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1—1119
【介紹】:
宋福州福清人,字介夫,號大慶居士、一拂居士。英宗治平四年進(jìn)士。調(diào)光州司法參軍。秩滿入京,對王安石言新法不便。久之,監(jiān)安上門。神宗熙寧七年,久旱不雨,流民扶攜塞道,繪流民圖上之,奏請罷新法,次日,新法罷去者十有八事。呂惠卿執(zhí)政,又上疏論之,謫汀州編管,徙英州。哲宗立,始得歸。元符七年,再貶英州?;兆诹ⅲ膺€,復(fù)故官,旋又為蔡京所奪,遂不復(fù)出。有《西塘集》。
全宋詩鄭俠(一○四一~一一一九),字介夫,號大慶居士,又號西塘老人,祖籍光州固始(今屬河南),后入閩,為福清(今屬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jìn)士。調(diào)光州司法參軍,入監(jiān)安上門。神宗熙寧中,因繪《流民圖》、,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yè)圖跡》上奏,指斥新法弊竇,編管汀州,改英州。哲宗立,放還,除泉州教授。元祐八年(一○九三),授泉州錄事參軍。元符元年(一○九八),再竄英州?;兆诩次?,復(fù)泉州教授,改監(jiān)潭州南岳廟,未被敕,復(fù)追毀前命。崇寧五年(一一○六),復(fù)將仕郎,不復(fù)出。宣和元年卒,年七十九。光宗紹熙初,追贈朝奉郎。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賜謚介。有《西塘集》十卷?!?a target='_blank'>景定建康志》卷四八、《東都事略》卷一一七、《宋史》卷三二一有傳?!∴崅b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西塘集》為底本,參校清吳自牧(宋詩鈔二集·西塘詩鈔)(簡稱詩鈔)、清管庭芬《宋詩鈔補(bǔ)·西塘集補(bǔ)鈔》(簡稱補(bǔ)鈔)。另輯得集外詩七首,合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一六九鄭俠(一○四一——一一一九),字介夫,號大慶居士,又號一拂居士,福州福清(今福建福清)人。治平四年進(jìn)士,任光州司法參軍。熙寧五年春,秩滿入京,監(jiān)安上門。素為王安石所重,數(shù)上書安石,言新法為民害。七年,上《流民圖》并奏,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及呂惠卿執(zhí)政,又上疏劾之,復(fù)繪《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yè)圖跡》,惠卿奏為謗訕朝政,編管英州十二年。哲宗立,始得歸,為泉州教授、錄事參軍十三年。元符中再竄英州三年?;兆诹?,赦還,復(fù)故官,又為蔡京所奪,歸田里。宣和元年卒,年七十九。見鄭俠《上漕車書》、《大慶居士序》,夏之文《西塘先生墓志》(《西塘集》附錄),《宋史》卷三二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酸棗人,宋守約子。以蔭干當(dāng)禮賓院。曾議西北馬政之弊。神宗時出使高麗,歸而圖記其山川、風(fēng)俗上之,進(jìn)通事舍人。神宗死,使契丹告哀。積遷西上閤門使、樞密副都承旨。
全宋詩宋球,成都(今屬四川)人,號涪川居士。仁宗慶歷間進(jìn)士,官職方員外郎。事見《金石苑》卷三。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二七宋球(?——一○九八),開封酸棗(今河南延津)人,贈安武軍節(jié)度使守約之子。以蔭干當(dāng)禮賓院,神宗時再使高麗稱旨,進(jìn)通事舍人。積遷西上閤門使、樞密副都承旨,元符元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九《宋守約傳》有附傳,卒年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張某,名不詳。神宗熙寧時人(《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九八),曾官度支郎中(清光緒《長汀縣志》卷二九)。
全宋文·卷二八六二張某(原闕其名),號慈林居士,孫永客,北宋后期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3—1122
【介紹】:
宋蜀州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張?zhí)朴⒌?。英宗治平二年進(jìn)士。調(diào)通川主簿。熙寧中以章惇薦,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坐事責(zé)監(jiān)荊南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屢詣執(zhí)政求進(jìn),反對稍更新法,出提點(diǎn)河?xùn)|刑獄,連徙數(shù)路。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遷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司馬光、呂公著等?;兆诩次唬w中書舍人,崇寧初為翰林學(xué)士,尋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與蔡京議政不合,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所為,為政持平。為臺臣疏擊出貶。后還故官職卒。謚文忠。有《神宗正典》、《無盡居士集》等。
全宋詩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jìn)士(《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六《張少保商英傳》),調(diào)通川縣主簿,知南川縣。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五年,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三一)。貶監(jiān)荊南稅。元豐初,除館閣校勘。三年(一○八○),檢正中書刑房,尋責(zé)監(jiān)江陵縣稅(同上書卷三○三、三○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開封府推官。二年,出提點(diǎn)河?xùn)|刑獄,連使河北、江南、淮南路(同上書卷三七五、四○三、四五○、四八一)。紹圣中,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因事責(zé)監(jiān)江寧酒稅。起知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yùn)使(同上書卷五○四)。召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兆诹ⅲ鰹楹颖甭范嫁D(zhuǎn)運(yùn)使,降知隨州。