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12—984
【介紹】:
宋亳州永城人,字思齊。初在太宗晉王邸典財用,承辦大小事務(wù)。曾贊同三司請分屯諸軍籍民舟以資江淮漕運,并請舟之堅者運糧,損敗者任載薪炭,以利公私。太宗即位,任樞密都承旨。官終度支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0—990
【介紹】:
宋青州人,字希粲。后漢乾祐進士。仕后周,為淄州團練判官。宋太祖擢授太子中允。歷知北海軍、荊南轉(zhuǎn)運事。帝征南唐,供給無缺。太宗即位,除兵部郎中,歷西川、廣南轉(zhuǎn)運使,以才干稱。官至給事中。
全宋詩許仲宣(九三○~九九○),字希粲,青州(今屬山東)人。后漢乾祐間進士。后周顯德初為濟陰主簿,淄州團練判官。入宋,太祖擢授知北海軍。開寶九年(九七六)知永興軍。太宗繼位,遷兵部郎中,授西川轉(zhuǎn)運使。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遷吏部郎中,八年,為左諫議大夫。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知廣州,移知江陵府,俄改河南府。端拱中,遷給事中。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7—1008
【介紹】:
宋宋州楚丘人,字天錫。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歷通判銀州。京師開金明池,以獻詩擢右拾遺。知廣州,不能以廉自守。至道二年,由御史中丞參知政事,居位無所建明。真宗即位,加戶部侍郎。坐交結(jié)王繼恩,貶忠武軍節(jié)度。
全宋文·卷六○李昌齡(九三七——一○○八),字天钖,宋州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太平興國三年進士,歷判合州、銀州。擢右拾遺、直史館。后為淮南轉(zhuǎn)運使,知廣州。還,擢禮部郎中,為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充戶部使。淳化三年改度支使,拜御史中丞。至道二年,以本官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坐交結(jié)王繼恩貶。后以秘書監(jiān)致仕。大中祥符元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4或943—998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下邑人,徙齊州章丘,字直臣。太祖開寶中,以三史解褐涪陵尉,禁巫覡,教民以醫(yī)藥,稍變風俗;又奏殺不法宦官,由此知名。太宗時歷監(jiān)察御史兼總南路,移京西轉(zhuǎn)運使,后任戶部、度支、鹽鐵等使。因擅減茶價致虧,貶官,知廣州。復(fù)徙廣南東、西路都轉(zhuǎn)運使、同知樞密院事等。真宗即位,改御史中丞,恨失政柄,肆情彈擊,人多譏之。
全宋文·卷一○四李惟清(九四三——九九八),字直臣,下邑(今安徽碭山境)人,其父仲行徙家章丘(今山東章丘)。開寶中以三史解褐涪陵尉,遷大理寺丞。太宗朝歷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轉(zhuǎn)運使,徙京西,入判度支,復(fù)出為京東轉(zhuǎn)運使。遷度支使、鹽鐵使。后出知廣州,徙廣南東、西路轉(zhuǎn)運使,召拜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咸平元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44—1021
【介紹】:
宋汾州人,字希阮,號中陵子。太祖開寶八年進士第一。通判河州。太宗遣武德卒潛察遠方事,嗣宗械送京師,太宗怒削其秩。至道中官至淮南轉(zhuǎn)運使、江浙荊湖發(fā)運使。真宗咸平中,以漕運稱職,就拜太常少卿,復(fù)充三司戶部使,改鹽鐵使,建言裁節(jié)冗食。拜御史中丞。歷事三朝,輕險好進,所至以嚴明御下,尤傲狠,務(wù)以丑言凌挫群類,曾深詆參知政事馮拯、知制誥王曾。任樞密副使,與使寇準不協(xié)。官終靜難軍節(jié)度。卒謚景莊。有《中陵子》。
全宋詩王嗣宗(九四四~一○二一),字希阮,汾州(今山西汾陽)人。太祖開寶八年(九七五)進士。補秦州司寇參軍。歷諸路轉(zhuǎn)運使,累遷御史中丞。真宗大中祥符六(一○一三),授樞密副使。八年,求罷,知許州(《隆平集》卷一○)。以檢校太尉致仕。天禧五年卒,年七十八。謚景莊。有《中陵子》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全宋文·卷一○四王嗣宗(九四四——一○二一),字希阮,汾州(治今山西汾陽)人。開寶八年中進士甲科,補秦州司寇參軍。太宗朝屢司漕運,歷河北、京西、河?xùn)|、淮南等路轉(zhuǎn)運使,江浙、荊湖發(fā)運使。真宗咸平四年,為左諫議大夫,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召拜御史中丞。大中祥符六年,任樞密副使、檢校太保,出知許州,移知河南府。天禧初致仕,五年卒,年七十八。著有《中陵子》三十卷。《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46—1007
【介紹】:
宋澤州晉城人,字永初。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通判戎州,以善政聞。真宗時,任川、峽四路都轉(zhuǎn)運使,要切之務(wù),參預(yù)規(guī)畫。召權(quán)御史中丞。出知杭、廬州,以疾久昏忘,不能治政,連徙汝、光二州。
