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宣州旌德人。順宗永貞初授冠軍大將軍。憲宗元和中進御史大夫。以兵從征吳元濟有功,封河南郡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860
【介紹】:
唐孟州濟源人,字公美。裴肅子。穆宗長慶年間,登進士第。能文章,善書有體法。奉佛,尤深于釋典。宣宗大中時,累除兵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六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侍郎,奏請宰相各為《時政記》。時漕法大壞,休著新法十條,又立稅茶十二法,人以為便。三年中漕米至渭河倉一百二十萬斛,較前劇增大半。久之,罷為宣武節(jié)度使,歷昭義、河?xùn)|、鳳翔、荊南四節(jié)度使。卒年七十四。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91—864
字公美,排行二十,孟州濟源(今河南濟源)人。穆宗長慶中擢進士第,文宗大和二年(828)復(fù)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任監(jiān)察御史、右補闕、中書舍人。武宗會昌元年(841),出為江西觀察使,轉(zhuǎn)鎮(zhèn)湖南。宣宗大中元年(847)復(fù)轉(zhuǎn)為宣歙觀察使。四年,以禮部侍郎知貢舉,改戶、兵二部侍郎。六年,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后罷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尋封河?xùn)|縣子。歷昭義、河?xùn)|、鳳翔、荊南四鎮(zhèn)節(jié)度使。懿宗咸通五年(864)卒,贈太尉。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盧肇《宣州新興寺碑銘并序》、《唐摭言》卷一〇、《唐詩紀事》卷四八、《宣和書譜》卷九。休長于書翰,尤精釋典?!?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6首、斷句2。
全唐詩補逸裴休字公美,濟源人。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休字公美。孟州濟源人。長慶中登第。又舉賢良方正異等。歷諸府解署。入為監(jiān)察御史右補闕史館修撰。會昌中自尚書郎歷典外郡。大中初累官戶部侍郎。充諸道鹽鐵使。轉(zhuǎn)兵部侍郎。遷御史大夫。六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轉(zhuǎn)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十年罷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封河?xùn)|縣子。守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十一年充昭義軍節(jié)度使。十三年徙河?xùn)|。十四年徙鳳翔。又徙荊南。咸通初入為戶部尚書。徙吏部。加太子少師卒。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字柔之,河?xùn)|(今山西永濟西)人。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嫁元稹。封河?xùn)|郡君。文宗大和六年(832)尚在。卒年無考。事跡散見《云溪友議》卷下、《唐詩紀事》卷七八?!?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名或作淑。唐人。元稹妻。有才思,能詩,常與稹相唱和。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姓名不詳,中唐時人。朱滔括兵,被令赴軍,滔召問,令其作詩2首。事見孟棨《本事詩·情感》?!?a target='_blank'>全唐詩》錄此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京兆華原人,字諭蒙。柳公綽子。憲宗元和進士,為校書郎,遷諫議大夫。宣宗大中末累擢刑部尚書,封河?xùn)|縣男。懿宗咸通初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始官京兆,以嚴為治;出為河南尹,以寬為政。卒于鎮(zhèn)。有《柳仲郢集》。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仲郢字諭蒙。兵部尚書公綽子。元和十三年進士。累拜京兆尹。改右散騎常侍。大中初擢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入為刑部尚書。咸通時封河?xùn)|縣男。檢校尚書左仆射東都留守。為天平節(jié)度使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并州晉陽人,字茂業(yè),隱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先生。唐持子。師溫庭筠,工七言詩。多通技藝,負才無所屈。僖宗乾符末,避亂漢南。王重榮鎮(zhèn)河中,辟為從事,累表為節(jié)度副使,歷晉、絳州刺史。光啟末,重榮軍亂,彥謙貶興元參軍事。節(jié)度使楊守亮表為判官,遷副使。官終閬、壁州刺史。有《鹿門先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93?
