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楷書(楷書)  拼音:kǎi shū
1.一種漢字書體。初指筆畫平直,端正工整的字體,唐宋以后專指由隸書演變而來的正體書法。與隸書的主要區(qū)別為省略尾部的挑筆。約起源于后漢,至魏完備成體,通行至今。也稱為「真書」、「真字」、「正楷」、「正書」。
2.以楷隸謄抄文字的官吏。起自晉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故事二》:「中書檢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給楷書一人,錄凈而已。」
《漢語大詞典》:楷書吏(楷書吏)
專用楷隸謄抄古文書籍的官吏。 晉 代始置。 宋 高似孫 緯略·楷書:“廣內(nèi)置楷書吏,自 晉 始?!?/div>
《漢語大詞典》:蠅頭楷書(蠅頭楷書)
猶言蠅頭小楷。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今年八十有五,猶時以新作見寄,蠅頭楷書不減盛壯,斯可敬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