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大名莘縣人,字定國,自號清虛。王素子。神宗時歷官太常博士,坐與蘇軾游,謫監(jiān)賓州鹽酒稅。司馬光執(zhí)政,為宗正寺丞,旋通判揚州。哲宗末,坐事編管全州?;兆跁r,列名元祐黨籍。生平練達(dá)世務(wù),好臧否人物,議論時政,屢遭貶逐。詩文為蘇軾兄弟所推重。有《聞見近錄》、《甲申雜記》、《隨手雜錄》。
全宋詩
王鞏,字定國,自號清虛居士,莘縣(今屬山東)人。素子。神宗時為秘書省正字,坐與蘇軾游,貶監(jiān)賓州鹽稅。哲宗元祐中除太常博士。紹圣初又以元祐黨籍貶官。有集(《東坡全集》卷三四《王定國詩集敘》、《黃豫章集》卷一六《王定國文集序》),已佚。今存《甲申雜記》、《聞見近錄》、《隨手雜錄》?!?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四○、《宋史》卷三二○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一八四○
王鞏,字定國,大名府莘縣(今河北莘縣)人,王素子,自號清虛先生。熙寧間為大理評事。與蘇軾相友善,軾得罪,于元豐三年鞏亦貶監(jiān)賓州酒務(wù)。元祐初為宗正寺丞,通判揚州,歷知海州、密州。六年,管勾鴻慶宮,以御史言,詔沖替。元符元年特追毀出身以來告敕文字,送全州編管。鞏有雋才,著《甲申雜記》一卷、《聞見近錄》一卷、《隨手雜錄》、詩文集。事見《東都事略》卷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三、三○一、三七一、四二四、四二九、四三三、四六七、五○四,《宋史》卷二○六、三二○,《宋元學(xué)案》卷九九,《宋詩紀(jì)事》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衢州江山人,字澤民,號東堂。哲宗元祐中,蘇軾守杭州,滂為法曹,秩滿去,軾得其所作詞,深器重之,追還。后薦于朝,擢知秀州。有《東堂集》、《東堂詞》。
全宋詩
毛滂(一○六○~?)字澤民,號東堂居士,衢州江山(今屬浙江)人。以父蔭入仕,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官郢州長壽尉。哲宗元祐中,為杭州司法參軍,移饒州。紹圣四年(一○九七),知武康縣?;兆诔鐚幊酰贋閯h定官(《蘇軾詩集》卷三一施元之注)。政和四年(一一一四),以祠部員外郎知秀州。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尚存世。事見《東堂集》有關(guān)詩文。有《東堂集》六卷,詩四卷,書簡二卷,樂府二卷及《東堂詞》一卷(《直齋書錄解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東堂集》十卷,其中詩四卷?!∶柙?,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八五四
毛滂(一○六○——一一二五),字澤民,號東堂,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維瞻子。元豐中,維瞻知筠州,蘇轍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滂得以受知于蘇轍兄弟。七年,為郢州縣尉。元祐初,蘇軾兄弟還朝,滂由二浙歷淮泗至京,上書蘇軾,求其薦舉,軾有答書。元祐五年赴饒州法曹任,七年解任,閑居故鄉(xiāng)。紹圣末,任湖州武康縣令,改盡心堂為東堂。建中靖國元年罷武康任入京,崇寧初除刪定官,為言者所論,罷去。二年進(jìn)《恢復(fù)河湟賦》,多次上書蔡京,得真定倅,辭未赴任。大觀中居杭。政和四年知秀州,旋坐譴,自管庫而入宮祠,宣和末卒。著有《東堂集》、《東堂詞》。見《題東堂集》(《江湖長翁集》卷三一),《宋史翼》卷二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筠州人,字伯恭,號無為居士。哲宗元祐間隱居不仕,筑書院以教有志于學(xué)者。邑有訟,不訴于官而決于諲。卒年八十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0—1111 【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志完,號道鄉(xiāng)居士。神宗元豐五年進(jìn)士。為襄州教授,著《論語解義》、《孟子解義》。遷右正言,以諫立劉后,削官羈管新州。徽宗立,復(fù)官,累遷兵部侍郎,知江寧府、越州、杭州。復(fù)以諫立劉后事貶永州等地。崇寧五年返故里。有《道鄉(xiāng)集》。
全宋詩
鄒浩(一○六○~一一一一),字志完,自號道鄉(xiāng),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jìn)士。調(diào)揚州、潁昌府教授。哲宗元祐中為太常博士,出為襄州教授。元符元年(一○九八),召對,除右正言,因忤章惇,并論罷立劉后,除名勒停,羈管新州。徽宗即位,添監(jiān)袁州酒稅,尋復(fù)右正言,遷左司諫,改起居舍人,進(jìn)中書舍人。歷吏部、兵部侍郎。崇寧元年(一一○二),又因忤蔡京,以寶文閣待制出知江寧府,改杭、越二州,重理罷立后事,責(zé)衡州別駕,永州安置。后半年,除名勒停,竄昭州。四年,移漢陽軍。五年,歸常州。大觀間復(fù)直龍圖閣。政和元年卒,年五十二。有《道鄉(xiāng)集》四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五、《東都事略》卷一○○、《咸淳毗陵志》卷一七有傳。 鄒浩詩,以明成化六年鄒量刻《道鄉(xiāng)先生鄒忠公文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正德七年鄒翎刻本(簡稱正德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簡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八二五
