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吳暢春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7 【介紹】: 明湖廣漢陽人,字梅初。崇禎八年為潛山天堂寨巡檢。史可法備兵安慶,知其能,馳札勉之。暢春守寨,屢次擊退農(nóng)民軍。十年,被圍力戰(zhàn),被執(zhí)死。
閻汝梅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維基
閻汝梅,號和陽,揚州府江都縣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閻汝梅是山西右布政使閻士選之子。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應天府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戶部觀政,授陽谷縣知縣,七年調(diào)任曹縣,丁憂去職。起補沙縣知縣,十二年升刑部四川司主事,十三年考察革職。

人物簡介

維基
向北,字鄰卿,號梅舟,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甲戌科進士。禮部觀政,本年十二月授南太常寺博士,丁憂歸鄉(xiāng)。服除后,起補北京行人司行人,擢升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上疏申救都御史劉宗周,揭發(fā)吳昌時之奸,又奉命巡視長蘆鹽政。后歸家。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時,重新啟用為原官,紹興失陷后隱居卒。

人物簡介

維基
吳家周,號榔梅,南直隸和州民籍,徽州府歙縣澄塘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士,擢升禮科給事中。崇禎七年二月壬戌,以大學士溫體仁、吳宗達主試禮部。禮科給事中吳家周彈劾體仁越次,皇帝不悅,貶家周。后擔任尚寶司卿。崇禎十七年甲申,以降賊之功授任大理寺卿,見牛金星云:『南方脆弱,愿包納餉銀數(shù)十萬,免其刑掠』。金星云:『如果包得,即與上疏,但干系非小』。家周逡巡而退。
孫轔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維基
孫轔,字伯馭,號梅崍,湖廣承天府鐘祥縣人。明末政治人物。曾祖孫交,吏戶工三部尚書。祖孫元,官翰林院編修。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吏部觀政,授會稽縣知縣,任本省同考官,八年調(diào)廣東清遠縣,十年升兵部車駕司主事,巡視皇城,管較力,督京場馬政。十一年升武選司員外郎、車駕司郎中,出任山東按察司清軍道僉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2 【介紹】: 明順德府邢臺人,字元鼎。萬歷十九年舉人。授登封知縣,遷刑部主事。張差梃擊案起,梅力主會訊,及差棄市,梅恐潛易,自請監(jiān)刑。以此為外戚鄭國泰所疾,以京察罷官。崇禎中知臺州府,被劾罷歸。十五年冬,清兵破城時殉難。有《嵩史》。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元鼎,邢臺人。有簡翁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3—1679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沛縣人,字用卿,號古古,又號白耷山人。清初剃發(fā)號蹈東和尚,又因避追捕改姓名稱翁藏若。明崇禎三年舉人。為復社巨子。甲申、乙酉間,為史可法畫策,史不能用。乃散財結客,奔走國事。后被捕下獄,得人援手獲釋。亡命十余年乃歸。康熙初又為人所告,因刑部尚書龔鼎孳得免。詩有奇氣,聲調(diào)沉雄。有《白耷山人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三
閻爾梅,字用卿,又字古古,沛縣人。明崇禎庚午舉人。有《白耷山人集》。
