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居明州奉化縣。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布囊,中貯行李,就人乞啜,分少許入囊,人稱布袋和尚。昭宗天復中卒。江浙間多畫其像。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7 【介紹】: 五代時僧,名契此。住奉化岳林寺。形貌猥瑣,額蹙腹皤,出語無狀。常以杖荷一布袋盡實供身之具。言人禍福往往應驗。后梁末帝貞明中卒。宋徽宗崇寧中賜號定應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6 號長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常背布袋入市廛,見物即乞,得即入口,留少許投袋中。隨處寢臥,形若瘋癲。世稱布袋和尚。凡示人吉兇,多有應驗。又喜作歌偈。后梁末帝貞明三年(916)卒于明州岳林寺。《宋高僧傳》謂昭宗天復中化去。江浙間人謂其為彌勒顯化,爭相圖畫其像。后世佛寺中所供大肚彌勒,相傳即為其造像。《景德傳燈錄》卷二七、《宋高僧傳》卷二一有傳?!?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宗鏡錄》、《雞肋編》、《慶應大師別傳》、《明州岳林寺志》等書中存其詩偈24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未詳氏族。天復初。見之明州奉化縣。蹙頞皤腹。形裁腲鮾。語嘿出處。無常時。每荷一布袋。行市肆中。隨所遇。輒乞得醯醬??炙諸可食物。必分少許入袋。馀以投諸口。然過門則所貨倍售。故市肆之人。爭遮挽之。所至不能去。夜宿鶴林寺。晨起曳高齒木屐豎股。臥大橋上。則是日雖雨而晴。系草屨疾走。則是日雖晴而雨?;蛞源撕虿熘?。屢驗。一日獨立稠眾中?;騿柡蜕性诖俗髅?。答曰。我待個人子。曰我聻。師探懷中出一橘。其僧擬接。師縮手曰。你不是者個人。或于市井中。成一廁。師立于其前。唱曰。募緣造到。諸人不得于此大小二事。 有僧徐行其前。師從后。撫其背。僧回首云。作什么。師展手曰。乞我一文錢。僧曰。道得即與。師放下布袋叉手立。 白鹿和尚問。如何是布袋。師放下布袋。叉手立。問如何是布袋下事。師荷布袋便行。既滅。或遇于他州。因書偈托之以寄。其辭曰。彌勒真彌勒?;砬О賰|。時時示時人。時人都不識。由是知為慈氏降跡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契此者。不詳氏族?;蛟扑拿魅艘病P尾媚^鮾蹙頞皤腹。言語無恒寢臥隨處。常以杖荷布囊入廛肆。見物則乞至于醯醬魚??才接入口。分少許入囊。號為長汀子布袋師也。曾于雪中臥而身上無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彌勒真彌勒時人皆不識等句。人言。慈氏垂跡也。又于大橋上立?;騿柡蜕性诖撕螢椤T晃以诖艘捜?。常就人乞啜。其店則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兇必現(xiàn)相表兆??宏柤匆犯啐X木屐。市橋上豎膝而眠。水潦則系濕草屨。人以此驗知。以天復中終于奉川。鄉(xiāng)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見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間多圖畫其像焉。 唐鄴都開元寺智??傳 釋智??。不知何許人也。少而英偉長勤梵學。凡諸經(jīng)論一聽入神。其所講宣也音辯瀏亮。每臨臺座自謂超絕。所患者聽眾無幾。虞其以水傳器。器器不空繄我獨無。乃辜佛意。遂負箱帙遍歷名山以詢智者。末至衡岳寺憩息月馀。嘗于寺閑齋。獨自尋繹疏義。復自咎責曰。所解義理莫違圣意乎。況思兀然。偶舉首見老僧振錫而入曰。師讀何經(jīng)論窮何義理。??疑其名岳之內(nèi)車轍原中羅漢混凡曾何可測。乃自述本緣。因加悔責。又曰。儻蒙賢達指南請受甘心。鈐口結舌不復開演矣。老僧笑曰。師識至廣豈不知此義。大圣猶不能度無緣之人。況其初心乎。師只是與眾生無緣耳。??曰。豈終世若此乎。老僧曰。吾試為爾結緣。遂問??。今有幾貲糧耶。??曰。自北徂南。裂裳裹足。已經(jīng)萬里。所赍皆罄竭矣。見受持九條衣而已。老僧曰。只此可矣。必宜鬻之以所易之直皆作麋餅油食之調(diào)。??如言作之。約數(shù)十人食遂相與至垌野之中散掇餅餌。焚香長跪。咒曰。今日食我施者。愿當來之世與我為法屬。我當教之得至菩提。言訖烏鳥亂下啄拾地上。螻蟻蠅蚃莫徵其數(shù)。老僧曰。爾后二十年方可歸開法席。今且周游未宜講說也。言訖而去??由是精進道力不倦研摩。義味滋多。志在傳授。至二十年。卻歸河比。盛化鄴中。聽眾盈千數(shù)人。皆年二十已來。其老者無二三人焉。 系曰。中有末位變定難移。今世所修必招當果。今智??依異僧之教。令二十年后待聽徒。一如其言。如此則當生修當生果。故弗誣矣。詩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將知永壽之人河清屢見矣。
神僧傳·卷第九