全宋文·卷一○六宋太初(九四六——一○○七),字永初,澤州晉城(今山西晉城)人。太平興國三年舉進士,歷判戎州、晉州、成都府。淳化間為監(jiān)察御史、京西轉(zhuǎn)運副使、河?xùn)|轉(zhuǎn)運使。至道初,遷兵部員外郎,充鹽鐵副使。真宗嗣位,拜右諫議大夫,知江陵府。咸平中,任川陜四路都轉(zhuǎn)運使,權(quán)御史中丞,出知廬、汝、光等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著有《簡譚》三十八篇?!?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46—1014
【介紹】:
宋開封鄢陵人,字延之。精于經(jīng)術(shù)。太祖開寶八年擢《三傳》第。為清江尉,尋除豐城令。太宗端拱初,遷國子博士、度支推官。淳化間出任西京轉(zhuǎn)運使,轉(zhuǎn)水部郎中。真宗咸平時為京東轉(zhuǎn)運使。連知福、江、陳、襄四州。大中祥符中,以逮事太祖,拜鴻臚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47—1005
【介紹】:
宋同州合陽人,字道成。雷有鄰弟。以蔭補漢州司戶參軍,署萊蕪尉。以揭發(fā)知監(jiān)奸贓,代知監(jiān)事。召為大理寺丞。歷戶部、度支、鹽鐵副使,江南、嶺外茶鹽制置使。李順起事,官峽路隨軍轉(zhuǎn)運使、同知兵馬事,調(diào)遣軍備,規(guī)劃戰(zhàn)事。累拜瀘州觀察使、知益州,鎮(zhèn)壓王均起事。契丹南侵,以并代副都部署率兵援真宗親征。召拜宣徽北院使、檢校太保。
全宋文·卷一三○雷有終(九四七——一○○五),字道成,同州合陽(今陜西合陽)人。以父德驤蔭補官。太平興國中知密州,徙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后歷度支、鹽鐵副使,領(lǐng)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路茶鹽制置使。李順起義時,命為峽路隨軍轉(zhuǎn)運使、同知兵馬事。拜右諫議大夫,知益州。改知許州、并州。真宗立,加工部侍郎,知審刑院,授戶部使。王均據(jù)蜀叛,朝廷以有終為瀘州觀察使,知益州,兼川、陜兩路招安捉賊事。事平,加保信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景德初徙并代副都部署。召拜宣徽北院使、檢校太保。二年七月卒,年五十九。《宋史》卷二七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57—1011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光弼。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累遷左司諫。淳化二年,契丹請和,朝廷疑非實,國華受命往河朔察之,盡得其詐以聞。真宗即位,入判大理寺。出知河陽、潞州,以善綏緝,詔獎之。累官右諫議大夫、知泉州。代還,道病卒于建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59—1032
【介紹】:
名或作士衡。宋秦州成紀人,徙居京兆府,字天均。太宗太平興國間進士。真宗時歷官至河北都轉(zhuǎn)運使、三司使等職,司財賦二十年,善理財,所至有余羨。官河北時,春時預(yù)付民戶帛錢,入夏民輸帛于官,足給軍需,而廣行于諸路。仁宗拜為尚書左丞。然性貪,積家資累巨萬。受其婿曹利用牽連降官。
全宋文·卷一六九李士衡(九五九——一○三二),或作仕衡,字天鈞,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后家京兆。第進士,調(diào)鄠縣主簿,徙知彭山縣。寇準薦其才,通判邠州,徙知劍州。咸平三年春王均稱亂益州,士衡招降千馀人,擊殺數(shù)千。累遷度支員外郎,判三司鹽鐵勾院,歷荊湖北路、陜西轉(zhuǎn)運使、知益州、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權(quán)知天雄軍、知青州,入為三司使。仁宗初拜尚書左丞,知陳州、潁州。前后管計事二十年,官終左衛(wèi)大將軍。天圣十年卒,年七十四,《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1—1014
【介紹】:
宋開封東明人,字損之,一字宗圣。太宗雍熙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知彭州。真宗時累官樞密直學士。敏于吏事,所至有聲。工詩,多與楊億等人唱和。
全宋詩劉師道(九六一~一○一四),字損之,又字宗圣,開封東明(今河南蘭考)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士,為和州防御推官。擢知彭州。真宗咸平初徙知潤州,四年(一○○一)為三司度支副使,俄擢權(quán)三司使。后貶忠武軍行軍司馬。景德二年(一○○五)起知復(fù)州,換秀州。大中祥符二年(一○○九)知潭州。七年卒,年五十四。工詩,多與楊億輩酬唱。《宋史》卷三○四有傳。
全宋文·卷一八三劉師道(九六一——一○一四),字損之,一字宗圣,開封東明(今河南蘭考北)人。雍熙二年登進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歷保寧、鎮(zhèn)海二鎮(zhèn)從事,知彭州,為京東轉(zhuǎn)運使。咸平中,知潤州,改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使。擢樞密直學士,掌三班,權(quán)三司使。坐事貶官。景德中,起知復(fù)州、秀州。大中祥符二年知潭州,遷太常少卿。復(fù)加樞密直學士,換左司郎中。七年卒,年五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1—1059