崇寧初,為翰林學(xué)士,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一一一○),除資政殿學(xué)士,中太一宮使(《乾道臨安志》卷三),頃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出知河南府,尋落職知鄧州,再謫汝州團(tuán)練副使,衡州安置。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贈少保。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兩宋名賢小集》輯有《友松閣遺稿》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東都事略》卷一○二有傳。張商英詩,第一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從《新刊古今歲時雜詠》(以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抄本為底本)等書中輯得之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二二八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唐英弟。治平二年進(jìn)士,調(diào)達(dá)州通川主簿,辟知南川縣,以檢正中書禮房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責(zé)監(jiān)荊南稅。更十年,得館閣???、檢正刑房,責(zé)監(jiān)赤岸鹽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反對變更新法,出提點(diǎn)河?xùn)|刑獄,連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又以事責(zé)監(jiān)江寧酒。起知洪州,入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出為河北都轉(zhuǎn)運(yùn)使,降知隨州。崇寧初,歷吏部、刑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雅善蔡京,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復(fù)攻京,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削籍知鄂州。大觀四年,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之政。政和元年,為臣僚所攻,罷知河南府,旋貶衡州安置,繼復(fù)還故官職。宣和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九。紹興中賜謚文忠。有《無盡居士集》一百卷,久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5—1090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大受,號寂默居士。晁宗愨孫。第進(jìn)士。歷知堯山縣,不樂仕進(jìn)。晚年尤自放于酒。為文敏捷。有雜文數(shù)千言。
全宋詩晁端稟(一○四五~一○九○),字大受,號寂默居士,清豐(今屬河南)人。仲衍子。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jìn)士(清同治《清豐縣志》卷五)。調(diào)博野主簿,保德軍、洺州推官,知堯山縣。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四十六。事見《雞肋集》卷六三《寂默居士晁君墓表》。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7—1119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德翁。任孜子。登進(jìn)士第。累官左正言,上章彈擊章惇、蔡卞?;兆诮ㄖ芯竾?,反對調(diào)和元祐、紹圣兩黨,言君子、小人不能并進(jìn)。又論棄湟、鄯州,以安邊息民。居諫省半歲,凡上一百零八疏。大臣畏其多言,改權(quán)給事中。將劾曾布,布覺之,徙為度支員外郎,尋知虢州。崇寧間,編管通州,移昌化。謚忠敏。有《春秋繹圣新傳》等。
全宋詩任伯雨(一○四七?~一一一九?),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孜子。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jìn)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調(diào)清江主簿,知雍丘縣。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召為大宗正丞,旋擢左正言(《鶴山集》卷六○《跋任諫議伯雨帖》)。徽宗初政,條疏章惇、蔡卞罪狀,章、蔡貶官。居諫省半載,大臣畏其多言,尋出知虢州。崇寧元年(一一○二),以黨事編管通州(同上書),徙昌化軍、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有《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二三四二任伯雨(一○四七——一一一九),字德翁,號得得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孜子。元豐五年進(jìn)士及第,調(diào)施州清江主簿,知雍丘縣。有善政,使者上其狀,召為大宗正丞。建中靖國元年,擢左正言。居諫省半歲,凡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使權(quán)給事中。伯雨抗論愈力,忤曾布,徙度支員外郎,尋知虢州。崇寧初列奸黨,削籍編管通州,徙昌化。宣和初卒,年七十三。紹興中特贈直龍圖閣、右諫議大夫,淳熙中賜謚忠敏。所著有《春秋繹圣新傳》十二卷、《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9—1106
【介紹】:
宋舒州人,或作舒城人,字伯時,號龍眠居士。神宗熙寧三年進(jìn)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后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xué),長于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所畫鞍馬、人物,超越前代名家,時推為宋畫中第一。哲宗元符三年,因風(fēng)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等。
全宋詩李公麟(一○四九?~一一○六),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屬安徽)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jìn)士。歷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后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元豐二年(一○七九),為禮部試試官。哲宗元符三年(一一○○),病痹致仕,歸龍眠山?;兆诔鐚幬迥曜?。公麟以書畫知名,工山水佛像。事見《畫繼》卷三,《宋史》卷四四四有傳。今錄詩二十首。