釋契此者。不詳氏族?;蛟扑拿魅恕P尾媚^(乃罪切)鮾(烏罪切)蹙額皤腹。言語無恒寢臥隨處。常以杖荷布囊入廛。市肆見物則乞。至于醯醬魚??才接入口。分少許入囊。號為長汀子布袋師也。曾于雪中臥而身上無雪。人以此奇之。又嘗就人乞啜。其店則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兇必現(xiàn)相表兆??宏柤匆犯啐X木屐市橋上豎膝而眠。水潦則系濕草屨。人以此驗知。以天復中終于奉川鄉(xiāng)。邑人共埋之。后有他州見此僧。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間多畫其像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人。曾訪皮日休不遇,遂作長書疏其短失。此書盛行于唐末五代,今不存。事跡見《唐摭言》卷一〇、《江南馀載》卷下?!妒挛念惥酆蠹肪矶?、《全芳備祖后集》卷六存其詩1首,《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南詔人。大長和國布燮(官名,相當宰相)。前蜀王衍乾德中,奉使前蜀。至成都,不欲朝拜,乃削發(fā)為僧,自號為“大長和國左街崇圣寺賜紫沙門銀缽”。嫻熟漢詩文,善談論,能歌詠,使前蜀僧俗酬酢失宜。歸國后,遇鴆而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南詔大長和國布燮(官名,相當宰相)。前蜀后主乾德中,奉使前蜀。至成都,不欲朝拜,遂削發(fā)為僧,號曰“大長和國左街崇圣寺賜紫沙門銀缽”。善談論,能歌詠,嫻熟漢詩文,使前蜀僧俗酬酢失宜。歸國后,遇鴆而卒?!?a target='_blank'>鑒誡錄》卷六載其事跡,并存詩5首。《全唐詩》僅存2首,署布燮,另段義宗名下存斷句3聯(lián)?!?a target='_blank'>鑒誡錄》皆存其全詩,《全唐詩外編》據(jù)之補足。
全唐詩補逸
段義宗,南方長和國布燮(官稱,相當于宰相)。前蜀乾德中入蜀使,因不欲朝拜,遂禿削為僧。補詩三首。(按《全唐詩》佚句卷收段義宗佚句六句,不見全篇,注只云「外夷」人,其實皆吾中華當時所謂南土藩臣耳,亦兄弟民族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人,字應之。登進士第。補安肅軍判官,上疏請飭邊備,真宗識其名。累官樞密副使,無所建樹。罷知河陽,改蔡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謚恭惠。
全宋詩
任布,字應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進士及第,補安肅軍判官。真宗天禧四年(一○二○)以屯田員外郎知越州事。五年,移建州(《嘉泰會稽志》卷二)。官至樞密副使,以工部侍郎罷知河陽、蔡州。仁宗皇祐間,詔陪祀明堂,稱疾不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八有傳。
全宋文·卷三二七
任布(?——一○五二),字應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進士及第,歷幕職、州縣官,選為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入權三司鹽鐵判官,后知宿、越、建等州。天圣初,為白波發(fā)運使,判三司開拆司,出為梓州路轉運使,召為三司度支副使,知荊南、真定府,徙滑州,改天雄軍。寶元中,遷給事中、集賢院學士,改龍圖閣直學士,知許州、澶州、真定府。慶歷元年除樞密副使,次年罷,以工部侍郎知河陽,改蔡州,授太子少保致仕?;实v四年卒,謚恭惠。見《宋史》卷二八八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6—1107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宣。曾鞏弟。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神宗熙寧中,為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與呂惠卿共創(chuàng)青苗、助役、保甲、農(nóng)田水利之法。歷知制誥、翰林學士兼三司使。因論判官呂嘉問以市易法搜刮,忤王安石,黜知饒州。哲宗時累拜知樞密院事,贊章惇“紹述”甚力?;兆诹?,拜右仆射,獨當國政,漸進“紹述”之說。后與蔡京不相容,罷知潤州,累責授舒州司戶。卒謚文肅。
全宋詩
曾布(一○三六~一一○七),字子宣,南豐(今屬江西)人,鞏弟。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與兄同登進士第,調(diào)宣州司戶參軍,懷仁令。神宗熙寧初,以集賢校理修起居注,擢知制誥、翰林學士兼三司使。以忤王安石出知饒、潭、廣三州。元豐中歷知桂、秦、陳、蔡、慶諸州。末年復翰林學士。哲宗元祐初,出知太原、真定、河陽、青、瀛等州府。紹圣初召為翰林學士承旨,知樞密院。徽宗立,以右仆射獨當國。崇寧元年(一一○二)受蔡京所擠,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潤州,累貶廉州司戶。后徙舒州,提舉崇福宮。大觀元年卒于潤州,年七十二。謚文肅?!?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一入《奸臣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四
曾布(一○三六——一一○七),字子宣,南豐(今江西南豐)人。鞏第。與鞏同登嘉祐二年進士。神宗時,任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檢正中書五房。與呂惠卿共創(chuàng)青苗、助役、保甲、農(nóng)田之法,進翰林學士,兼三司使。熙寧七年,因斥呂嘉問以市易法搜括之虐,忤王安石。呂惠卿為相,以其沮新法,于熙寧八年黜知饒州,徙潭州。其后歷知廣、桂、秦等州。哲宗時,任同知樞密院。徽宗立,任為右仆射,獨當國政。復與蔡京不相容,屢被放逐。大觀元年卒于潤州,年七十二。后贈觀文殿大學士,謚曰文肅?!?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一《奸臣傳》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楚州山陽人,字宣仲,號射澤老農(nóng)。登進士。高宗紹興九年授處州錄事參軍,官至武學博士。以連貴姻坐累,被廢終身。后居紹興,專意于繪事。工畫山水及林石,學蘇軾幾登堂。