字茂業(yè),自號鹿門先生,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才高負氣。應(yīng)進士舉,10余年不第(一說咸通末登進士第,疑誤)。僖宗廣明元年(880)后,避亂漢南,專事著述。中和時,王重榮鎮(zhèn)河中,辟為從事,旋擢為河中節(jié)度副使。二年(882),任晉州刺史,尋轉(zhuǎn)絳州。光啟三年(887),重榮被殺,貶為興元參軍事。后興元節(jié)度使楊守亮署其為判官,遷節(jié)度副使。歷閬、壁二州刺史。昭宗景福二年(893)前后,卒于漢中。生平事跡見鄭貽《鹿門詩集敘》、《舊唐書·文苑傳》、《新唐書·唐儉傳》、《唐詩紀事》卷六八、《唐才子傳》卷九。彥謙博學(xué)多才,少時詩學(xué)溫庭筠、李商隱,頗纖麗。后尚杜甫,詩風(fēng)乃變?yōu)榇狙?。尤擅七言,文詞壯麗。用事精密,對偶工切,頗得宋代西昆詩人楊億、劉筠之稱賞?!?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四》錄《唐彥謙詩集》3卷,《郡齋讀書志》卷四中錄《鹿門詩》1卷。今存晨風(fēng)閣叢書本《鹿門集》。然其中混入元人詩40余首。《全唐詩》存詩2卷又11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唐詩匯評唐彥謙,生卒年不詳,字茂業(yè),自號鹿門先生,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少師溫庭筠為詩。咸通中,應(yīng)進士舉,十馀年不第?;蛟葡掏ǘ辏?61)登進士第。乾符末,避亂居漢南。中和中,王重榮鎮(zhèn)河中,召為從事,歷河中節(jié)度副使,晉、慈、絳三州刺史。光啟末,重榮遇害,貶漢中掾曹。楊守亮鎮(zhèn)興元,署為判官,累官至副使,閬、壁二州刺史。有《唐彥謙詩集》(一名《鹿門先生集》)三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中羼入元人戴表元、許謙等詩數(shù)十首。
作品評論
鄭貽《鹿門詩集序》并山川英淑奇麗……古多豪士,事武功健馬、垂光宇內(nèi),未有鉤錦繡絕擅聲詞翰者。君出其中,翕輕清以為性,結(jié)冷汰以為質(zhì),煦鮮榮以為詞。偏于逸歌長句,駿奔踔厲,往往而劇,李白、杜甫死,非君而誰哉?
舊唐書本傳彥謙博學(xué)多藝,文詞壯麗,至于書畫音樂博飲之技,無不出于輩流。尤善七言詩,少時師溫庭筠,故文格相類。
后山詩話唐人不學(xué)杜詩,唯唐彥謙與今黃亞夫庶、謝師厚景初學(xué)之。
《蔡寬夫詩話》楊文公酷喜唐彥謙詩,至親書以自隨……今太白諸集猶兼行,獨彥謙殆罕有知其姓名者,詩亦不多,格力極卑弱,僅與羅隱相先后,不知文公何以取之?當是時以偶儷為工耳。
《洪駒父詩話》山谷言:唐彥謙詩最善用事。其《過長陵》詩云:“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杯。千古腐儒騎瘦馬,灞陵斜日重回頭?!庇帧额}浦津河亭》云:“煙橫博望乘槎水,月上文王避雨陵。”皆佳句。
石林詩話楊大年、劉子儀皆喜唐彥謙詩,以其用事精巧,對偶親切。黃魯直詩體雖不類,然亦不以楊、劉為過。
唐詩紀事鹿門先生唐彥謙,為詩綦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愴,蓋其一體也,然警絕之句亦多有。
唐才子傳彥謙才高負氣,毫發(fā)逆意,大怒叵禁。博學(xué)足藝,尤長于詩,亦其道古心雄,發(fā)言不茍,極能用事,如自己出。初師溫庭筠,調(diào)度逼似,傷多纖麗之詞,后變淳雅,尊崇工部。唐人效甫者,惟彥謙一人而已。
升庵詩話唐彥謙絕句,用事隱僻,而諷諭悠遠似李義山。如《奏捷西蜀題沱江驛》云:“野客乘軺非所宜,況將儒服報戎機。錦江不識臨邛酒,幸免相如渴病歸。”即李義山“相如未是真消渴,猶放沱江過錦城”之意也。馀如《登興元城觀烽火》云:“漢川城上角三呼,護蹕防邊列萬夫。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顏無?!薄多嚢瑥R》云:“昭烈遺黎死尚羞,揮刀斫石恨譙周。如何千載留遺廟,血食巴山伴武侯。”此即唐人《題吳中范蠡廟》云“千年宗國無窮恨,只合江邊祀子胥”之句也?!稘h殿》云:“鳥去云飛意不通,夜壇斜月轉(zhuǎn)桐風(fēng)。君王寂慮無消息,卻就真人覓鉅公?!笔资子嗅j藉,堪吟詠,比之貫休、胡曾輩天壤矣。