白耷山人詩集·黃序
魯仲連以東海布衣,不帝虎狼秦,折新垣衍而扼其吭,其奇?zhèn)m儻之氣,高視一世而無所詘。獨聊城一矢,奪人之守以下齊,于大義稍不合,然其書與燕將者,尚傳之至今。嗟呼!豈非以其人哉?夫人茍高視一世,文章雖詭于義,被乎其后,而猶不泯滅,況身負奇?zhèn)m儻之氣,而又能卓犖善持論,則其詞之必傳于世也,當何如哉?始吾遇白耷山人,粗識其崖略,或謂是空言無事實耳。迨徐觀所為《蹈東》諸集,然后知山人非空言無事實者。歲在甲申,生民促數(shù)耗矣。是時河北諸路未有所屬,而其間雄駿魁矯自異之士,莫不弸弓砥鏃,南望撫膺,愿為國家出死力,捍疆圉。山人于是起彭城,拿舟南渡,慷慨叩幕府,抵掌畫策,旦夕提一旅北向,收召豪杰,系諸路人心。幕府心才其言,顧唯唯師期無日。山人知策不果用,則又請空名告身數(shù)百紙,乘時遄往,視忠義為鼓勵,俾逋寇叛帥不得以踰時渙散,少有睥睨者。計俱不行。山人旋引去,徘徊海澨,而事已大壞,不可為矣。顧是時,名延攬者竟欲爭致山人,以為隱然一敵國,鴻冥不可弋,又齮龁圖必殺之。齟齬數(shù)年,竟脫于難。山人既郁郁不得志,遂放浪賦遠游,西北山川之雄深,古帝王都會之瑰瑋,意所薄射,輒擊節(jié)悲歌,獨恥作聊城書。其詞率軌于大義,而山人亦自謂必傳于后,以視魯連直過之耳。抑吾有疑焉,連折衍謀后十五年而始皇稱帝,使連果前死,則連易矣。連未前死,而蹈海以死,此何等事,史乃失書?吾意其必飛遁遠引,終身海上。而卒不聞始皇以前此之故,必欲羅致,就彼戎索,然則秦法猶寬也,山人以為何如?重光赤奮若之余月,廬山年弟黃云師具草。
白耷山人詩集·張序
泗陽張君慰西,于京師露攤得古古先生詩集,重訂年譜,將付剞劂,督為導言。君表章耆舊,捃摭叢殘,扶義之功,倜乎遠矣。先生高節(jié),具見君序跋中。明之亡也,船山、梨洲、亭林諸老,均以光復故物為職志。既已中蹶,不愿生靈之涂炭,乃為文字,以漸漬于文人學子之腦髓,而流衍不窮。故革命之說,非自辛亥始,五祖之說,三點之會,其由來久矣。舜水亡命日本,而陽明學派傳播東瀛。日本梅鄭等族,出自華夏,等于馬留。以故清末逋逃,均受日本卵翼。匹士之志,可以回天,王侯蟻蟻,豈不信哉!天道好還,無往不復。吳潘史難,啟禎詩變,江浙名士誅戮殆盡。暨乾隆末葉,川、陜、楚之教匪,以迄道光后之西力東漸,咸豐洪、楊一役,幾屋清社。同治中興,漢族勢力已超越曼殊之上。乃者親貴用事,張脈僨興,故武昌一呼,如摧枯拉朽。非明季諸老之精神攸寄,曷以致茲?集中《帝統(tǒng)樂章》,排斥猾夏,隱然為二百數(shù)十年后之背景。自大圜視之,猶一眴耳。佛言:「一切眾生,慎勿造因。」后之覽者,亦可以惕然猛醒已。民國十一年春節(jié)后十日,東吳張一麟。
白耷山人詩集·古逸題辭
昔仲尼之刪《》也,肇自《關雎》,終于《殷武》,虞夏以上無聞焉。蓋世遠文湮,金石剝泐,不足成篇什也。郭茂倩《樂府》,原始西京古初歌謠,散佚者亦復闃然。馮汝言《詩紀》、梅禹金《古樂苑》,追溯旁蒐,凡歌謠、引誦、暢操、箴銘、諺語,殘章只句,悉以古逸詩名之,刻諸本集之前,可謂閎覽博物者矣。余謂古初歌謠,散佚篇什,亦當時有心人從閒冷中寫其聞見性情。且時代復興,庖琴媧笙,《咸池》《大章》之樂,先后傳流,是真《》三百之星宿海也,豈得一概置之?因采其有俾風教者雜詠之,斷制咨嗟,藉題寄賞,不徒彷其體、擬其辭也。列之卷首,用資興觀。白耷山人識。
白耷山人詩集·四言古詩題辭
《詩三百》皆四言也,間有參差不齊處,亦詩人意之所至,隨轉音作波瀾耳。古人制字簡疏,多通用,不拘一意。或以一句為一言,《論語》「一言以蔽之」是也;或以一字為一言,今之五言、七言是也。摯虞《流別論》云:「詩以四言為古體,三言至九言,皆后人變調(diào)?!辜坝^其所謂九言,則引「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為證。余謂此九字當作兩句讀,仍是四言。顏延之云:「詩無九言。句太長則闡緩無力,不協(xié)金石。仲洽之言,未可為據(jù)?!箍追f達《毛詩》疏云:「句者,聯(lián)字成文,二字至八字皆可聯(lián),而一字無所可聯(lián),僅發(fā)端助語耳?!鼓似渌^二言則指「祈父」,八言則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夫「祈父」二字,正是發(fā)端助語,不可入篇;「十月」等句,皆可截讀,猶之乎四言也,否則犯闡緩之病,何以諧節(jié)奏乎?