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6詞典 2分類詞匯 24
《漢語大詞典》:譬方
比方。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拿你我打譬方:從戰(zhàn)場走到這鬼也不來的深山里,流了血又流汗!”
分類:比方
《國語辭典》:打比  拼音:dǎ bǐ
1.比喻、打比方,用一件事物來說明另一件事物。如:「古人曾用成束筷子不易折斷打比,來說明團結(jié)力量大的道理?!?br />2.較勁。如:「他如今已年老力衰,怎能跟年輕人打比?!?/div>
《漢語大詞典》:譬之
謂把它比方作。論語·子張:“ 子貢 曰:‘譬之宮墻, 賜之 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 三國 魏 曹炯 《六代論》:“譬之種樹,久則深固其根本,茂盛其枝葉?!?唐 韓愈 《太學(xué)生何蕃傳》:“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高,澤者卑。高者流,卑者止?!?/div>
分類:它比比方
《國語辭典》:比擬(比擬)  拼音:bǐ nǐ
1.比較。如:「難以比擬」、「無可比擬」。
2.本來打算。唐。無名氏〈鵲踏枝。叵耐靈鵲〉詞:「比擬好心來報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
3.以類似的事物相比附,修辭學(xué)上稱為「轉(zhuǎn)化」。參見「轉(zhuǎn)化」條。
《漢語大詞典》:比類(比類)
整理,按類排比。 清 章學(xué)誠 文史通義·禮教:“然終不免為策括者,以其無心得而但知比類以求備也。” 清 章學(xué)誠 文史通義·禮教:“禮家講求於纂輯比類,大抵於五典六儀之原多未詳析,總緣誤識以儀為禮耳?!?章炳麟 《〈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轉(zhuǎn)語之所以貴,因以比類,慮得六例?!?謝覺哉 《不惑集·整理材料》:“‘比類’,拿現(xiàn)在話講,是‘調(diào)查研究’,是‘整理材料’?!?br />(1).仿效;效法。禮記·樂記:“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孔穎達 疏:“比謂比擬善類,以成己身之美行?!?span id="krhfso5" class="book">《國語·周語下》:“其后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韋昭 注:“類,亦象也?!?br />(2).比照舊例。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大小,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dāng),上帝其饗?!?孔穎達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隨曰類。”漢書·文帝紀(jì):“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span id="0ndzeca" class="book">《后漢書·范升傳》:“《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fù)以比類,亦希置立?!?br />(3).比方,比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頌贊:“及 三閭 《橘頌》,情采芬芳,比類寓意,又覃及細物矣?!?唐 蕭穎士 《江有歸舟三章》詩序:“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牽比類,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明 王世貞 《〈何大復(fù)先生集〉序》:“其緣情即象,觸物比類,靡所不遂。”
(4).比擬;比較。 唐 方干 《送道人歸舊巖》詩:“若把古今相比類,姓 丁 仙鶴亦如斯?!?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書》:“某因詣上閤,陳所見十事……其五事言內(nèi)修其德,且引 漢文帝 時事跡以為比類?!?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年》:“定估比類當(dāng)今時價,加賤減貴,酌取其中,總計合稅之錢,折為布帛之?dāng)?shù)。”
(5).相類,相似。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繭有絲而繭非絲也,卵有雛而卵非雛也。比類率然,有何疑焉?” 晉 干寶 《〈搜神記〉序》:“ 衛(wèi)朔 失國,二《傳》互其所聞; 呂望 事 周 , 子長 存其兩説。若此比類,往往有焉?!?/div>
《國語辭典》:取譬  拼音:qǔ pì