詞學(xué)圖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桐城人。熙寧三年進(jìn)士。工詩文,擅畫人物、鞍馬,長于白描,又擅辨古器物。任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檢法、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因病辭退,歸老龍眠山。有《蓮社圖》、《西園雅集圖》、《免胄圖》、《孝經(jīng)圖》等。
全宋文·卷二五六三李公麟(一○四九——一一○六),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安徽舒城)人,南唐李升四世孫。熙寧三年(一作元祐三年)進(jìn)士,歷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用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后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官至朝奉郎。公麟好古博學(xué),長于詩,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考訂世次,辨識款識。尤工畫,鞍馬、佛像、山水、人物皆臻精妙,論者謂當(dāng)為宋畫中第一。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肆意于龍眠山巖壑間。崇寧五年卒,年五十八。有《考古圖》五卷。見《宋史》卷四四四本傳,《畫繼》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9—1100
【介紹】:
宋揚(yáng)州高郵人,字少游,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少從蘇軾游。神宗元豐八年進(jìn)士。為定海主簿。哲宗元祐初,以蘇軾薦,除太學(xué)博士,復(fù)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紹圣元年,因坐元祐黨籍,通判杭州。又以增損《實(shí)錄》罪,責(zé)監(jiān)處州酒稅。繼迭遭貶謫,編管橫州、雷州。徽宗即位,召為宣德郎,北歸至藤州卒。善詩賦策論,尤工詞,屬婉約派。與黃庭堅、晁補(bǔ)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xué)士。有《淮海集》。
全宋詩秦觀(一○四九~一一○○),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進(jìn)士,授蔡州教授。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以薦應(yīng)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試,未第。五年,召為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四三)。六年,遷正字(同上書卷四六二),兼國史院編修官。紹圣元年(一○九四),坐黨籍,出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監(jiān)鹽酒稅。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編管橫州。元符元年(一○九八),除名,移雷州(同上書卷五○二)。三年,放還,至藤州卒,年五十二。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長短句》三卷。事見《秦觀詞年表》(《淮海居士長短句》附錄二),《宋史》卷四四四有傳。秦觀詩,以宋乾道高郵軍學(xué)刻《淮海集》(藏日本內(nèi)閣文庫)為底本,原集唱和詩多誤入他人之作。參校宋乾道高郵軍學(xué)刻、紹熙謝雩修補(bǔ)本(簡稱謝本,藏北京圖書館,殘存二至十一卷,四十卷,后集一至四卷)、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眉山文中刻《淮海閒居集》(簡稱文本,藏北京圖書館)、明鄂州張綖刻本(簡稱張本)、清高郵王敬之刻本(簡稱王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六卷。
詞學(xué)圖錄秦觀(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人。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全宋文·卷二五七二秦觀(一○四九——一一○○),字太虛,又字少游,號淮海居士,揚(yáng)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元豐八年進(jìn)士,除定海主簿,尋授蔡州教授。元祐初因蘇軾薦,任太學(xué)博士,六年遷秘書省正字,八年任國史院編修,授左宣德郎。紹圣元年坐元祐黨籍,出通判杭州,道貶監(jiān)處州酒稅。后削秩徙郴州,繼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兆诩次徽龠€,復(fù)為宣德郎。元符三年八月卒于北歸途中。觀善詩賦策論,尤工詞,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著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長短句》三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蘇澥,字浩然,梓州銅山(今四川三臺西南)人。舜元子。以蔭為太廟齋郎(《端明集》卷三九《蘇才翁墓志銘》)。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為臺州天臺令(《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二)。八年,除兩浙轉(zhuǎn)運(yùn)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七一)。元豐元年(一○七八),改國子博士奉使高麗(同上書卷二九三)。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為徐王府翊善(同上書卷四六九)。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六三蘇澥,字浩然,號支離居士,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舜元次子。以蔭為太廟齋郎。熙寧初為臺州天臺令。二年,命提舉江南西路常平等事。后歷江南西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八年,移兩浙路,官殿中丞。元豐初,改國子博士。后為秘閣校理、江東提舉。元祐中,官至工部郎中,七年,為徐王府翊善。見蔡襄《蘇才翁墓志銘》(《蔡忠惠集》卷三五),《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九、二七一、二八七、二九三、四六九,《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二,《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會稽人,字安仁,號云溪。神宗元豐二年進(jìn)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軍事。平生好讀書,工詩文。有《揚(yáng)子法言訓(xùn)解》、《云溪居士集》、《會稽錄》等。