劉彥和云:「四言正體,雅潤為宗?!圭妿V云:「四言原本風雅,文約意廣,近代罕傳?!估钐自疲骸概d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劉潛夫云:「詩體惟四言尤難,以三百篇在前故也。」葉水心云:「五言、七言,作者得以肆其才情,四言,雖文章巨伯不能工?!购现T家之說思之,可以知其難矣。漢初,唐山樂歌為盛,韋孟《諷諫》次之,若曹孟德之「月明星稀」「烈士暮年」,嵇叔夜之「手揮五弦」「目送飛鴻」,直后世四言優(yōu)孟衣冠,終不能神似叔敖也。余故略制數(shù)章,使飲水祀源者必先河而后海云。白耷山人識。
白耷山人詩集·樂府題辭
《漢書?禮樂志》云:「武帝定郊祀之禮,采詩夜誦,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diào)。」此樂府之所由昉也,后世遞相承襲。群臣奉詔撰辭,皆以頌其本朝之功德,至于登臨、燕射,別有鼓吹、相和、清商等曲,亦得列之宮懸。然其辭皆詩也,曷以云樂?余觀虞帝命夔:「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箘t是詩為樂始,樂為詩終。興于詩,成于樂,二者合而為一,固不可偏廢也。顧其間有雅俗之分焉。詩主乎辭,樂主乎聲。辭或出于田野、男女、游客、戍士之口,未必盡雅;以聲代之,而后雅者雅,而俗者亦不覺其俗??鬃觿h笙詩而存其題,正慮其不雅而避之,束皙補亡,殆不知此義也。如漢《郊祀》十九章、《安世房中》十六章、《短簫鐃歌》十八曲,多不可曉者。若病夫孤兒、廬江小吏等詩,舛錯褻俚,縉紳先生難言,以誦之郊廟宴饗嘉賓之前,可乎?故必隱其辭,而以聲代之,俾聽者悅其管弦節(jié)奏,而忘其為舛錯褻俚,斯稱善耳。乃又有謂郊廟詩歌未有祖宗功德之事。余謂古人作樂,如今人演傳奇雜劇,隨賓主之命,登場侑酒,不必拘定某事某人當作某曲。故詩即樂府,而又有不即是樂府者,毫釐千里,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者,詎可與之微言也哉?白耷山人識。
白耷山人詩集·跋
吾師慰西先生編次《白耷山人全集》印行,命其轅任校讎之役,既竟而謹識其后曰: 自歐風東漸,平等自由之說興,吾國舊有忠孝節(jié)義諸美德岌岌欲墮。國體改后,謀自便者益明目張膽,詆諆摧毀,視為洪水猛獸,務使倫紀綱常蕩然不存于天地之間而后快。烏乎!積千百年正人君子維護之,不足三數(shù)邪人一朝毀壞之而有馀,可謂倡狂悖亂極人紀之變已。 究彼所揭橥毀壞之故,曰不合潮流,曰有背人道,一若忠孝節(jié)義完全為專制君主牢籠臣民私物,與共和國體絕對不能相容者。不知忠孝節(jié)義乃生人性天,非國家法令也。養(yǎng)成其性天,乃以顯人類之高尚,即用以措國家于安寧,語所謂「旋乾轉坤」,其功效有如此者,何用不臧?而乃如彼云云,毋亦于其意義及范圍全未瞭瞭乎!無人,何以為國?無忠孝節(jié)義,何以為人?宜乎十年以來,亂臣賊子賣國叛親者踵接不窮,禍亂相尋,群生日趨禽獸之域,而國亦幾不國也。其得失利害,亦彰彰然不辨自明矣。 昔者豫讓報智伯,倡國士眾人之說,識者猶惜其為俠士恩仇之見,失之偏激,徒為后世鄙夫所藉口。良以忠孝節(jié)義之真,所以盡人性、行天理,當然而然,有不自覺者,非私厚誰何一姓一人也,更何容參以利害之見,雜以恩怨之私? 山人,亡明一孝廉耳。誠如趙福星與書所云,「不過有士之名,而未膺一命之榮,猶之女未識面也」。當時將相,親承思陵賜劍,推轂隆禮者,猶不惜北面銜璧,山人即隨眾上公車,博取祿位,夫誰責之?而乃泣血椎心,抗志恢復,史館之清要,會元之顯榮,舉鄙若腐鼠,卒之妻死子散,家破身囚。越三十年,厥志不渝,悲歌赍恨以終,得不謂之烈丈夫乎?設當日叩其舍彼就此之由,恐山人有莫自知其所以然者。自范于節(jié)義,亦即自完其性天,豈僅忠于朱明一家哉?使山人生值今日,雖無君臣名分,吾知其必履忠蹈義,恥與賣國叛親者伍如故。誰謂共和國家遂不尚忠孝節(jié)義耶? 吾師身經(jīng)洪憲之變,幾罹不測,其志趣境遇,不必謂即似山人,然固知其甚深景卬。二百馀年后,不憚爬梳搜剔,收拾叢殘,固山人節(jié)義之報,而緬懷先哲,蒿目時艱,知吾師之所感深矣。 其轅幼耽秘笈,早識山人姓字。