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12
詞典
2
分類詞匯
10
詞典
抗爭
二月抗爭
分類詞匯
頑頑
牚距
角抗
抗直
鯁鯁
殿上虎
抗斗
奮斗不懈
不合作運動
忍氣吞聲
《國語辭典》:
抗爭(抗爭)
拼音:
kàng zhēng
對不滿意的措施或意見,極力抗拒,爭取對方同意自己的要求。如:「對這件事,我必須據理抗爭?!埂肚迨犯?。卷一五八。邦交志六》:「南滿鐵道附屬電線,原中國所設,日本占有之,后取供公用,中國抗爭無效?!?/div>
分類:
抗爭
抗議
爭辯
對抗
斗爭
《漢語大詞典》:
二月抗爭
1967年2月,周恩來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碰頭會。會上譚震林、陳毅、葉劍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等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委領導人,對“文革”的錯誤作法提出尖銳的批評。圍繞“文革”要不要黨的領導,應不應將老干部統(tǒng)統(tǒng)打倒,要不要穩(wěn)定軍隊等重大問題,同康生、陳伯達、張春橋等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18日,毛澤東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員開會,批評了在懷仁堂會議上提意見的老同志。此后,又被林彪、江青等誣稱為“二月逆流”。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后,中共中央正式宣布為“二月逆流”平反。
分類:
北京
京中
中南海
主持
召開
中共中央
政治
《漢語大詞典》:
頑頑(頑頑)
(1).頑抗;抗爭。 清 洪楝園
《警黃鐘·敗盟》
:“那白種勢盛力強,不能抵擋。咱們兵力,若與黃種頑頑,綽乎有餘?!?br />(2).輕浮貌。頑,通“ 玩 ”。 明
朱有燉
《醉太平·風流士子》
曲:“將皂環(huán)絳拴一個合歡帶,白羅袍綉一道開山額,素瑤琴雕一面教坊牌,這的是頑頑秀才。”
(3).玩賞。頑,通“ 玩 ”。
《
白雪遺音·南詞·云淡風輕
》
:“后花園內百卉鮮,不如去頑頑花園景,偷得浮生半日閑。”
分類:
輕浮
玩賞
頑抗
抗爭
《漢語大詞典》:
牚距
亦作“ 牚拒 ”。
(1).抗爭;對抗。
《
漢書·匈奴傳下
》
:“單于 輿 驕,謂 遵 、 颯 曰:‘…… 莽 卒以敗而 漢 復興,亦我力也;當復尊我!’ 遵 與相牚距,單于終持此言?!?顏師古 注:“牚……音丈庚反,又丑庚反。”
(2).指聲音相激蕩。
《文選·馬融〈長笛賦〉》
:“波散廣衍,實可異也;牚距劫遻,又足怪也?!?劉良 注:“聲烈而繁,若相凌距以相擊觸。”
(3).支撐,枕藉。
《
后漢書·列女傳·董祀妻
》
:“斬截無孑遺,尸骸相牚拒?!?/div>
分類:
支撐
抗爭
聲音
對抗
枕藉
相激
激蕩
《漢語大詞典》:
角抗
抗爭。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
:“甕牖繩樞之子,豈皆懷帝制自為之野心者,顧敢奮臂以起,悍然與當世之雄強相角抗,此自當代之國法倫理觀之,固可加以叛逆之顯僇,被以盜賊之惡名?!?/div>
分類:
抗爭
《國語辭典》:
抗直
拼音:
kàng zhí
剛直不屈撓?!侗笔?。卷六四。柳虬傳》:「天性抗直,無所回避?!?/div>
分類:
剛強
直言
剛強正直
強正
正直
抗爭
《漢語大詞典》:
鯁鯁(鯁鯁)
直言抗爭貌。 宋 李公昂
《水調歌頭·壽參政徐意一》
詞:“鯁鯁嬰鱗語,不改鐵心堅。” 明
唐順之
《萬古齋公傳》
:“於義有違,雖田夫野人女子之言,皆為之屈服;及引義爭是非,雖遇達官勢人,鯁鯁反覆,必伸己説,不少媕婀。”
分類:
直言
抗爭
《國語辭典》:
殿上虎
拼音:
diàn shàng hǔ
宋人劉安世任諫議大夫時,敢與皇上當廷抗爭,執(zhí)理不讓,時人稱為「殿上虎」?!端问贰>砣奈?。列傳。劉安世》:「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帝或盛怒,則執(zhí)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為『殿上虎』,一時不敬懾?!?/div>
分類:
諫議大夫
綽號
稱頌
敢于
抗爭
諫官
《漢語大詞典》:
抗斗(抗鬭)
反抗爭斗。
《東周列國志》
第七一回:“他人往,太子必將抗鬭,不若密諭 司馬奮揚 使襲殺之。” 鄒韜奮
《經歷》
五一:“我所僅有的一點微薄的能力,只是提著這枝禿筆和黑暗勢力作堅苦的抗斗。”
分類:
反抗
抗爭
爭斗
《國語辭典》:
奮斗不懈(奮斗不懈)
拼音:
fèn dòu bù xiè
努力抗爭,不稍怠惰。如:「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全體國民應團結一心,奮斗不懈。」
分類:
努力
抗爭
怠惰
《國語辭典》:
不合作運動(不合作運動)
拼音:
bù hé zuò yùn dòng
以非暴力抵制為手段的抗爭行動,尤指印度獨立運動中,甘地(Mahatma Gandhi)倡導的反英行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為了反抗英國的統(tǒng)治,甘地于西元1920~1922年間和1930~1934年間領導了全印度范圍的不合作運動,呼吁印度人不納稅、不入公立學校、不到法庭、不進公職、不買英貨;甘地自己并曾多次絕食。印度的和平抵制行動幾乎癱瘓當地殖民政府的運作,英國國內輿論壓力增大,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讓印度逐漸發(fā)展自治體制。
分類:
暴力
抵制
抗爭
行動
指印
印度
獨立
動中
《國語辭典》:
忍氣吞聲(忍氣吞聲)
拼音:
rěn qì tūn shēng
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督鹌棵贰返谒囊换兀骸咐钇績哼@邊分明聽見指罵的是他,把兩只手氣的冷,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五:「衛(wèi)朝奉只是著人上門坐守,甚至惡語相加,陳秀才忍氣吞聲?!挂沧鳌竿搪暼虤狻埂ⅰ竿搪曪嫐狻?、「氣忍聲吞」、「聲吞氣忍」。
分類:
忍氣吞聲
遭受
欺侮
抗爭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