全宋詩華鎮(zhèn)(一○五一~?),字安仁,號云溪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jìn)士,調(diào)高郵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監(jiān)溫州永嘉鹽場。七年,為道州司法參軍。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海門。徽宗崇寧五年(一一○六),知新安。政和初知漳州,官終朝奉大夫。有《云溪居士集》一百卷及《揚(yáng)子法言訓(xùn)解》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云溪居士集》三十卷,其中詩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及附錄其子初成進(jìn)書表、行狀,《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五有傳。華鎮(zhèn)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邵二云及沈氏鳴野山房抄本(簡稱鳴野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簡稱翰林本,藏北京圖書館)及《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小集)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六三九華鎮(zhèn)(一○五二——?),字安仁,自號云溪山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元豐二年登進(jìn)士第,時年二十八歲。初任高郵尉。元祐初監(jiān)溫州永嘉鹽場;七年,為道州錄事參軍,后任湖南轉(zhuǎn)運(yùn)司帳勾兼管勾文字。元符中知通州海門縣。崇寧中知河南府新安縣。沈屈州縣二十馀年,政和初乃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好學(xué)能文,詞格清麗。著有《揚(yáng)子法言訓(xùn)解》十卷、《書說》三卷、《會稽覽古詩》百三篇、《云溪居士集》百卷。事跡略見本集,華初成《華公行狀》(《云溪居士集》附錄),《宋史翼》卷二六。
宋登科記考字安仁,號云溪。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人。元豐二年(1079年)進(jìn)士。官至朝奉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51—1107
【介紹】:
名或作黻。宋太原人,后徙襄陽,又徙丹徒。字元章,號鹿門居士、海岳外史,世稱米襄陽。以恩補(bǔ)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以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兆跁r召為書畫學(xué)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舉止怪異,有潔癖。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法得王獻(xiàn)之筆意,尤工行草。畫山水人物多以水墨點(diǎn)染,自名一家。有《寶晉英光集》、《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
全宋詩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史等,因曾官禮部員外郎,世稱米南宮。原籍太原(今屬山西),徙居襄陽、丹徒。宋代著名書畫家,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一說蔡京)并稱四大家。以恩補(bǔ)浛光尉。歷知雍丘、漣水縣,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fā)運(yùn)司勾當(dāng)公事,知無為軍。徽宗崇寧間召為書畫學(xué)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大觀元年,出知淮陽軍,卒,年五十七。有《山林集》一百卷(《寶晉英光集序》),已佚。宋岳珂輯有《寶晉英光集》,后人續(xù)輯有《寶晉山林集拾遺》。事見《寶晉山林集拾遺》附《故南宮舍人米公墓志》,《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有傳。米芾詩,以宋嘉泰元年筠陽郡齋刻《寶晉山林集拾遺》(八卷,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寶晉英光集》(八卷,簡稱四庫本)、清咸豐《涉聞梓舊》本(八卷,補(bǔ)遺一卷,簡稱涉聞本)、日本河山亥本《寶晉英光集》(六卷,補(bǔ)遺四卷,抄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簡稱河山本),并據(jù)補(bǔ)遺。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米芾(1051-1109) 初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太原人,徙居襄陽,后定居潤州(今鎮(zhèn)江)。世稱米南宮、米顛。能詩文,善書畫,書法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有《寶晉英光集》輯本。朱孝臧集其詞為《寶晉長短句》一卷。