后游徐,方輾轉得讀《二遺民集》。戊子家居,聞之段蔗叟先生,知吾師搜得此集。不意事閱三年,竟得躬與校字之役。文字契合,豈非確有因緣耶?憶癸丑人日,遇沛某君談詩維揚逆旅,某君誦山人遺詩有「清風滿地難容我,明月何時再照人」句,又于某處見有「祖宗此恨應無地,君父之仇不共天」句,茲集仍無此兩什,則知山人所謂「賈禍詩文盡數(shù)刪」,其薙削不傳,更不知幾何。而此集較《二遺民集》多出倍蓰,亦可謂粲然大備矣。 或謂山人詩好隸史事,且時有粗率語,故漁洋、確士輩往往訾議之。不知山人滿腔家國恨,即事隨地抒寫胸臆,大率隨手成篇,與閉門撚髭者迥別。吾鄉(xiāng)潘養(yǎng)一先生讀子美集題詞有曰:「我道公無詩句,全是生人血淚,大筆染淋漓?!褂衷唬骸富乜待R名流輩,從賊從仙從佛,潦倒折須眉」,吾以為所論情景時勢,直可移題此集。試問后之讀此集者,以詩人目山人?抑不僅以詩人目山人耶?況即以詩論,其精光灝氣,固足頡頏前后七子而有馀也。不然,山人同時工詩之士何限,今傳者幾人?如牧齋、梅村、芝麓,號稱江左三家者,詩名似骎骎駕山人之上矣,而出處多虧,大節(jié)已喪。梅村自挽詞所謂「一錢不值何消說」,后之覽者,于三人固有同慨也。 嗟乎!節(jié)義,大綱;文字,馀事。文字可因人而傳,人并不得因文字而重。君子觀于此,或不嗤為違世腐論,而懔乎身后之是是非非,庶幾吾師印行此集之微旨也夫。民國十一年歲在壬戌雨水節(jié),淮陰后學吳其轅跋于京邸。(錄入:顧青翎)

人物簡介

維基
秦如容(16世紀—1640年),字介臣,號五梅,湖廣黃州府黃安縣人。秦如容個性孝順,十三歲喪母,二十八歲入庠,父親為他娶妻,他哭著說:「兒子陪伴父七年,不忍看見父親晚年孤獨?!故攀篮螅贸鲎约旱酿^谷孝養(yǎng)祖母,不連累叔父。天啟七年(1627年)他中舉人,署任唐縣教諭,到崇禎七年(1634年)成進士,獲授中書舍人。當時正值大旱,秦如容奉旨禁止屠宰,有胥吏私饌呈上肉類,他愕然并上奏此事,并按法懲治,中書官署也由此設置桁楊等刑具。不久他遷任行人,捐俸在黃安建置會館,十年(1637年)奉命到松江主持鄉(xiāng)試,經(jīng)過蘇州時看到一位馬姓寒士,即贈送五十金給對方;十二年(1639年)分校順天府鄉(xiāng)試,得士十八人,有著作《雪浪篇問》、《有山坊諸集》流傳,次年(1640年)去世,贈從七品散階徵仕郎。父親秦獻中以子貴追贈同等職務;兒子秦天寵、秦天麟扶棺回鄉(xiāng),與妻子周孺人合葬,入祀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六六九
姚子蓉,字梅長,號曉白。歸善(今惠州)人。明思宗崇禎時任兵部司務。明亡歸鄉(xiāng)筑山莊于清醒泉畔。精釋典,建華嚴寺。著有《醒泉》前后二集、《南游草》。事見清乾隆《歸善縣志》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6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宣城人,字朗三。梅鼎祚孫。諸生。善詩古文,又工書畫,喜稱道才士,時稱三絕。卒年不滿四十。有《書帶園集》。

人物簡介

維基
黎春曦,字梅映,廣東廣州府南??h人,明朝官員。賜特用進士出身。崇禎六年(1633年)中舉人,十三年以乙榜舉人賜特用,十五年登進士。官武定知州,清廉忤上。國變不出,作詩歌抒憤,著有《九江鄉(xiāng)志》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9—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太倉人,字駿公,號梅村。復社張溥弟子。明崇禎四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弘光時為少詹事,以馬士英、阮大鋮當權,乞假歸。入清,閉門不出,仍主持文社,聲名甚重。后以陳名夏、陳之遴等薦,地方官敦促就道,被迫于順治九年進京,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十四年南歸家居。奏銷案起,幾至破家。遺命以僧服殮,題“詩人吳梅村之墓”。學問淵博,詩尤工麗,所作歌行均足備掌故。有《梅村家藏稿》、《綏寇紀略》、《太倉十子詩選》。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
