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4詞典 1分類詞匯 103
《漢語大詞典》:沒骨花
北宋 徐崇嗣 畫花卉,僅用彩色描繪,不加勾勒,謂之“沒骨花”。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亡友 汪鈍翁 贈 吳 人 文點 與也 詩云:‘君家 道韞 擅才華,愛寫 徐熙 沒骨花?!?span id="ewmmga6"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位 王相公 ,可就是會畫沒骨花的么?”
《國語辭典》:制圖(制圖)  拼音:zhì tú
將物體的形象、大小等在平面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繪出,多用于機(jī)械或建筑工程等設(shè)計方面。
《國語辭典》:制圖(製圖)  拼音:zhì tú
繪制圖形。多指工業(yè)用圖的繪制,根據(jù)圖學(xué)的原理,以手或儀器繪制所需的圖形。
《國語辭典》:聲貌(聲貌)  拼音:shēng mào
聲音形貌。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詮賦》:「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然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div>
《漢語大詞典》:繪飾(繪飾)
描繪修飾。 元 湯式《一枝花·檜軒為越中沙子正賦》套曲:“但將翰墨褒題,不假丹青繪飾。” 明 李東陽 《重建孔子闕里廟圖序》:“搆締完整,象設(shè)端偉,繪飾華煥,悉臻其極?!?鄭振鐸 《蝴蝶的文學(xué)(二)》:“甚至于在我們古式的帳眉上,常常是繪飾著很工細(xì)的百蝶圖?!?/div>
《漢語大詞典》:沒骨圖(沒骨圖)
謂不用墨筆勾勒,直接以彩色描繪的畫。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書畫:“ 熙 之子乃效諸 黃 之格,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清 趙翼 《嶺南物產(chǎn)圖》詩:“一幅沒骨圖,歷歷見南隩?!?/div>
《國語辭典》:寫實(寫實)  拼音:xiě shí
據(jù)實撰寫,不加修飾。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誄碑》:「寫實追虛,碑誄以立。」
《漢語大詞典》:奩體(匳體)
香奩體的省稱。也稱艷體。指描繪男女愛情的作品。 清 龔自珍《京師樂籍說》:“使之春晨秋夜為匳體詞賦、游戲不急之言,以耗其才華,則議論軍國、臧否政事之文章可以毋作矣?!?/div>
《漢語大詞典》:勾描
勾勒描繪:用細(xì)線條把景物的輪廓~出來。
《漢語大詞典》:模象
(1).描繪形容。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詞實樂流,而止于模象物色者,為新題樂府。” 明 李東陽 《〈白洲詩集〉序》:“然放情邱壑,模象景物,則不待以侍郎謝病、都憲請老而后得也。”
(2).類比,比況。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十:“ 唐 傅奕 曰:佛入中國,孅兒幼夫模象 莊 老 以文飾之?!?/div>
《漢語大詞典》:模狀(模狀)
(1).猶規(guī)矩。《公羊傳·定公五年》“ 越 者能以其名通也” 何休 注“ 越 治國有狀” 唐 徐彥 疏:“此狀謂模狀也。模狀猶規(guī)矩。”
(2).對事物情狀或聲音的描繪。 宋 張世南 游宦紀(jì)聞卷九:“按 坡 詩有《以涵星研贈范純夫侍講》《風(fēng)月石屏贈子功中書》,共二首。詩中模狀與此研實合。” 元 楊文奎 《兒女團(tuán)圓》第二折:“叔叔,你打與我個模狀兒。[正末唱]則他生的短矮也那蠢岔身材。” 元高文秀《黑旋風(fēng)》第二折:“我打個模狀兒説,可不道有一半兒朦朧倒有一半兒切?!?/div>
《漢語大詞典》:原圖
直接由實測而成的并據(jù)以派生其他地圖的大比例尺原圖
經(jīng)設(shè)計、繪制、校對已最后確定的工程圖樣,通常為描繪底圖的原稿
《漢語大詞典》:寫真圖(寫真圖)
(1).畫像。 宋 孫甫 《唐史論斷·冊忠王為皇太子》:“ 開元 十七年, 忠王 領(lǐng) 河北 元帥,與百官相見。 張説 退而言曰:‘嘗觀 太宗 寫真圖, 忠王 奇表,實類 圣祖 ,社稷之福也。’”
(2).指描繪實在景物的圖畫。 唐 李白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詩:“聞君寫真圖,島嶼備縈迴。”
《漢語大詞典》:膩柳(膩柳)
指 北宋 詞人 柳永 。其作品多描繪歌妓生活,文情旖旎,音律諧婉,故有此稱。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一:“ 子野 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fā)越處;但含蓄不似 溫 韋 ,發(fā)越亦不似豪 蘇 膩 柳 ?!?/div>
《國語辭典》:小寫(小寫)  拼音:xiǎo xiě
1.一種英文字母。相對于大寫而言。除了專有名詞和句首以外,皆用小寫。
2.稍加描述、描寫。明。徐渭 遮葉牡丹詩:「為君小寫洛陽春,葉葉遮眉巧弄顰。」
《國語辭典》:勾畫(勾畫)  拼音:gōu huà
1.勾勒描繪。如:「工筆畫家很細(xì)心地勾畫這幅仕女圖?!?br />2.用簡短的文字描寫事物。如:「導(dǎo)游簡明扼要地勾畫這個游覽區(qū)的特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