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8—784 【介紹】: 唐人,祖籍南蘭陵,字梅臣。蕭瑀曾孫。以蔭授陜州參軍、金城丞。吏事清干。累遷侍御史、考功員外郎、左右司郎中。后為元載所擠,出為袁、潤等六州刺史,所蒞有政聲。代宗大歷時,遷戶部侍郎、太常卿。德宗建中時,朱泚反,變姓名匿里中。事平,擢為太子少師,卒。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四
定字梅臣。太子太保瑀曾孫。以蔭起家陜州參軍事。擢右司郎中。外歷袁州潤州刺史。大歷中遷戶部侍郎。轉太常卿。朱泚反。變姓名為張誕。不污賊。事平。擢太子少師。興元元年卒。年七十七。贈太子太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玄宗妃。泉州莆田人。開元初,高力士使閩,選入宮中,大見寵幸。善屬文,自比謝女。所居悉植梅花,帝因其所好,戲名梅妃。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唐玄宗李隆基之妃,名采蘋,莆田(今屬福建)人。開元初,高力士選歸侍玄宗。據(jù)舊題曹鄴《梅妃傳》云,妃聰穎善文,自比謝道韞。居所遍植梅花,玄宗因戲名梅妃。姿質明秀,好淡妝素飾,嘗擅寵后宮。及玄宗移寵楊妃,逼江妃遷上陽宮。后卒于安史亂中。玄宗歸長安,于梅樹下掘得其尸,見脅下有刀痕,悲慟不已,以妃禮改葬?!?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據(jù)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推斷,梅妃實無其人,“蓋見當時圖畫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
唐詩匯評
江采蘋,即梅妃,《全唐詩》存詩一首。其詩及事出自舊題曹鄴撰《梅妃傳》。傳云:采蘋莆田(今屬福建)人。開元中,高力士選歸,侍玄宗,大見寵幸。善屬文,自比謝女。性喜梅,所居闌檻,悉植數(shù)株,帝名之曰梅妃。及楊玉環(huán)入宮,受嫉,遷居上陽東宮。安史亂起,陷賊被害。魯迅認為梅妃實無其人,“蓋見當時圖畫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推斷作者因造此傳(見《中國小說史略》)。
詞學圖錄
江采蘋,福建莆田珍珠村人。宮廷舞蹈家,又善吟詠。玄宗時選入宮,因善"驚鴻舞"得寵,以愛梅,玄宗賜名"梅妃"。后玉環(huán)專寵,玄宗每見梅,輒遣人賜珍珠一斛,不受,作詞曰:"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愧,命人譜唱,即《一斛珠》也。安史亂后,玄宗使人覓梅妃不得,或獻畫像,玄宗作《題梅妃畫真》:"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霜綃雖似當年態(tài),爭奈嬌波不顧人"。
全唐文·卷九十八
妃名采蘋。莆田人。開元初。高力士選入。侍元宗。甚見寵幸。所居悉植梅花。帝因其好。名為梅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2—839 【介紹】: 唐僧。襄州襄陽人,俗姓鄭。幼入玉泉寺,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嘗參大寂,遂悟。德宗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舊隱處,編苫伐木以居。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2—839 俗姓鄭,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荊州出家。后嗣馬祖道一。德宗貞元十二年(796),自天臺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稱大梅和尚。文宗開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請學者甚眾?!?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后二書錄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全唐詩》誤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出襄陽之鄭氏。幼于荊之玉泉寺入道。弱冠登具品于龍興寺。貌清峻。資稟剛敏。衲衣綴缽。冷然世表。性慕禪悅。時大寂方王化鐘陵。乃趨其座下。而問曰。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因有省。貞元間。自天臺之四明。得漢南昌尉梅子真舊隱。而居焉。地深僻。衣食無所從致。乃啖松花。以充饑。制荷葉以被體。徙其庵重崦中。以避世人相接之跡。初鹽官安禪師亦以大寂之道。提唱海上。僧有自其會中。入山求主杖者。見之遂以聞大寂。大寂令僧問云。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么。便住此山。常答以馬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者里住。僧云。馬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常云作么生別。僧云。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者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在。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似馬師。馬師召大眾云。梅子熟也。于是龐居士遂造大梅問云。久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無汝下口處。士以口作嚼勢云。百雜碎。常伸手云。還我核子來。自此學者漸臻。道譽彌著。示眾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間法之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本自如如。萬法亦爾。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針麻線。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云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夾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參禮。