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刑徒
(1).受刑之人;囚徒。墨子·公孟:“子亦聞乎,匿刑徒之有刑乎?!?span id="gi1kmol" class="book">《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齊 使者如 梁 , 孫臏 以刑徒陰見?!?唐 李白 《古風》詩之三:“刑徒七十萬,起土 驪山 隈?!?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 秦始皇 怒,使刑徒三千人斫樹成光山,向 湘神 表示皇帝的威力?!?br />(2).指徒刑。《隋書·刑法志》:“流役六年,改為五載,刑徒五歲,變從三祀?!?/div>
《漢語大詞典》:官當(官當)
(1).以官職抵當徒刑。 唐 宋 時期官吏犯罪,可以降低品級以減免徒刑。《唐律疏議·名例·以官當徒》:“若本罪官當以上,別條云‘以理去官與見任同’,即依以官當徒之法:用官不盡,一年聽敘,降先品一等;若用官盡者,三載聽敘,降先品二等。若犯罪未至官當,不追告身,敘法依考解例,期年聽敘,不降其品?!?宋 沈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降先品者,謂免官二官皆免,則從未降之品降二等敘之;免所居官及官當止一官,故降未降之品一等敘之,今敘官乃從見存之官更降一等者,誤曉律意也。”
(2).官府批準營業(yè)的當鋪。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雜課·當稅》:“現在納稅者,即為官當。許鋪門懸牌。”
《漢語大詞典》:徒罪
(1).徒刑之罪。宋史·太宗紀二:“壬寅,詔御史府所斷徒罪以上獄具,令尚書丞郎、兩省給舍一人慮問。”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知縣將罪名都推在死者身上,只將 胡美 重責三十,問個徒罪以儆后來?!?br />(2).泛指罪罰。紅樓夢第七五回:“我昨日把 王善保 的老婆打了,我還頂著徒罪呢?!?/div>
分類:徒刑罪罰
《漢語大詞典》:徒流
徒刑或流刑。《水滸傳》第三五回:“便是發(fā)露到官,也只該個徒流之罪,不到得害了性命?!?清 黃六鴻 《?;萑珪で逭伞で逭赦耪摗?/span>:“是時軍需浩繁,定例隱漏一畝以上,即擬徒流?!眳⒁姟?徒刑 ”。
《國語辭典》:徒刑  拼音:tú xíng
對犯人依法監(jiān)禁,并令其服法定的勞役。法律上分為有期、無期兩種。
《國語辭典》:刑期  拼音:xíng qí
根據判決應服徒刑的期限。
《漢語大詞典》:從徒(從徒)
(1).按徒刑處理。《周書·宣帝紀》:“見囚死罪竝降從流,流罪從徒,五歲刑已下悉皆原宥?!?br />(2).有徒眾跟隨著。 唐 韓愈 《進學解》:“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
《國語辭典》:鬼薪  拼音:guǐ xīn
秦漢時,強制男性罪犯服勞役的刑罰。勞動范圍廣泛,包括從事土木工程或制作器物等。在勞役刑罰等級上次于城旦。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有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
《漢語大詞典》:作徒
(1).被判徒刑而罰作勞役的人。漢書·成帝紀:“壬午,行幸初陵,赦作徒?!?顏師古 注:“徒人之在陵作役者。”資治通鑒·宋孝武帝大明三年:“赦作徒、繫囚?!?br />(2).泛指服勞役的人。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轎釋名:“ 禹 行九州山川險阻八年之久,必不當與作徒同步行。”
《漢語大詞典》:折杖
刑法名。 宋 初定折杖制,規(guī)定各等流刑、徒刑、杖刑、笞刑責杖數,以及杖、笞的尺寸。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律令刑罰·折杖宋史·刑法志一。
《國語辭典》:服刑  拼音:fú xíng
服徒刑。如:「算算日子,他服刑已有兩年了?!?/div>
《漢語大詞典》:問徒(問徒)
判處徒刑。《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 智圓 同姦不首,問徒三年,滿日還俗當差。”
分類:判處徒刑
《漢語大詞典》:降死
由死罪降免減等為徒刑。《宋書·謝靈運傳》:“但 謝玄 勛參微 管 ,宜宥及后嗣,可降死一等,徙付 廣州 ?!?/div>
《國語辭典》:假釋(假釋)  拼音:jiǎ shì
一種附條件提前釋放受刑人的刑罰執(zhí)行措施。指刑期未滿的受刑人,因已知悛悔且表現良好,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得暫時被釋放出獄。但受刑人出獄后,在無期徒刑假釋后滿二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馀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zhí)行之刑,以已執(zhí)行論。假釋出獄者,在假釋期間交付保護管束。
《漢語大詞典》:徒謫(徒謫)
(1).猶徒流。處以徒刑或流刑。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及於犯罪,上不足以至死,則其下唯有徒謫鞭杖,或遇赦令,則身無損?!?br />(2).指被處徒、流刑的罪犯。魏書·太組紀:“置山東諸冶,發(fā)州郡徒謫造兵甲?!?/div>
《漢語大詞典》:配甲坊
發(fā)配至甲坊服勞役。古代徒刑。北齊書·王晞傳:“帝尋發(fā)怒,聞 晞 得杖,以故不殺,髠鉗配甲坊?!?span id="81wtli1" class="book">《資治通鑒·陳武帝永定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配甲坊,徒刑也,由此得免。”參見“ 甲坊 ”。
《漢語大詞典》:甲坊
(1).古時制造鎧甲的作坊。北史·王峻傳:“詔決鞭一百,除名配甲坊,蠲其家口?!?span id="5pmewja" class="book">《資治通鑒·梁元帝承圣三年》:“帝怒,於是 裴 ( 盧裴 ) 庶 ( 李庶 )及尚書郎中 王松年 皆坐謗史,鞭二百,配甲坊?!?胡三省 注:“甲坊,造甲之所。”續(xù)文獻通考·兵十四:“﹝ 遼圣宗 統(tǒng)和 ﹞四年三月,詔 平州 節(jié)度使 達里庫 甲鎧闕,取於 顯州 之甲坊?!?br />(2).指甲坊署。新唐書·百官志三:“總署二:一曰弩坊,二曰甲坊。主簿一人,正八品下;録事一人,從九品下。”續(xù)文獻通考·職官六:“ 泰和 四年復併甲坊、利器兩署為軍器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