吳偉業(yè),字駿公,號梅村,太倉人。明崇禎辛未一甲二名進士,歷官庶子。福王時,召拜少詹事。入國朝,授秘書院侍講,擢國子監(jiān)祭酒。有《梅村集》。
詞學圖錄
【吳偉業(yè)】(1609-1683) 字駿公,號梅村。江南太倉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編修,遷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順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歷官秘書院侍講、國子監(jiān)祭酒。后二年乞假歸。工詩,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少作才華艷發(fā),吐納風流,及閱歷興亡,則激楚蒼涼。尤工七言歌行,人號"梅村體",一時稱為絕調(diào)。亦工古文辭,能作戲曲。馀事填詞,長調(diào)蒼莽無盡,小令流麗穩(wěn)妥,亦負時名。有《梅村家藏稿》及傳奇《秣陵春》、雜劇《臨春閣》、《通天臺》。詞集名《梅村詞》。今人輯有《吳梅村全集》。
清詩別裁集
字駿公,江南太倉人。崇禎辛未賜進士第二人。國朝官祭酒。著有《梅村集》。○梅村七言古,專仿元、白,世傳誦之。然時有嫩句、累句。五七言近體,聲華格律不減唐人,一時無與為儷,故特表而出之?!鹈反骞蕠?,時時流露?!肚矏灐吩疲骸肮嗜送侦芷拮樱乙蛴H在何敢死,不意而今至于此?!庇帧恫≈小吩~曰:“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為當年沈吟不斷。草間偷活?!薄懊撳炱捩鄯且资拢挂诲X不值何須說?!弊x者每哀其志。若虞山不著一辭矣。此二人同異之辨。
梅村詩馀·序
詞者,詩之馀也。乃詩人與詞人,有不相兼者。如李杜,皆詩人也。然太白《菩薩蠻》、《憶秦娥》為詞開山,而子美無之也。溫、李皆詩人也,然飛卿《玉樓春》、《更漏子》為詞擅場,而義山無之也。歐、蘇以文章大手,降體為詞,東坡「大江東去」卓絕千古,而六一婉麗,實妙于蘇。介甫偶然涉筆,而子固無之。眉山一家,老泉、子由無之也。以辛幼安之豪氣,而人謂其不當以詩名,而以詞名,豈詩與詞若有分量,不可得而踰者乎。有明才人,莫過于楊用修、湯若士,用修親抱琵琶度北曲,而詞顧寥寥。若士四夢,為南曲野狐精,而填詞自賓白外無聞焉。即詞與曲亦有不相兼者,不可解也。近日詞林宗匠,往往專意詩古文,至度曲倚聲,則多擱筆,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見梅村先生耳。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猶謙讓未遑,謂予曰:「若文則吾豈敢,于詩或庶幾焉?!菇褡x其七言古律諸體,流連光景,哀樂纏綿,使人一唱三嘆,有不堪為懷者。及所制《通天臺》、《臨春閣》、《秣陵春》諸曲,亦于興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蓋先生之遇為之也。詞在季孟之間,雖所作無多,要皆合于國風,好色小雅,怨誹之致。故余嘗謂先生之詩可為詞,詞可為曲。然而詩之格不墜,詞曲之格不抗者,則下筆之妙,古人所不及也。休寧孫無言遍徵當代名家詞,將以梅村編首,亡何而梅村歿矣。孫子手卷不釋,仍寓余評次刻之,可謂篤好深思。而余于先生,琴樽風月,未忘平生。故謬附知言,序其本末如此。予觀先生遺命,于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詞人吳某之墓」。蓋先生退然以詞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終于詞人,則先生之遇為之也。悲夫。 蘭陵鄒祗謨序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駿公,太倉人。順治初,官祭酒。有梅村集。
維基