便舉問常。未審二者見處。孰親孰疏。常云且去明日來。夾山明日再問。常云親者不問。問者不親。一日忽謂其徒云。來莫可遏。往莫可追。從容間。聞鼯鼠聲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護持之。言訖而逝。壽齡。八十八。臘六十九。阇維獲舍利無數(shù)。以葬而塔其上。碑則進士江積文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法常。俗姓鄭。襄陽人也。稚歲從師于荊之玉泉寺。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冠年受具足品于龍興寺。容貌清峻性度剛敏。納衣囊缽畢志卯齋。貞元十二年自天臺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寓仙尉梅子真之舊隱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見多龍穴。神蛇每吐氣成樓閣。云雨晦冥。邊有石庫。內貯仙藥神仙經籍。常寄宿于房。乃夢神人語之曰。君非凡夫。因話及石庫中圣書懸記既往將來之事。受之者為地下主。不然為帝王之師傅矣。常謂之曰。石庫之書非吾所好。昔僧稠不顧仙經。其卷自亡。吾以涅槃為樂。厥壽何止與天偕老耶。神曰。此地靈府俗氣之人輒難居此立致變怪。常曰。吾寓跡于梅尉之鄉(xiāng)非久據(jù)焉。因號梅山也。由是編苫伐木作覆形之調。居僅四十年。驗實非常之人也。開成年初院成。徒侶輻湊請問決疑??闪甙偌{徒矣。四年常忽示疾。九月十九日山林搖蕩鳥獸悲鳴。辭眾而逝。報齡八十八。戒臘六十九。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澗。收舍利五色璨然圓轉焉。常先隱梅嶺。有僧求拄杖。見之白鹽官安禪師。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尋。幸能療渴也。進士江積為碑云爾。
梅彪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西蜀江源人。少好道,專攻丹術。憲宗元和元年,撰《石藥爾雅》二卷,歷記丹藥名號。
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彪。元和時人。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維明。先世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其祖于昭宗光化間因官徙居宣城(今屬安徽),乃北宋詩人梅堯臣之曾祖。五代南唐時在世,不仕。一說官宣城掾。著有《遷居草》,已佚。事跡散見《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二七《梅詢墓志》、卷三一《梅讓墓志》、卷三三《梅圣俞墓志銘》、《無為集》卷一三《梅正臣墓志》。《宛雅三編》卷二存其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梅行思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一作再思。五代時江夏人。仕南唐李煜為翰林待詔。能畫人物牛馬,最工畫斗雞,時號梅家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4—1041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字昌言。太宗端拱二年進士。真宗時為三司戶部判官,屢上書論西北兵事。坐斷田訟失實,降通判杭州。遷兩浙轉運副使,判三司開拆司。坐議天書,出知濠州。后歷知數(shù)州,累官翰林侍讀學士、給事中、知審官院。以足疾出知許州。
全宋詩
梅詢(九六四~一○四一),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士,為利豐監(jiān)判官。真宗咸平三年(一○○○)直集賢院。因事降通判杭州,歷知蘇、濠、鄂、楚、壽、陜諸州,為兩浙、湖北、陜西轉運使,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直昭文館,知荊南。明道元年(一○三二)以樞密直學士知并州(《北宋經撫年表》卷三)。入為翰林侍讀學士,拜給事中,知審官院。寶元二年(一○三九)知許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二四)??刀ǘ曜?,年七十八。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七《梅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有傳。今錄詩二十八首。
全宋文·卷一九九
梅詢(九六四——一○四一),字昌言,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端拱二年進士及第,為利豐監(jiān)判官,知杭州仁和縣。真宗召試中書,除集賢院。屢上書陳論西北事,歷知蘇州、濠州、鄂州,為湖北、陜西轉運使。后擢龍圖閣待制,歷龍圖閣直學士,樞密直學士、知通進銀臺司,判流內銓,為翰林侍讀學士、群牧使。累遷給事中、知審官院。康定二年六月卒于許州官第,年七十八。見歐陽修《翰林侍讀學士梅公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七),《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7—1028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君復。早歲游江淮間,后歸杭州,隱居西湖孤山二十年。種梅養(yǎng)鶴,終身不娶,時稱“梅妻鶴子”。善行書,喜為詩,多奇句。卒,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有《和靖詩集》。