鄒浩(一○六○——一一一一),字志完,號道鄉(xiāng)先生,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元豐五年進(jìn)士及第,調(diào)揚州、潁昌府教授。蘇頌用為太常博士,來之邵論罷之。元祐八年,差充襄州州學(xué)教授。元符元年,哲宗親擢為右正言,累上疏論事,直言敢諫。賢妃劉氏立,浩上疏論其不當(dāng)。章惇為相,詆其狂妄,以元符二年削官,羈管新州?;兆诹ⅲ秸龠€,復(fù)為右正言,遷左司諫。改起居舍人,進(jìn)中書舍人。崇寧初,遷兵、吏二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江寧府,徙杭、越州。蔡京素忌浩,乃使其黨陷害之,遂再責(zé)衡州別駕,尋竄昭州,五年始得歸。稍復(fù)直龍圖閣,瘴疾作,以政和元年三月卒,年五十二。建炎三年追復(fù)龍圖閣待制,又贈寶文閣直學(xué)士,賜謚忠。著有《道鄉(xiāng)集》四十卷。《宋史》卷三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安州安陸人,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廖正古弟。神宗元豐二年進(jìn)士。哲宗元祐六年,召試館職,除正字。直聲頗著,出知常州。紹圣間,貶信州玉山監(jiān)稅,入元祐黨籍。有《竹林集》,一云有《白云》、《云溪》二集。
全宋詩
廖正一,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安州(今湖北安陸)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jìn)士(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一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秘書省正字。六年,除秘閣校理(《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一二)。紹圣二年(一○九五),知常州(《咸淳毗陵志》卷八)。入黨籍,貶監(jiān)玉山稅,卒。有《白云集》、《竹林集》,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六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五三○
廖正一,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元豐二年進(jìn)士,歷秘書省正字,出知常州。嘗居言路,因入元祐黨籍。有《白云》、《云溪》二集,已佚。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詩紀(jì)事》卷二七,《元祐黨人傳》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邠州人,字蕓叟,號浮休居士、碇齋。英宗治平二年進(jìn)士。為襄樂令。嘗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神宗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情形,謫監(jiān)郴州酒稅。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進(jìn)秘書少監(jiān),使遼,加直秘閣、陜西轉(zhuǎn)運使,知陜、潭、青三州?;兆诹?,擢右諫議大夫。徙吏部侍郎,尋以龍圖閣待制知同州。崇寧初坐元祐黨籍,貶楚州團(tuán)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性慷慨,以敢言稱。嗜畫,題評精確,亦能自作山水。為文豪邁有理致,尤長于詩。有《畫墁集》等。
全宋詩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jìn)士,為襄樂令。神宗元豐中,應(yīng)環(huán)慶帥高遵裕辟掌機(jī)宜文字。元豐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詩,貶監(jiān)邕州鹽米倉,改監(jiān)郴州酒稅。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為監(jiān)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書少監(jiān)出使遼國,使回為陜西轉(zhuǎn)運使,歷知陜、潭、青三州,元符中罷。徽宗即位,召為右諫議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黨籍,貶楚州團(tuán)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卒于政和中。著有《畫墁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八卷。《宋史》卷三四七有傳。張舜民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畫墁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校以鮑廷博刊《知不足齋叢書》本(簡稱鮑本)。四庫所輯張舜民詩較草率,今又從《永樂大典》殘本中輯得二十九題三十三首,編為第五卷。又《畫墁集》卷七、卷八為《郴行錄》,中有記行詩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備祖》等書中所輯集外詩及斷句,合編為第六卷。