尋取別的事物作譬喻?!墩撜Z。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div>
《漢語大詞典》:相方
觀察方位。 唐 柳宗元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乃經(jīng)工庀材,考極相方?!?/div>
分類:觀察方位
《漢語大詞典》:協(xié)比(協(xié)比)
(1).勾結(jié);依附。書·盤庚下:“爾無共怒,協(xié)比讒言予一人?!?孔 傳:“汝勿共怒我,合比兇人而妄言?!?陸德明 釋文:“比,毗志反?!?span id="wsaqmhm" class="book">《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而宦官 黃皓 等弄權(quán)於內(nèi),右大將軍 閻宇 與 皓 協(xié)比。”舊唐書·李渤張仲方等傳論:“ 南紀(jì) ( 李漢 )有良史才,足以自立,而協(xié)比權(quán)幸,顛沛終身?!?span id="ntuqdqe"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乾興元年》:“ 丁謂 與 雷允恭 協(xié)比專恣,內(nèi)挾太后,同列無如之何?!?br />(2).謂與人和睦、融洽。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曰:‘協(xié)比其鄰,昏姻孔云?!?楊伯峻 注:“詩·小雅·正月句?!畢f(xié)比’今作‘洽比’,義同。比,去聲,協(xié)比,協(xié)和親附也?!?br />(3).調(diào)和,使和諧。史記·樂書論:“以為州異國殊,情習(xí)不同,故博采風(fēng)俗,協(xié)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
(4).猶言比方,比擬。
《國語辭典》:比喻  拼音:bǐ yù
將兩種相似的事物相比,使得所說的話或所寫的文章具體生動,容易了解,富有形象化。例如吝嗇的人,可用鐵公雞來比喻其一毛不拔。
《國語辭典》:借喻  拼音:jiè yù
1.以其他事物為譬以曉諭他人。唐。元結(jié) 說楚何惑王賦:「昔臣何惑王用閽嬖之謀,肆極荒淫,更經(jīng)年歲,鑿險填深,轉(zhuǎn)饋通千里,萬金五譯。臣妾借喻其心,然后云獲?!?br />2.一種比喻方式。運用時,不出現(xiàn)被喻事物的名稱及「如」、「像」等比喻語詞,而直接借用作為比喻的事物來代表被喻事物。如《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以「燕雀」借喻碌碌無為的庸人,以「鴻鵠」借喻志向遠大的壯士。
《漢語大詞典》:設(shè)喻(設(shè)喻)
打比方。 明 陳霆 兩山墨談卷六:“螳螂奮臂而當(dāng)轍,初謂談客設(shè)喻之辭,今乃知古實有是事?!?嚴(yán)復(fù) 《原強續(xù)篇》:“善夫西人之設(shè)喻也,曰: 埃及 人甲養(yǎng)神鵝,一日,鵝生卵,墜地化黃金,甲大喜,以為是腹中皆此物也,刲而求之,無所得而鵝死。”
《國語辭典》:明喻  拼音:míng yù
1.譬喻修辭技巧的一種,凡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具備的譬喻,稱為「明喻」。如「人生如夢」一句的「人生」是喻體,「如」是喻詞,「夢」是喻依。
2.明白指出兩物之間的相似性或比喻關(guān)系的修辭法。相對隱喻而言。
《漢語大詞典》:興喻(興喻)
打比方。 漢 王充 論衡·物勢:“興喻,人皆引人事,人事有體,不可斷絶?!?br />指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的興與比。興為托物言志,喻為取他物作比況。 漢 王符 潛夫論·務(wù)本:“詩賦者,所以頌善丑之德,洩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興喻以盡意?!?/div>
《漢語大詞典》:比譬
比喻,比方。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徵故實,寫色澤,廣比譬,雖極鏤繪之工,皆匠氣也?!?郭沫若 《題畫記》:“好的畫確實是比較好題,要打個不十分倫類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馬比較好騎的那樣?!?/div>
分類:比方
《漢語大詞典》:設(shè)譬(設(shè)譬)
打比方。禮記·經(jīng)解“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guī)矩之於方圓也……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 唐 孔穎達 疏:“設(shè)譬既畢,故以此言結(jié)之。” 嚴(yán)復(fù) 《〈英文漢詁〉敘》:“旁行斜上,釋以 漢 文,廣為設(shè)譬,顏曰《英文漢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