全宋詩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復,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學,恬淡好古。早年放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孤山,相傳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終身。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傳》,明萬歷本《林和靖先生詩集》附),年六十一(《咸淳臨安志》卷六五)。真宗聞其名,曾賜粟帛;及卒,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七有傳?!×皱驮?,以明正德間黑口本為底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四部叢刊》所收影明鈔本即據(jù)此)。校以宋紹熙間沈詵刻本(簡稱宋本,祇殘存卷上)、明正統(tǒng)八年王玘刻本(簡稱正統(tǒng)本)、明萬歷間諸時寶刻本(簡稱萬歷本)。并參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吳調元刻本(簡稱康熙本)、日本貞享三年柳枝軒刊本(二卷本,簡稱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書詩卷》(簡稱自書詩卷)及《淳祐臨安志》(簡稱《淳祐志》)、《咸淳臨安志》(簡稱《咸淳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且吸收了清盧文弨以正統(tǒng)本??滴醣荆ê喎Q盧校)、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簡稱邵校)的部分成果。另據(jù)自書詩卷、康熙本、《淳祐志》、《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附于第四卷卷末。
詞學圖錄
林逋(967-1028) 字君復,卒謚和靖先生,后世稱林處士。錢塘人。工詩擅書,隱居孤山二十年,不仕不娶,梅妻鶴子?!?a target='_blank'>宋史》有傳。有《林和靖詩集》,存詞四首,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二一一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復,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克己,仕吳越錢氏為通儒院學士。逋少孤力學。景德間游江淮歸,結廬杭州西湖之孤山,與梅鶴為侶,二十年不入城市。真宗詔長吏歲時勞問。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一,仁宗賜謚曰「和靖先生」。逋善行草,喜為詩,其詩孤峭澄淡,名齊魏野,其詠梅之「疏影」、「暗香」一聯(lián)尤為絕唱。然其詩稿未嘗自錄,故所存百無一二,皇祐中諸孫大年始掇拾為集,《宋史·藝文志》著錄《林逋詩》七卷,又《》二卷。今傳世之《林和靖詩集》為四卷。其外尚有《摘句圖》一卷、《省心錄》一卷(存)。事跡見曾鞏《林逋傳》(《名臣碑傳琬琰集》卷三八),梅堯臣《林和靖先生詩集序》,《咸淳臨安志》卷六五、九一,桑世昌《林逋傳》(明萬歷本《林和靖先生詩集》附)。《宋史》卷四五七《隱逸傳》上亦有傳。
梅鼎臣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韶州翁源人。仁宗天圣二年進士。官至殿中丞,有直諫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新繁人,字公儀。仁宗天圣間進士。歷通判蘇州,有惠政。慶歷中擢侍御史,上言論李用和不宜除宣徽使,又奏減資政殿學士員、召待制同議政、復百官轉對等。后以龍圖閣學士知滑州,用州兵代民以修河備。請知杭州,帝賜詩寵行。累遷右諫議大夫,徙江寧府,又徙河中。喜為詩,多警句。有《奏議》。
全宋詩
梅摯(九九五~一○五九),字公儀,成都新繁(今四川新都)人。仁宗天圣間進士,授大理評事。景祐初,以殿中丞知昭州(《宋史新編》卷九二)。慶歷四年(一○四四),擢殿中侍御史。五年,為言事御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四)。以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權判大理寺,遷戶部副使。七年,降知海州,徙蘇州?;实v三年(一○五一),擢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運使(同上書卷一七○)。嘉祐二年(一○五七)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滑州,改杭州。累遷右諫議大夫。三年,徙江寧府。四年,知河中府,卒(《乾道臨安志》卷三),年六十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八有傳。 梅摯詩,今存《梅諫議集》一卷,見《兩宋名賢小集》,今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清嘉慶六年刊《廣西通志》。又從《全蜀藝文志》、《吳郡志》等書中輯得集外詩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四一四
梅摯,字公儀,成都新繁(今屬四川成都)人。天圣五年進士,起家大理評事、知藍田上元縣。景祐初以殿中丞謫知昭州,通判蘇州。慶歷中,擢殿中侍御史,進侍御史,以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權判大理寺。為戶部副使。降知海州,徙蘇州,入為度支副使。擢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運使。進龍圖閣學士、知滑州。嘉祐二年知杭州,次年遷諫議大夫,改知江寧府,尋又徙河中,卒,年六十五。摯性淳靜,政跡如其為人。平居未嘗問生業(yè),喜為詩,今存《梅諫議詩集》一卷;又有奏議四十馀篇,佚。《宋史》卷二九八有傳,又見《東都事略》卷七五,《乾道臨安志》卷三,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2—1060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梅詢從子。初以蔭補桐城主簿,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仁宗皇祐三年召試,賜進士出身。以學士趙概等十余人薦,授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有《宛陵先生集》、《唐載記》、《毛詩小傳》等。
詞學圖錄
梅堯臣(1002-1060) 字圣俞。宛陵(今安徽宣州宣城)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实v三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為詩提倡"平淡",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為宋詩"開山祖師"。曾注《孫子兵法》。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詞見《能改齋漫錄》。
全宋文·卷五九二