全宋詩
廉布(一○九二~?),字宣仲,號射澤老農(nóng),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兆谛统踹M士,為畫學博士(《剡錄》卷七)。高宗紹興九年(一一三九),為處州錄事參軍(《乾道四明圖經(jīng)》卷一○《修朝宗石碶記》)。因張邦昌婿故,不得任用。后居紹興。工山水,尤工枯木竹石。有《清尊錄》傳世。事見《投轄錄》(參見《宋史》卷三七○《呂祉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三)、《畫繼》卷三、《圖繪寶鑒》卷四。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二三○
廉布(一○九二——?),字宣仲,自號射澤老農(nóng),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少年登進士第,張邦昌以女妻之,宣和間為太學博士。紹興九年以左從政郎授處州錄事參軍,十八年為左從事郎,以張邦昌故,坐廢終身。后居紹興,專意于繪事,善山水枯木叢竹,取法東坡,幾于升堂。著有《清尊錄》一卷(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一五七,《渭南文集》卷一四《容齋燕集詩序》,《畫繼》卷三,《圖繪寶鑒》卷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張,永嘉(今浙江溫州)楠溪人。年十八依靈山希拱為僧,又謁圓悟于鐘阜。后住臺州護國寺,稱此庵景元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昭覺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六年卒(此據(jù)《嘉泰普燈錄》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寶傳》作紹興二十七年),年五十三?!?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八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4—1146 【介紹】: 宋僧。溫州永嘉人,俗姓張,號此庵。年十八出家。初習天臺教,尋棄去,謁圓悟于鐘山,力參得悟,留充侍者,圓悟稱為聱頭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隨,人稱元布袋。后居天臺護國寺。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景元號此庵。溫州永嘉張氏子也。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和尚圓具戒。習臺教三?。棄去謁圓悟勤禪師于鐘阜。聞僧讀死心和尚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元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機辯逸發(fā)。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悟自贊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復沒刀刀。奮金剛椎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坫出。自爾鏟彩埋光不求聞達。后為括蒼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開法南明。物色得元于臺之報恩。迫其受命。僧問。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鐵。僧又問。興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么生。曰須彌頂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請西堂應庵華付囑院事。訓徒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荼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不壞。塔于寺東北劉阮洞前。世壽五十三。 系曰。大慧既云峰悅之再來。可謂具大根器者。尚受湛堂痛拶不入。至三十馀方觸圓悟鉗錘。始得大悟。今元公年方二十一。聽傍僧讀死心語便乃徹證。其根器之利過于大慧概可知也。出世初住南明終居護國。叢林稱為元布袋。以其有圣者之風。耳簡堂機出于其門。說法拈椎詞雄氣偉機鋒圓捷。益見元公之垣墻者矣。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禪師名景元。永嘉楠溪張氏子。依靈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為大僧。習天臺教。通其說。棄之游方。參蔣山圜悟禪師。一日聞傍僧舉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兩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諦味久之。因起行次?;砣挥形颉<匆愿驵魑?。圜悟喜之。繇是容為侍者。閱十四年。咨參決擇。洞然無間。而機鋒卓絕。眾以聱頭目之。圜悟將歸蜀。遽問曰。向后有人問。你作么生道。師撫傍僧背曰。和尚問你何不祇對。