全宋文·卷二五九七米芾(一○五一——一一○七),芾或作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人稱米南宮。世居太原,后徙襄陽,故世稱米襄陽。因定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故《宋史》稱為吳人。以恩補(bǔ)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以太常博士出知無為軍。踰年復(fù)召為書畫學(xué)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大觀元年卒,年五十七。芾為文奇險,不蹈前人軌轍。擅書畫,精鑒裁。書法得王獻(xiàn)之筆意,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山水畫師法董源,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著有《寶晉英光集》、《畫史》、《書史》、《硯史》、《海岳題跋》、《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等。見蔡肇《米海岳先生墓志銘》(《清河書畫舫》卷九下),《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傳》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章安人,字公濟(jì)。仁宗慶歷六年進(jìn)士。為密、和二州推官。詩為歐陽修所稱。蘇軾知杭州,蟠通判州事,與軾唱酬甚多。歷知壽州卒。平生為詩數(shù)千篇,號《章安集》。
全宋詩楊蟠,字公濟(jì),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人,一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輿地紀(jì)勝》卷四三《淮南東路·高郵軍》),又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jìn)士(《嘉定赤城志》卷三三),為密、和二州推官。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蘇軾知杭州時,蟠為通判。以知壽州卒。平生為詩數(shù)千篇,有《章安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二有傳?!铙丛?,《臺州叢書》輯有《章安集》一卷,疏漏較多。今據(jù)《鐔津文集》、《會稽掇英總集》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一○四五楊蟠,字公濟(jì),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自號浩然居士。慶歷六年舉進(jìn)士,曾為密、和二州推官。歐陽修稱其詩。熙寧中官光祿寺丞,提舉陜西常平。五年,改太子中允、永興等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元豐中為太常博士。元祐中蘇軾知杭州,蟠為通判,頗多唱和。遷知高郵軍。紹圣中知溫州。后知壽州,卒。平生為詩數(shù)千篇,有《章安集》傳世。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六、二四○、二四九、三二七,《宋史》卷四四二本傳、卷一八五《食貨》下七、卷四五六《仰忻傳》,《止齋集》卷四二,《赤城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53—1101
【介紹】:
宋徐州彭城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少學(xué)文于曾鞏,無意仕進(jìn)。鞏薦其修史,以布衣未用。哲宗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又用梁燾薦,為太學(xué)博士。因越境出南京見蘇軾,改潁州教授。紹圣初,又因進(jìn)用不由科第而罷歸。元符三年,召為秘書省正字。為人高介有節(jié),安貧樂道。論詩推服黃庭堅,多苦吟之作,為江西詩派有代表性詩人。有《后山集》、《后山談叢》、《后山詩話》等。
全宋詩陳師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無己,自號后山居士,學(xué)者稱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貧,苦志好學(xué)。年十六,以文謁曾鞏,遂留受業(yè)。神宗熙寧中,王安石經(jīng)學(xué)盛行,師道心非其說,絕意仕進(jìn)。元豐四年(一○八一),曾鞏奉詔修史,薦入史館,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蘇軾等薦(《蘇軾文集》卷二七《薦布衣陳師道狀》),起為亳州司戶參軍,充徐州教授(本集《謝徐州教授啟》)。七月,除太學(xué)博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因五月間曾托疾乞假到南京見蘇軾,仍罷為徐州教授(本集《謝再授徐州教授啟》)。五年,移潁州教授(任淵《后山年譜》)。紹圣元年(一○九四),坐蘇軾馀黨,謫監(jiān)海陵酒稅(本集《與魯直書》)。二年,調(diào)彭澤令,以母喪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為秘書省正字(《后山年譜》)?;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扈從南郊,天寒無綿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遺著由門人魏衍編為《彭城陳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詩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陳先生集記》),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詩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淵《后山詩注》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悗煹涝姡运问窨檀笞直尽逗笊骄邮课募罚ㄓ薪B興二年謝克家序)為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頁,據(jù)目錄以宋刻《后山詩注》本補(bǔ)足)。校以宋刻《后山詩注》(殘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圖書館,簡稱宋注本)、高麗活字本《后山詩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叢刊》據(jù)此影印,簡稱高麗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后山詩注》十二卷(簡稱庫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趙駿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據(jù)明弘治十二年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編,簡稱趙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簡稱四庫本)、張鈞衡《適園叢書》本《陳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據(jù)舊鈔本翻刻,簡稱張本)。除宋刻殘本外,五本共同的異文校語簡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見于校本諸詩,編為第七卷,新輯集外詩附后。