梅堯臣(一○○二——一○六○),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工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未為人所知。天圣中,用叔父梅詢蔭為桐城主簿,調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與酬唱。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繇是知名于時。景祐元年,自德興縣令知建德縣。寶元二年,知襄城縣。慶歷元年,監(jiān)湖州稅;五年,為許昌簽書判官;八年,為簽書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实v四年監(jiān)永濟倉。大臣屢諫宜在館閣,嘉祐元年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jiān)直講。五年,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成,未奏而卒。撰《唐載記》二十六卷、《毛詩小傳》二十卷,注《孫子》十三篇,有《宛陵集》四十卷。見歐陽修《梅圣俞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宋史》卷四四三本傳。
梅正臣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慶歷五年(1045)任和州知州。
李安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洪州人,號梅山老人。神宗熙寧中徙安化,悅山水靈奇,筑室隱居讀書。后又徙邵州新化,州人重其行,請入學教子弟,未幾辭歸。
梅宰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七八二
梅宰,熙寧八年官將作監(jiān)主簿。見《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四之九、三八之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2—1125 【介紹】: 宋衛(wèi)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孝惠皇后五代族孫。神宗熙寧中恩授右班殿直,監(jiān)軍器庫門。哲宗元祐六年,以李清臣、蘇軾等薦,改承事郎?;兆诹?,通判泗州,徙太平州,因不得志,于大觀中致仕,退居蘇、常。家中藏書萬卷,手自校讎。工詩文,尤長于詞。有《東山樂府》、《慶湖遺老集》。
全宋詩
賀鑄(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號慶湖遺老、北宗狂客,衛(wèi)州(今河南衛(wèi)輝市)人。以唐賀知章為遠祖,因自稱越人。初以外戚恩為右班殿直,官監(jiān)軍器庫門、臨城酒稅、徐州寶豐監(jiān)等。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以李清臣、蘇軾等薦,監(jiān)鄂州寶泉監(jiān)。丁母憂服除,通判泗州、太平州,管勾亳州明道宮。徽宗大觀三年(一一○九)以承議郎致仕,卜居蘇南。又以薦復起,管勾杭州洞霄宮。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再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年七十四。鑄善為詞章,以填詞名家,因《青玉案》詞“梅子黃時雨”句,世稱賀梅子。詩亦為時人所重,自編《慶湖遺老詩集》前后集,今有前集傳世。集中詩題下多詳注作詩年月及詩中涉及的人物里居姓字,見出今本仍系自編本之舊。事見《慶湖遺老詩集》原序及附錄《賀公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有傳?!≠R鑄詩,以明謝氏小草齋抄本(今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底本在原集九卷后增補“拾遺”“補遺”各一卷。參校清乾隆彭氏知圣道齋抄本(簡稱清抄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宜秋館刊《宋人集乙編》本(簡稱宋人集),并酌校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小集)中所收詩。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賀鑄(1052-1125) 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wèi)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孫。因作詞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之句,世稱賀梅子。有《慶湖遺老集》、《東山詞》(又稱《東山寓聲樂府》)。
黃鶴樓志·人物篇
賀鑄(1052~1125) 北宋詞人。字方回,又名賀三愁,人稱賀梅子,自號慶湖遺老。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生于衛(wèi)州(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出身貴族,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能詩文,尤長于詞,風格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著《慶湖遺老集》《東山詞》等。曾多次登臨黃鶴樓,有五絕《題黃鶴樓下石鏡亭》、五律《送左禹赴江夏尉》、五古《黃鶴樓》、七古《登黃鶴樓懷古兼寄潘豳老昆仲》、七律《答致仕吳朝請潛登黃鶴樓見招》《雪后同吳達夫慎獻玉登黃鶴樓》《和別清涼和上人》等。
全宋文·卷二六七三
賀鑄(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衛(wèi)州(治今河南淇縣)人。孝惠皇后之族孫。喜談當時事,可否不少假借,人以為近俠。博學強記,工語言,深婉麗密,如次組繡。尤長于度曲。娶宗室女,隸籍右選,監(jiān)太原工作。元祐中李清臣執(zhí)政,奏換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竟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宮祠祿。退居吳下,稍務遠引事故。家藏書萬馀卷。手自校讎,以是杜門將遂其老。所為詞章,往往傳播人口。有《慶湖遺老集》二十卷(存)傳世。見程俱《宋故朝奉郎賀公墓志銘》(《慶湖遺老詩集》附錄),《宋史》卷四四三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