全宋文·卷一八一三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碇齋,邠州(治今陜西彬縣)人。治平二年進(jìn)士,為襄樂令。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之情,坐謫監(jiān)邕州鹽米倉,又改監(jiān)郴州酒稅。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寧初,坐元祐黨,謫楚州團(tuán)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fù)集賢殿修撰。舜民慷慨喜論事,以剛直敢言稱。見《宋史》卷三四七本傳、卷二○三、二○六、二○八、《藝文志》二、六、七。著有《使遼錄》一卷、《郴行錄》一卷、《南遷錄》一卷、《畫墁錄》一卷、《畫墁集》一百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蘇堅,字伯固,號后湖居士,泉州(今屬福建)人。哲宗元祐間以臨濮縣主簿監(jiān)杭州在城商稅。紹圣間任永豐尉。后知鉛山?;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監(jiān)紹州岑水銀銅場(《宋會要輯稿》方域七之一三)。宮終建昌軍通判(《京口耆舊傳》卷四)。與蘇軾交往頗密,唱和甚多,有文集,今佚。事見《蘇軾詩集》卷三二《次韻蘇伯固主簿重九》詩題下施注及清乾隆,鉛山縣志》卷五。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二七○六
蘇堅,歷永豐尉,紹圣間任鉛山縣令。見嘉靖《永豐縣志》卷四,康熙《廣信府志》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5—1147 【介紹】: 宋澧州人,徙居潤州丹陽之后湖,字養(yǎng)直,號后湖居士。少能詩,蘇軾見其《清江曲》,大愛之,謂置李白集中,誰疑其非。由是知名。高宗紹興間居廬山,以徐俯薦,被召,固辭不赴。善文詞,尤工詩。有《后湖集》、《后湖詞》。
全宋詩
蘇庠(一○六五~一一四七),字養(yǎng)直,丹陽(今屬江蘇)人。初以病目,自號眚翁(《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一三),后改稱后湖居士。早年嘗就舉中程,以犯諱黜。高宗紹興中,累召不起。十七年卒,年八十三(《全宋詞》)。有《后湖集》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已佚。《宋史》卷四五九、《咸淳毗陵志》卷一九、《嘉定鎮(zhèn)江志》卷二一、《京口耆舊傳》卷四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九一八
蘇庠(一○六五——一一四七),字養(yǎng)直,號眚翁,更號后湖,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堅子,頌之族也。工詩,不事科舉,紹興三年以禮敦遣不至。十七年卒,年八十三。有《后湖集》三十卷,《后湖詞》一卷(存)。見《京口耆舊傳》卷四,《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卷四五九《隱逸傳》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三、一五六,《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九九。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七八
任紹,字承祖,號無永居士,紹圣時開封(今河南開封)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涪州涪陵人,字彥直,一字伯直,號西疇居士。剛介有守,雖衣食不足而志氣裕然。與蘇軾、黃庭堅游,曾為知滁州曾肇作《茶仙亭記》,刻石醉翁亭側(cè),庭堅稱為六合佳士。通《春秋》學(xué),哲宗紹圣間三上疏乞置《春秋》博士,不報。乃隱居真州六合縣,杜門著書三十余年。有《春秋經(jīng)解》、《春秋本例》、《春秋例要》。
全宋詩
崔子方,字彥直,一字伯直,號西疇居士(《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九九引《江子和墓志》),涪陵(今屬四川)人。通《春秋》學(xué),與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曾肇游。哲宗紹圣間三上疏乞置《春秋》博士,不報,遂隱真州六合縣,杜門著書三十馀年,卒。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永樂大典》卷二七四一引《儀真志》。
