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24詞典 2分類詞匯 122
《國語辭典》:切身  拼音:qiè shēn
1.近身。唐。韓愈上張仆射第二書〉:「樂不可舍者,患不能切身也。」
2.與自身密切相關(guān)。宋。朱熹〈答程正思書〉:「朝夕點(diǎn)檢,是切身之急務(wù)?!挂沧鳌盖屑骸?。
3.親身、自身。如:「晚歸的人要特別留心切身的安全?!?/div>
《漢語大詞典》:五體(五體)
(1).指春秋記述史事隱寓褒貶的五種手法。 晉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推此五體,以尋經(jīng)傳,觸類而長(zhǎng)之?!眳⒁姟?五例 ”。
(2).指漢字五種字體。篆書、八分書、真書、行書、草書。 宋 任玠 《玉海序》:“ 范度 《五體書》云:五體,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br />(3).指漢字五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br />(4).指四肢及頭。起世經(jīng)卷二:“復(fù)以五叉,磔其五體,極受苦毒?!?span id="5jl7jz7"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體皈依?!?/div>
《漢語大詞典》:五例
春秋在行文上隱寓褒貶的五種體例。即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見 晉 杜預(yù)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圣:“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div>
《國語辭典》:聲調(diào)(聲調(diào))  拼音:shēng diào
1.詩文字句中音韻配置的抑揚(yáng)頓挫。如:「聲調(diào)鏗鏘」。
2.音樂的節(jié)奏。如:「聲調(diào)悠揚(yáng)」。
3.聲音的高低升降的調(diào)子。如國音所分的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輕聲等讀法。
《國語辭典》:聲調(diào)(聲調(diào))  拼音:shēng tiáo
聲音和諧。《淮南子。本經(jīng)》:「行沮然后義立,和失然后聲調(diào)?!?/div>
《國語辭典》:分書(分書)  拼音:fēn shū
1.書體名。為秦代隸體的一種筆法,相傳為王次仲所創(chuàng)。參見「八分」條。
2.分家產(chǎn)的文據(jù)。《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義憤成家》:「阿寄又討出分書,將分下的家火,照單逐一點(diǎn)明。」
《國語辭典》:八分  拼音:bā fēn
1.書體名。為秦代隸體的一種筆法,相傳為王次仲所創(chuàng),說法多種,常見的有:一、言八宜訓(xùn)背,筆勢(shì)左右分布相背,有如八字。見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書一。歷下筆譚》。二、有以二分似隸,八分似篆,介于篆隸之間,故稱為「八分」。見《雅俗稽言。卷三二。字學(xué)。八分》引《書苑文姬說》。也稱為「八分書」、「分書」。
2.漢隸的別稱。魏晉以后的楷書稱為「隸書」,為避免混淆,稱當(dāng)時(shí)通行且有波磔的漢隸為「八分」。蔡邕所書的《熹平石經(jīng)》為八分的正則。也稱為「漢隸」。
3.事情接近完滿的狀態(tài)。如:「這事的進(jìn)展沒有十分,也有八分了?!?/div>
《漢語大詞典》:三體(三體)
(1).指的風(fēng)、雅、頌三體。“七月流火” 唐 孔穎達(dá) 疏:“諸詩未有一篇之內(nèi)備有風(fēng)、雅、頌,而此篇獨(dú)有三體者?!?br />(2).指 唐 詩的七絕、七律、五律三體。 宋 周弼 有三體唐詩六卷,即選此三體。
(3).指 唐 人賦詩唱和的三體。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三:“今人概言和韻,而不知 唐 詩賡和有三體,一曰依韻,一曰次韻,一曰用韻?!痹ⅲ骸耙理崳迷谝豁?,不用其字。次韻,和元韻,效其次第。此創(chuàng)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韻是也。又次韻亦曰步韻,曰踵韻。用韻,但用彼韻,不次先后?!?br />(4).漢字的三種字體。在真書流行前,稱古文、篆書、隸書為三體。后漢書·儒林傳序:“ 靈帝 乃詔諸儒正定五經(jīng),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驗(yàn)?!?span id="ztfrjzj" class="book">《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 承禎 頗善篆、隸書, 玄宗 令以三體寫《老子經(jīng)》?!?span id="n7pjttd" class="book">《宋史·文苑傳三·句中正》:“﹝ 句中正 ﹞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jīng)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br />(5).漢字的三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新唐書·柳公權(quán)傳:“ 宣宗 召至御座前,書紙三番,作真、行、草三體?!?br />(6).史學(xué)中稱編年、紀(jì)傳與紀(jì)事本末三種體裁。編年體始于春秋,紀(jì)傳體始于史記,后 宋 袁樞 創(chuàng)紀(jì)事本末體,史部分類乃相沿分為三體。