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錦僧伽黎授之而別。紹興初。歸隱舊邦。括倉守龍學耿延禧命出世仁壽。遷連云。晚住真如。徙護國。衲子擁隨。法席日盛。師說法超格。量絕蹊徑。問。學人上來請師相見。師曰。劄問如何是相見底事。師曰。你眼在左邊右邊。進曰。恁么則萬機休罷正眼頃開。師曰。杲日當天。盲人摸地。問。相見與未相見時如何。師云。一時穿卻。問。忽遇上上人來。又作么生。師云。列向三椽下。問。還許學人承當也無。師云。兵隨印轉。問。如何是臨濟宗。師云。殺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門宗。師云。頂門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溈仰宗。師云。推不向前。約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師云。箭鋒相拄不相饒曰。如何是曹洞宗。師云。手執(zhí)夜明符。幾個知天曉。曰。向上還有路也無。師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師云。黑漫漫地。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師云。三十棒且待。別時僧禮拜。師乃云。釋迦彌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誰。是則是護國。則不然坐立儼然。頂天履地。十二時中。??著磕著。復是阿誰。還知么著力。今生須了卻。莫教累劫受沉淪。題如是軒頌曰。拈卻瞿曇閑露布。掀翻諸祖葛藤窠。只將如是當軒掛。鐵額銅頭不奈何。示禪者頌曰。棒頭取證猶勞力。喝下承當未足奇。撥轉頂門宗正眼。須教佛祖浪頭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壽五十有三。臘三十有五師資度豐碩。如世所??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為稱深得圜悟機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聞其風彩。不幸早世。議者惜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景元。號此庵。永嘉楠溪張氏子。年十八。依靈希拱圓具。后習臺教。棄謁圓悟于鐘阜。因僧讀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師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砣淮髲亍<榷鴪?zhí)侍。機辨逸發(fā)。圓悟操蜀音。目為聱頭侍者。遂自題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復沒刁刀。奮金剛椎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圓悟歸蜀。師還浙東。鏟彩埋光。不求聞達。括蒼守耿公延禧。嘗問道于圓悟。因閱其語錄至像贊。得師之為人。乃致開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臺之報恩。獲于眾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靈源高弟。聞其提唱。亦深駭異。住南明幾二年。厭迎送。一日示眾。舉感鐵面頌畢。師曰。是則是忒殺露風骨。吾有頌曰休休休。夕陽西去水東流。唯有仰高云勢遠。摶風九萬過南州。將化。召應庵華與訣示訓。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于劉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此庵禪師者。東甌人也。出張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謁圓悟勤公于鐘阜。公即許元入侍。時悟公左右皆顯名宿德。元與之抗?;蜃h其少叢林。公不顧。然元不離公榻下。洞徹玄旨。機發(fā)觸眾。有訴于公。公笑曰。我家聱頭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眾憚其鋒。靖康改元。圓悟歸蜀。元辭還淅。悟公曰。向去有人問。你作么生。元拊傍僧背。曰和尚問你。何不抵對。公大笑曰。我有些子禪。被元聱頭一布袋盛將去也。叢林又共稱為元布袋云。圓悟乃題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復沒刁刀。奮金剛錘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元既受囑。鏟彩埋光。不求聞達。耿龍學守括蒼。因閱圓悟錄。得元之為人。時南明虛席。遂遣使物色之。至臺之報恩。獲于眾中。迫授南明之命。眾尚咿唔。無信可意。有僧問曰。逢人則出。出則不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鐵。進云。逢人則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么生。曰須彌頂上浪翻空。報恩方丈古禪師。乃靈源高弟。深駭異之。即推崇元。勉應其命。元受請日。古公先引座。舉白云見楊歧。歧舉茶陵悟道公案。請元批判。元乃升座曰。諸禪德。楊岐大笑。眼觀東南。意在西北。白云悟去。聽事不真。喚鐘作甕。檢點將來。和楊岐老漢。都在架子上。將錯就錯。若是新南明則不然。我有明珠一顆。切忌當頭錯過。雖然覿面相呈。也須一槌打破。舉拂子云。還會么。棋逢敵手難藏拙。詩到重吟始見工。于是海眾聞風。奔集南明。南明開堂日。僧問。昔年三平道場。重興是日。圓悟高提祖印。始自師傳。如何是臨濟宗。元曰。