全宋文·卷二一一一
崔子方,字彥直,一字伯直,號西疇居士,涪州涪陵(今屬重慶)人。通《春秋》學(xué),與蘇軾、黃庭堅游。紹圣間三上疏乞置《春秋》博士,不報。乃隱居真州六合縣,杜門著書。著有《春秋經(jīng)解》十二卷(存)、《春秋本例》二十卷(存)、《春秋例要》一卷(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永樂大典》卷二七四一,《宋詩紀(jì)事小傳補(bǔ)正》卷二,《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九九,《宋蜀文輯存作者考》卷八。
李琛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李琛,紹圣間人,號清凈居士。見《大慧禪師語錄》。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石君倚,紹圣間人,號輞川居士,與種師道往還。有別墅在藍(lán)田輞川谷,乃唐王維別業(yè)故地。見嘉靖《高陵縣志》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中萬泉人,字道祖,號翠微居士。薛向子。哲宗元祐元年官承事郎、監(jiān)上清太平宮。歷少府監(jiān)丞,累官秘閣修撰、知梓潼路漕。工書,擅行、正、草諸體,取法晉唐,格度嚴(yán)謹(jǐn),自成一家。與米芾為書畫友,書法并稱“米薛”。
全宋文·卷二七七七
薛紹彭,字道祖,號翠微居士,河中萬泉(今山西萬榮)人。薛向子。元祐間官承事郎,監(jiān)上清太平宮。累官秘閣修撰、知梓潼路漕。善書法,名并米芾。見《皇宋書錄》卷中,《書史會要》卷六,《宋史》卷三二八《薛向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3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無逸,號溪堂。博學(xué)工文辭。從呂希哲學(xué)。屢舉進(jìn)士不第,以詩文自娛,為黃庭堅所稱賞。嘗作胡蝶詩三百余首,人稱謝胡蝶。有《春秋廣微》、《樵談》、《溪堂集》、《溪堂詞》。
全宋詩
謝逸(一○六八~一一一二),字無逸,號溪堂居士,臨川(今屬江西)人。少孤,博學(xué),工文辭。以詠胡蝶詩三百首知名,人稱謝蝴蝶。屢舉進(jìn)士不第,以布衣終老。逸與從弟邁齊名,時稱“二謝”。呂本中列兩人入《江西詩派圖》,有逸似康樂,邁似玄暉之譽。卒于徽宗政和二年,年四十五。著有《溪堂集》二十卷及補(bǔ)遺、詞集等(《直齋書錄解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溪堂集》十卷(其中詩五卷)。明弘治《撫州府志》卷二一、清同治《臨川縣志》卷四三有傳?!≈x逸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溪堂集》為底本,參校清乾隆鮑廷博知不足齋抄本(簡稱鮑本,藏北京圖書館)、民國南昌退廬刊本(簡稱退廬本)及《永樂大典》殘本。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全宋文·卷二八七五
謝逸(一○六八——一一一三),字無逸,號溪堂,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少孤,師事呂希哲,博學(xué)工文辭,善詩文,呂本中列為江西詩派中人。操履峻潔,再舉進(jìn)士不第,遂絕意仕進(jìn)。政和三年卒于家,年未五十。嘗作蝴蝶詩三百首,多佳句,時人譽為謝蝴蝶。著有《春秋廣微》、《樵談》、《溪堂集》、《溪堂詩》、《溪堂詞》、《溪堂師友尺牘》多種。淳熙中州守趙燁繪其像于學(xué)祀之。見謝薖《竹友集》卷一○,《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二一,《宋史》卷二○八、二○九《藝文志》,《江西詩社宗派圖錄》,明弘治《撫州府志》卷二一,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四,《宋史翼》卷二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郫縣人,字佑父,號回光。幼嘗作歌行數(shù)十篇,為時人驚嘆。神宗元豐間進(jìn)士。攝邛州學(xué)官?;兆跁r上書言事,后入元祐黨籍。有文集。
全宋詩
楊天惠,字佑父,自號回光居士,郫縣(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進(jìn)士。曾知彰明縣。哲宗元符年間應(yīng)詔上書,后入崇寧黨籍(《輿地紀(jì)勝》卷一五四)?;兆谡投辏ㄒ灰灰欢闄?quán)彭山丞。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五三一
楊天惠,字祐父,自號回光居士,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徙于郫。幼警敏,登元豐進(jìn)士第,以儒學(xué)稱。攝邛州學(xué)官,元符二年補(bǔ)彰明縣令。元符末應(yīng)詔上書,入崇寧黨籍。著有《三國人物論》三卷、文集六十卷。見所作《彰明遺事》,以及《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宋史·藝文志》二、七,費著《楊氏族譜》(《全蜀藝文志》卷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