《漢語大詞典》:虬螭
(1).傳說中的虬龍與螭龍。《文選·屈原〈九章·涉江〉》:“世溷濁而莫予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 重華 游兮瑤之圃?!?呂延濟(jì) 注:“虬、螭皆龍類?!?唐 薛用弱 集異記·蔣琛:“虬螭窟宅兮淵且玄,排波疊浪兮沉我天?!?br />(2).比喻漢字書法中的篆書。 明 王世貞 《歌贈(zèng)程孟孺》:“指端虹霓出鐘鼎,眼底贔屭騰虬螭?!?/div>
《國語辭典》:草字  拼音:cǎo zì
1.草書的別名。參見「草書」條。
2.對(duì)人謙稱自己的名字。《官話指南。卷一。應(yīng)對(duì)須知》:「『請(qǐng)教臺(tái)甫?』『草字資靜?!弧?/div>
《國語辭典》:草書(草書)  拼音:cǎo shū
書體名。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chǎn)生的字體,大約起于秦漢之際。初稱「隸草」后漸成熟,至西漢中晚期形成規(guī)范,以施于章程(公文書),故名「章草」。將隸書草率寫成,簡(jiǎn)省點(diǎn)畫,保存波勢(shì)。其字個(gè)個(gè)獨(dú)立,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shì)連綴,上下兩字時(shí)時(shí)相連,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書」。也稱為「草體」、「草字」。
《漢語大詞典》:左文
漢字形聲字中類在左,義在右者稱左文。 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藝文一:“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div>
《漢語大詞典》:五易
(1).謂水的形、色、響、態(tài)、味五種變化。子華子·大道:“是故方員曲折,湛於所遇而形易矣;青黃亦白,湛於所受而色易矣;砰訇淙射,湛於所閡而響易矣;洄洑浟溶,湛於所以容,而態(tài)易矣;醎淡芳奧,湛於所以染,而味易矣。凡此五易者,非水性也,而水之所以為性者則然也?!?br />(2).謂漢字字體在歷史上的五次變化。 唐 韋續(xù) 《五十六種書法序》:“字有五易: 蒼頡 變古文, 史籀 製大篆, 李斯 製小篆, 程邈 製隸書, 漢代 作章草是也。”
(3).謂以“易”名,有變易、交易、反易、對(duì)易、移易五種意義。 清 毛奇齡 《〈仲氏易〉序》:“仲氏者,予仲兄 與三 ,其言有五易,世第知兩易,而不知三易,故但可言易,而不可以言周易夫所謂兩易者,何也?一曰變易,謂陽變陰,陰變陽也;二曰交易,謂陰交乎陽,陽交乎陰也。此兩易者,前儒能言之,然此祇 伏羲氏 之易也。是何也?則以畫卦用變易,重卦用交易也。畫卦重卦, 伏羲 之事也。若夫三易,則一曰反易,謂相其順逆,審其向背,而反見之;一曰對(duì)易,謂比其陰陽,絜其剛?cè)?,而?duì)觀之;一曰移易,謂審其分聚,計(jì)其往來,而推移而上下之。”
《國語辭典》:白文  拼音:bái wén
1.書本中不加注解的正文。
2.鏤刻器物或印章,所凹下的文字或花紋部分,稱為「白文」?!端问?。卷四。太宗本紀(jì)一》:「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趙號(hào)二十一帝』」。也稱為「陰文」。
《國語辭典》:音讀(音讀)  拼音:yīn dú
1.一字表現(xiàn)于發(fā)音上的形式。中文字多一字一音讀,亦有一字具有數(shù)個(gè)音讀的情形。
2.一種日文所用漢字的發(fā)音。多少保留漢字傳入日本時(shí)的漢語音,而分吳音、漢音二種,與日語原來的同義詞音(所謂訓(xùn)讀)不同。如日文「山」可以依音讀念san,也可以依訓(xùn)讀念yama。
《漢語大詞典》:篆體(篆體)
篆字的書體。漢字書體的一種。北史·江式傳:“﹝ 江式 ﹞篆體尤工, 洛京 宮殿諸門版題,皆 式 書也?!?/div>
《國語辭典》:反切  拼音:fǎn qiè
古人切語之法,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韻;上字以定清濁,下字以定平上去入;如「東,德紅切」、「反,甫晚切」。
《國語辭典》:漢音(漢音)  拼音:hàn yīn
一種日語中讀漢字的發(fā)音。以隋、唐傳入日本的中國北方音為基礎(chǔ),可作漢語音韻史研究材料。
《漢語大詞典》:右耳
漢字偏旁,其形為“阝”,如“邦”、“郊”、“部”等字的右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