唐音癸簽唐彥謙詩律學(xué)溫、李,“下疾不成雙點淚,斷多難到九回腸”,何減“春蠶”、“蠟燭”情藻耶?又“盆稻”篇亦詠物之俊者。
才調(diào)集補注鈍吟云:此君全法飛卿,時有玉溪之集,皆西昆所祖也。
一瓢詩話唐茂業(yè)有詩極似玉溪,想亦如李洞之師賈島,故臭味不殊。
《唐詩觀瀾集》唐彥謙詩秾麗如溫、李,而骨力不如義山,神不如飛唧,然亦雕章間出。
石洲詩話唐彥謙師溫八叉,而頗得義山風(fēng)致,但稍弱耳。
三唐詩品其源出于韋蘇州。而氣浮傷骨,辭縟害體。律絕抽秘騁研,清擬杜、岑,艷如溫、李,雖未成后者,亦備一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03
【介紹】:
唐河間人,字禹川。泛覽書史,喜高論,倜儻不羈。不得志,乃學(xué)縱橫術(shù),楊復(fù)恭薦為太常博士。僖宗時進諫議大夫,王敬武在平盧不應(yīng)召,往說之引軍西歸。昭宗乾寧中累拜尚書右仆射。朱溫謀篡立,使牙將夜殺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904
字禹川,郡望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東北)。排行三十四。中書舍人張仲素之孫。初應(yīng)進士試,不第,遂隱于金鳳山。僖宗乾符間出仕,累轉(zhuǎn)度支員外郎。廣明間避亂商州。中和元年(881)至成都行在,為天下行營都統(tǒng)判官。累遷戶部侍郎。光啟三年(887)自兵部侍郎、諸道租庸使拜同平章事。昭宗大順元年(890)率軍討李克用,大敗,棄師而歸。次年罷相,外貶途中往依華州韓建。乾寧二年(895)拜兵部尚書。光化三年(900)致仕,退居洛陽。累封河間郡公。天復(fù)三年十二月三十日(904年1月20日),為朱全忠遣人暗殺于家。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七七、《青瑣高議前集》卷五存其詩2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各收1首。
全唐詩補逸張浚字禹川,河間人。僖宗乾符中,樞密使楊復(fù)恭薦為太常博士,累轉(zhuǎn)兵部郎中、諫議大夫,遷戶部侍郎,拜平章事、判度支。尋貶連州刺史,至藍田不行,留華州依韓建。昭宗乾寧二年復(fù)為兵部尚書,領(lǐng)天下租庸使。三年,罷使務(wù),守尚書右仆射。上書乞致仕,乃還洛陽,居長水縣別墅。天復(fù)三年為人所殺(《舊唐書》卷一七九,《新唐書》卷一八五均有傳)。詩一首。(《全唐詩》無張浚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07
【介紹】:
唐京兆華原人,字炤之。柳公綽族孫。少孤貧,好學(xué)。昭宗光化進士。累擢翰林學(xué)士。崔胤死,以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由布衣起至此無四年。朱溫圖篡弒,璨曲事之。溫后疑璨有貳,流璨崖州,尋斬之。有《柳氏釋史》等。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璨字炤之。公綽族孫。顏蕘判史館。引為直學(xué)士。遷左拾遺。擢翰林學(xué)士。尋以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中書侍郎。判戶部。封河?xùn)|縣男。朱全忠加九錫。璨進拜司空。為冊禮使。已為全忠所惡。除名流崖州。斬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01—978
【介紹】:
宋許州長社人,字成績。少讀書有大志。仕后晉,屢建戰(zhàn)績,累遷保義軍兵馬留后。仕后漢、后周,皆有功名。宋初,為右武衛(wèi)上將軍。太祖乾德中,向拱為西京留守,不省府事,群盜為亂,朝命繼勛代之,月余秩序肅然。仕終彰德軍節(jié)度,仍知留府事。平生涉獵史傳,頗達治道,所至有善政。然性吝嗇,多省公府用度,時論少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慎縣人。仕吳。官至廬州觀察使。引兵討王言作亂,擢德勝軍節(jié)度使,后加安西大將軍。居官好為不法,士庶苦之。吳楊溥大和初賜爵清河王。在廬州時,以貨厚結(jié)權(quán)要,為民患者二十余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08—991
【介紹】:
宋青州北海人,字普光。后周時累官河南府判官、檢校戶部員外郎。宋太祖乾隆五年以侯陟薦,入為殿中侍御史。太宗時遷考功員外郎,授四川東路轉(zhuǎn)運使。累官權(quán)御史中丞,出知河南府。官終判留司御史臺。性峻刻,連鞫大獄,時議以為深文。權(quán)中丞時,振舉綱憲,人謂稱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22—992
【介紹】:
宋濟州任城人,字昭儉。后晉出帝天福中,以父蔭補殿直。后周世宗時為承天軍使。宋太祖乾德中,為引進副使,從王金斌伐蜀。蜀平,擢判四方館事,復(fù)入蜀經(jīng)略諸郡,以防變亂。開寶三年,為劍南十州都巡檢使。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塞河決,平梅山洞蠻。吳越降,為兩浙諸州兵馬都監(jiān),安撫諸郡,知杭州。后歷知延州、大名府、潞州、鳳翔府,為并州兵馬鈐轄,屯夏州,徙石州。以老病乞歸。歷事四朝,所至有治績。斷獄謹慎,寬仁容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25—986
【介紹】:
宋河南人,字修業(yè)。劉處讓子。少好騎射,又頗能詩。十許歲隨父署后唐新德軍衙內(nèi)都校。仕后周至工部員外郎。太宗雍熙中累官權(quán)御史中丞兼勾當差遣院。曹彬等受命征幽州,保勛以本官知幽州行府事,宋兵敗,濟拒馬河,其馬陷淖中,與子利涉俱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28—984
【介紹】:
宋開封浚儀人。后周時以戰(zhàn)功累遷禁軍殿前都虞候,轉(zhuǎn)侍衛(wèi)都指揮使。太祖即位,遷侍衛(wèi)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破李筠,以功加同平章事。平李重進,移鎮(zhèn)鄆州,兼侍衛(wèi)馬步軍都指揮使。建隆二年,太祖與諸將飲,勸釋兵權(quán),守信與諸將次日即稱病乞解兵柄。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拜中書令,行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四年,從征范陽,督前軍失律,責(zé)授崇信軍節(jié)度、兼中書令。七年,徙鎮(zhèn)陳州。卒謚武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0—990
【介紹】:
宋青州人,字希粲。后漢乾祐進士。仕后周,為淄州團練判官。宋太祖擢授太子中允。歷知北海軍、荊南轉(zhuǎn)運事。帝征南唐,供給無缺。太宗即位,除兵部郎中,歷西川、廣南轉(zhuǎn)運使,以才干稱。官至給事中。
全宋詩許仲宣(九三○~九九○),字希粲,青州(今屬山東)人。后漢乾祐間進士。后周顯德初為濟陰主簿,淄州團練判官。入宋,太祖擢授知北海軍。開寶九年(九七六)知永興軍。太宗繼位,遷兵部郎中,授西川轉(zhuǎn)運使。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遷吏部郎中,八年,為左諫議大夫。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知廣州,移知江陵府,俄改河南府。端拱中,遷給事中。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宋史》卷二七○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