【介紹】:
宋深州饒陽人,字仲祖。李宗諤子。以蔭入仕。賜進士出身。歷河北轉(zhuǎn)運使,措置撫定江陵屯兵嘩動。徙知潭州,戍卒憤監(jiān)軍酷暴而欲為亂,因昭述而寢其謀。累遷真定府路安撫使、知成德軍,水災(zāi)民多流亡,籍僧舍積粟為粥糜,活饑民數(shù)萬計。官終尚書右丞。卒謚恪。
全宋詩李昭述(?~一○五九),字仲祖,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賜進士出身,累遷開封府推官。仁宗天圣七年(一○二九),知常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遷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轉(zhuǎn)運使??刀ㄔ辏ㄒ弧鹚摹穑┽汴兾鬓D(zhuǎn)運使(同上書卷一二八)。入為三司戶部副使,樞密直學士。歷知成德軍、秦州、真定府、鄭州。入判太常寺,復(fù)領(lǐng)三班,累遷兵部侍郎、尚書右丞。仁宗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銘》)。謚恪?!?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五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李昭述(九六一——一○五九),字仲祖,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宗諤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出身,為刑部詳覆官,累遷秘書丞。以太常博士知開封縣,特遷尚書屯田外郎、開封推官,出知常州,遷三司度支判官。歷知潭州、淮南轉(zhuǎn)運使兼發(fā)運使、陜西轉(zhuǎn)運使、三司戶部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等。官至尚書右丞。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謚恪。見胡宿《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銘》,《宋史》卷二六五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1—1017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太宗端拱二年進士。累官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刻《集驗方》于石,植樹鑿井。為交州國信使,卻贈遺,免擾民。建言折變收市苧布,公私交濟。充度支判官。真宗咸平四年,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詔同三司使議省煩冗文帳二十一萬余道,減河北冗官七十五員。景德中知樞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多立條約,著《監(jiān)牧議》。大中祥符五年充樞密使。九年,以疾優(yōu)拜右仆射、知河陽。卒謚文忠。有《請盟錄》。
全宋詩陳堯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堯佐兄。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士(《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解褐光祿寺丞、直史館,遷秘書丞。再遷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本官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兼領(lǐng)群牧。九年,罷知河陽。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謚文忠。《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陳堯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端拱二年進士第一,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度支判官,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咸平四年除同知樞密院事。景德元年簽書樞密院事;三年,以戶部尚書與王欽若并知樞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預(yù)修國史。大中祥符五年,除同平章事,充樞密使。七年,罷。明年,再為樞相。九年罷,命判河陽。天禧初卒,年五十七。有《請盟錄》三集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3—1044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希元,號知余子,世稱潁川先生。堯叟弟。太宗端拱二年進士。作《海喻》,人奇其志。歷開封府推官、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等,均有惠政。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知河南、開封府,累官至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實錄》、《三朝史》。仁宗太后卒,罷知永興軍。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致仕,卒謚文惠。少好學,曾從種放于終南山。善古隸八分,點畫肥重,世號堆墨書。工詩。有文集。