吳偉業(yè)(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駿公,號梅村,祖籍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省昆山市),祖父始遷居太倉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明末清初詩人、政治人物,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明神宗萬歷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倉的一書香家庭。幼時受學于同鄉(xiāng)張溥,文名卓著,積極參加復社,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和當時的陳維崧、吳兆騫、嚴繩孫等才子有交往,且與著名歌妓卞玉京有過一段姻緣。與陳之遴為兒女親家。崇禎三年(1630年),吳偉業(yè)應應天鄉(xiāng)試,中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會試第一名,溫體仁黨人誣陷周延儒,偉業(yè)被控與延儒勾結作弊,崇禎帝調(diào)閱試卷,御覽之后,在吳的試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殿試高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賜馳節(jié)還里門”,娶先室程氏。 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禎帝臨場視學,觀看皇子就學情況,親問《尚書》大義,講畢,獲賜“龍團月片,甘瓜脆李”。歷官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左庶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后,短暫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少詹事,不久請假歸鄉(xiāng)。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南下,吳偉業(yè)攜家眷逃難,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礬清湖親戚家,隱居不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0—1663或1664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歙縣人,字六奇。明諸生。入清后為僧,法名弘仁,號漸江,一號無智,人稱梅花古衲。畫山水初學宋人,后法倪瓚,尤喜畫黃山松石。兼工詩文。有《畫偈》。

人物簡介

梁溪詩鈔
葉孝基(1611--1675),字培生,一字爾培,號梅廊。清無錫人。茂才從孫。諸生。著有《梅廊詩草集》。
許作梅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許作梅(16世紀—17世紀),字景說,號傅巖,河南衛(wèi)輝府新鄉(xiāng)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許作梅在崇禎九年(1636年)中舉人,十三年(1640年)成進士,獲授行人,十五年(1642年)負責順天鄉(xiāng)試,取錄多名文士;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他拒絕受官,帶著崇禎帝尸首到昌平的田貴妃墓下葬,寫下「大明崇禎皇帝梓宮」在墓中,之后逃到山西,隱居蘇門。順治二年(1645年),許作梅奉詔入京補任原官,考授工科給事中,因為上報輔臣失職沒回應而請求罷歸;九年(1652年)再起用為吏科,升工科右給事中,轉左給事中,在十一年(1654年)的浙江鄉(xiāng)試取錄名士。其后他負責行視河漕,年底升兵科都給事中,直言敢諫,彈劾不懼怕權貴,呈上五十多道奏疏;再升太仆寺少卿,在省親時辭官,以建造園亭娛樂,五十七歲去世,有《奏疏時文集》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