗于怒罵中。得旨者甚多。順帝至正壬午秋。示微疾。問侍僧曰。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安同諸苦源。來者不來者。如何是來者不來者。僧無語。端良久曰。后五日看。至期更衣趺坐曰。本無生滅。焉有去來。冰河發(fā)??。鐵樹花開。垂一足而化。世年八十八。僧臘七十六。所剪爪發(fā)。舍利累然。閟全身于鵬摶峰北。謚曰普照。塔曰寂照。端退居良渚日。忽有梵僧。仗錫來徵般若樞要。端示以獅王奮迅三昧。其僧稽首蹈空而去。左右皆驚愕。端曰。掩鼻偷香。何足羨也。 贊曰。大慧四傳至端禪師。二百載矣。幾如勁弓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師崛出珍公之門。而道被三朝。德邁九洲。源厚流長。不亦宜乎。或謂。師之后大抵說法朝廷。豈其家化以金馬門為隱者耶。曰否。不離菩提樹下。而據(jù)吉祥座者。斯何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端,字原叟,姓何氏,臨海人也。年十二,從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嗲蟠蠓?,至忘寢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師授,自能通曉。初參藏叟珍,珍問:“何處人?”答云:“臺州?!闭浔愫?,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復依凈慈石林鞏為記室,與虛谷、東嶼、晦機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資福,遂以瓣香歸藏叟。居五載,學人奔湊,名聞京國,賜號“慧文正辯”。復遷中竺、靈隱、徑山諸剎,屢承恩寵,三錫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訖入覲于便殿,從容奏對,深契圣衷,更賜“普照”之號。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閫,慕其道者鱗萃,幾無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書偈云:“本無生死,焉有去來。冰河發(fā)燄,鐵樹花開?!蓖豆P垂一足而化,壽八十八,臘七十六,留龕七日,顏貌如生。塔于徑塢曰,寂照分爪發(fā),別建塔于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