殺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顧鑒。領略者還稀。如何是云門宗。元曰。頂門三眼耀乾坤。未舉先知。未言先見。如何是溈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約不退后。三界惟心。萬法惟識。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鋒相值不相饒。建化何妨行鳥道。回途復妙顯家風。如何是曹洞宗。元曰。手執(zhí)夜明符。幾個知天曉。僧曰。向上還有路也無。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貪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又問。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是甚么物。元曰。無孔鐵錘。曰天人群生髏。皆承此恩力也。元曰。莫妄想。又問。三世諸佛說不盡底。請師速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已前。者隊漢錯七錯八。威音王已后。者隊漢落二落三。而今者隊漢坐立儼然。且道是錯七錯八落二落三。還定當?shù)贸雒?。舉拂子云吽吽。又曰。野干鳴。師子吼。張得眼。開得口。動南星。蹉北斗。大家還知落處么。金剛階下蹲。神龜火里走。又歷應仰山連云諸剎。晚遷天臺護國寺。寺久廢。元樂而新之。紹興丁丑。輒請西堂應庵禪師首眾。以后事囑之。俄頃握右拳蛻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于寺東劉阮洞前。松窗居士錢端禮聞訃。乃喟然曰。吾師何獨行也。適平田簡堂禪師。并瑞巖國清二主人至。禮與詳敘達旦。遂書語別之。置筆顧曰。先師握拳而去。禮坐去好臥去好。簡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臥。禮合爪曰。法兄當為祖道自愛。正坐斂目而逝。簡堂。名行機。后住國清。或庵住焦山。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景元,字此庵,姓張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圓具戒,習臺教三,棄去。謁圓悟勤于鐘阜,間讀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元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機辯逸發(fā),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悟《自贊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郤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復沒刀刀,奮金剛椎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自爾沈彩埋光,不求聞達。后為括蒼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開法南明,得元于臺之報恩,迫其受命。僧問:“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鐵?!鄙謫枺骸芭d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么生?”曰:“須彌頂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請西堂應庵華付囑院事,訓徒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不壞,塔于寺東北劉阮洞前,世壽五十三。
曾布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靖康元年(1126)任鎮(zhèn)江府知府。

人物簡介

簡介
紹興十年(1140)任校書郎。
夏乾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池州人。夏鵬子。樊知古曾師事之,及知古守池,薦于朝,為制冠裳。不得已拜命,然竟不出。自稱清溪布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布衣某,失其姓名。與陳蒙同時(《宋詩紀事》卷九六引《蓉塘詩話》)。
徐布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六四
徐布,神宗朝賜同學究出身,嘗建言「為散斂之法以便貧民而抑兼并」,中書進呈,寢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二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南康軍建昌人,字公南。李常弟。博學有俊才,與常齊名,時號“二李”。早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處州人,字太素。嘗官于建陽。好相地之術,棄職浪游,自號布衣子,世稱“賴布衣”。有《催官篇》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有布衲者。將住臺之天寧。辭師以行。師謂之曰。至人應世妙契圓常。廣真炤而不與物忤。發(fā)靈機而頓起事外。高低普應。動靜自全。對之不知其所來。隨之罔測其所往。觀師所云。則布衲之為人。概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