全宋詩陳堯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號知馀子,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進士(《澠水燕談錄》卷七、《隆平集》卷五),為魏縣尉,通判潮州。真宗時入直史館,歷知壽州、滑州,除兩浙、京西等路轉(zhuǎn)運使。仁宗即位,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知制誥兼史館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累遷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七年,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罷知永興軍。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罷為淮康軍節(jié)度使、判鄭州。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歷四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陽新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等,均佚。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陳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陳堯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堯叟弟。進士及第,為開封府司錄參軍、推官,以言事忤旨,貶通判潮州。后為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徙京西、河?xùn)|、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為三司戶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累遷龍圖閣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拜樞密副使,尋以給事中參知政事,遷尚書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罷知永興軍,徙鄭州。景祐四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次年罷,判鄭州。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歷四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惠。曾預(yù)修《真宗實錄》、《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見歐陽修《文惠陳公神道碑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5—1006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拱正。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累官太常博士,出為京西轉(zhuǎn)運副使。上言與契丹修好,又自請往使,時論韙之。真宗咸平二年,上疏請重農(nóng)積谷、任將選兵、慎擇守令、輕徭節(jié)用、均賦慎刑等。景德初,為陜西轉(zhuǎn)運使,與楊覃不協(xié),徙知郢州,改知洪州,卒于道。
全宋詩朱臺符(九六五~一○○六),字拱正,眉山(今屬四川)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通判青州,入直史館,遷秘書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同知貢舉,俄出為京西轉(zhuǎn)運副使。景德初為陜西轉(zhuǎn)運使,三年,知洪州,卒于赴任途中,年四十二。有集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六朱臺符(九六五——一○○六),字拱正,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舉淳化三年進士甲科,解褐將作監(jiān)丞、通判青州。召入直史館,再遷秘書丞、知浚儀縣。咸平元年同知貢舉,俄擢太常博士,出為京西轉(zhuǎn)運副使。后入為鹽鐵判官,改判戶部勾院,拜工部員外郎,換度支判官。景德元年為陜西轉(zhuǎn)運使。九月,降知郢州。三年,改知洪州,卒于舟次,年四十二。有集三十卷。《宋史》卷三○六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