詞學(xué)圖錄陳師道(1053-1102) 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彭城(今徐州)人。16歲師曾鞏。元祐四年蘇軾任杭州太守,師道至南京送行,以擅離職守,被劾去職。不久復(fù)職,調(diào)潁州教授,時蘇軾任潁州太守,希望收為弟子,師道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婉辭。師道于詞頗自推許,自稱"余它文未能及人,獨(dú)于詞自謂不減秦七黃九。"(《書舊詞后》)。門人魏衍為其編《后山集》,集中詩 6卷,文14卷。《詩話》、《談叢》別自為書。有《后山長短句》。
全宋文·卷二六六四陳師道(一○五二——一一○一),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年十六,從曾鞏受業(yè),鞏大器之。熙寧中,王氏經(jīng)學(xué)盛行,師道心非其說,遂絕意進(jìn)取。元豐中,曾鞏典五朝史事,薦其為屬,朝廷以白衣難之。元祐初,以蘇軾等薦,起為徐州教授,未幾除太學(xué)博士。言者謂在官嘗越境出南京見蘇軾,改教授潁州,又論其進(jìn)非科第,罷歸,調(diào)彭澤令,不赴。元符三年,召為秘書省正字。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五十。師道高介有節(jié),好學(xué)苦志,于諸經(jīng)尤邃《詩》、《禮》。為文精深雅奧,又喜作詩,自云學(xué)黃庭堅。所著有《后山集》、《后山談叢》、《后山詩話》等。見本集卷一五《御書記》,魏衍《彭城陳先生集記》(《后山詩注》卷首),《宋史》卷四四四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葛繁,號鶴林居士,丹徒(今屬江蘇)人。良嗣長子,為范純?nèi)释T。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任兵器監(jiān)主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三)。崇寧間為許州臨潁主簿(清嘉慶《丹徒縣志》卷二一)。嘗知鎮(zhèn)江府(宋《京口耆舊傳》卷一)。
全宋文·卷一七六二葛蘩(一作繁),號鶴林居士,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良嗣長子。治平中為許州臨潁縣主簿,熙寧末知吳縣。元豐初,試大理評事、鎮(zhèn)江軍節(jié)度推官。元祐初知廣德縣;三年,為兵器監(jiān)主簿。紹圣末,管勾真定府路都總管安撫司機(jī)宜文字。官終知鎮(zhèn)江府。見王安石《臨川集》卷九二《葛興祖墓志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三,《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宋詩紀(jì)事》卷三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56—1121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神宗元豐中,以獻(xiàn)《汴都賦》,由太學(xué)生召為太學(xué)正。居五年不遷,益盡力于辭章。出為廬州教授、溧水縣令。還授國子監(jiān)主簿。哲宗召對,除秘書省正字,歷校書郎、知河中府?;兆跁r,為秘書監(jiān)、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樂府。后知順昌府,徙處州。精音律,能自度曲;尤工詞,善創(chuàng)新調(diào),格律謹(jǐn)嚴(yán)。有《片玉詞》及文集。
全宋詩周邦彥(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豐六年(一○八三),獻(xiàn)《汴都賦》,七年,為太學(xué)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四)。出為廬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縣(《景定建康志》卷二七)。還為國子監(jiān)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九)?;兆诩次?,為校書郎,遷考功員外郎,衛(wèi)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龍圖閣知河中府(《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書監(jiān),進(jìn)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未幾,知順昌府,徙處州。提舉南京鴻慶宮。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彥是宋著名詞人,有詞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雜著》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事見《王觀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遺事》?!?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臨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傳。周邦彥詩,據(jù)《永樂大典》、《歲時廣記》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詞學(xué)圖錄周邦彥(1056-1121) 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人。有《清真居士文集》已佚,詞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全宋文·卷二七七四周邦彥(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晚號清真居士,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豐初為太學(xué)生,以獻(xiàn)《汴都賦》受神宗賞識,命為太學(xué)正。后為廬州教授,溧水縣令。紹圣初為國子主簿、校書郎?;兆跁r,歷考功員外郎、宗正少卿。知隆德府,徙知明州。拜秘書監(jiān),進(jìn)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專事譜制樂曲。宣和三年,提舉洞霄宮,居明州卒,年六十六。精音律、工詞,為北宋婉約派大家。著有《清真先生文集》、《清真雜著》、《操縵集》、《片玉詞》(存)、《汴都賦》(存)等。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九,《宋史》卷四四四《周邦彥傳》,羅忼烈《清真年表》(載《清真集箋注》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