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釋法泉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四○二
法泉,宣和中蘇州靈巖山秀峰寺傳法僧。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一三三
謝克家(?——一一三四),字任伯,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紹圣四年進士。建炎初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坐嘗事偽庭落職。二年,試尚書吏部侍郎。三年,試兵部侍郎,罷知泉州,四年為參知政事。紹興元年乞祠,提舉臨安洞霄宮。三年,復知泉州,移平江府,又知臺州。四年,以資政殿學士知衢州,卒。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六、一六、二六、二八、三六、四一、四八、六四、七○、七八及《全宋詞》第二冊第七一五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國衡?;兆诔鐚幬迥赀M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高宗至臨安,謀長江守御之策,議者悉請募海舟為備,遂詔之平為福建、廣南招募使。官終知泉州。
全宋文·卷三二○二
林之平,字國衡,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崇寧五年進士。建炎二年任監(jiān)察御史;三年,為福建廣南路招募使;四年,除右司員外郎,遷左司。紹興元年六月,除直龍圖閣、知溫州,改知泉州,卒。見《莆陽比事》卷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三四、四五,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7—1144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彥修。劉韐子?;兆谛湍?,與父同鎮(zhèn)壓方臘起事。金兵南下,與父死守真定,由是知名。除秘閣修撰知池州。高宗建炎三年,與張浚謀誅范瓊。浚宣撫川、陜,辟為參議軍事,浚全蜀之功,實多子羽之力。紹興四年,坐富平之役與浚俱罷。后知鎮(zhèn)江府兼沿江安撫使。金人議和,復官徽猷閣待制。為秦檜諷諫官論罷。卒謚忠穆。嘗受朱松之托,與弟劉子翚教其子朱熹,后熹終為大儒。
全宋詩
劉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彥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兆谛椭懈疙k帥浙東,佐父主管機宜文字,以破方臘功,入為太府簿。后隨父帥真定,以抗金知名。高宗建炎初,除樞密院檢詳文字。張浚宣撫川陜,辟為宣撫使參議軍事。紹興二年(一一三二),以功拜利州路經(jīng)略使兼知興元府。四年,因富平兵敗事與張浚俱罷,責單州團練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張浚還朝,起知鄂州、權(quán)都督府參議軍事。八年再貶單州。十一年,知鎮(zhèn)江府兼沿江安撫使。以不附秦檜,十二年罷,提舉太平觀。十六年卒,年五十。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三《少傅劉公墓志》、《少傅劉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三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四一三八
劉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彥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韐子。以門蔭入仕,宣和末助其父守真定,以功遷直秘閣。建炎初知池州,召赴行在,除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從張浚宣撫川陜,紹興二年拜利州路經(jīng)略使兼知興元府。與金軍激戰(zhàn),屢敗之,卒全蜀境。四年,坐富平之敗,責單州團練使,白州安置。后復元官,歷知鄂、泉州,鎮(zhèn)江府,仕至徽猷閣待制。秦檜諷諫官論罷之。十六年卒,年五十。子羽號為知人,嘗薦吳玠于張浚,卒成其功;教朱熹,異時為大儒。見張栻《少傅劉公墓志銘》(《南軒文集》卷三七),朱熹《少傅劉公神道碑銘》(《朱文公集》卷八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宋史》卷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陳彥才,字用中,平陽(今屬浙江)人。徽宗宣和中進士。曾知連江縣、泉州。以不附秦檜著。事見《竹坡詩話》卷上,明嘉靖《溫州府志》卷三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子潚(一一○一~一一六六),字清卿,號澹庵,太祖六世孫?;兆谛土辏ㄒ灰欢模┻M士,調(diào)真州司法參軍,改衢州推官。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為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二十九年,知臨安府(《乾道臨安志》卷三)。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沿海制置使,歷知明州、福州、泉州。乾道二年卒于官,年六十六。事見《歷朝上虞詩集》卷三,《宋史》卷二四七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四二九五
趙子潚(一一○二——一一六七),字清卿,秦康惠王后,令奧子。宣和六年進士,調(diào)儀真掾。為衢州推官,兼安撫司機密文書。歷州郡,除少監(jiān),升吏部郎中,任戶部郎、總領(lǐng)江淮軍馬錢糧。除直秘閣,江淮轉(zhuǎn)運副使。又直敷文閣,兩知臨安。尋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進龍圖閣,移鎮(zhèn)福州,又知泉州。乾道三年卒,年六十六。見胡銓《龍圖閣學士贈少傅趙公墓志銘》(《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2—1160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伯達。高宗建炎二年進士。紹興中,累官秘書郎。秦檜主和議,如圭痛陳其非,責檜忘仇辱國。檜死,建言改革屯田法。以直秘閣提舉江西常平茶鹽,移利州路提刑。時儲位未定,如圭建議立趙音為皇子。官終知泉州。其學問根于經(jīng)術(shù),學者多從之質(zhì)疑。
全宋文·卷四二九五
范如圭(一一○二——一一六○),字伯達,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少從胡安國學,登建炎二年進士第,授左從事郎、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辟江東安撫司書寫機宜文字。召試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史館??薄=B興八年秦檜主和議,如圭上書責之。請奉祠,去國閑居凡十年。起通判邵州,改荊南府。檜死入對,以直秘閣提舉江西常平茶鹽。請祠,終知泉州。紹興三十年卒,年五十九。見《朱文公文集》卷八九《直秘閣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一《范如圭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懿成,號竹軒、蘆山老人?;兆谛腿赀M士。為婺州兵曹,釋死囚之無罪者。高宗紹興時以趙鼎薦為臺官,累遷吏部員外郎、太常少卿。秦檜主和議,季仲引勾踐事爭之,大忤檜,罷去。后以直秘閣奉祠。有《竹軒雜著》。
全宋詩
林季仲,字懿成,號竹軒,晚號蘆川老人(本集卷六《蘇詔君贈王道士詩后》署),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調(diào)婺州司兵參軍,遷仁和令。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趙鼎薦為臺官,以事罷,主管江州太平觀。紹興四年(一一三四),為秘書郎。六年,試太常少卿。七年,知泉州。鼎再相,召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八年,因力沮和議奪職。九年,起知婺州(明萬歷《金華府志》卷一一)。十三年,知處州,旋奉祠。卒于三十一年前。有《竹軒雜著》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一○、清光緒《永嘉縣志》卷一四有傳。 林季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乾隆翰林院鈔本(簡稱鈔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參校清光緒瑞安孫氏《永嘉叢書》本(簡稱叢書本)。
全宋文·卷三九一八
林季仲(一○八八——?),字懿成,晚號蘆山老人,又號竹軒,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宣和三年進士。調(diào)婺州兵曹,遷仁和令。建炎初改宣教郎。紹興四年以趙鼎薦除秘書郎,五年改祠部員外郎,六年七月試太常少卿。七年正月以母老乞補外,除直龍圖閣、知泉州。十月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八年三月,以御史言罷,尋奪職。九月,起知婺州,復以奉祠卒。著有《竹軒雜著》(存)。見《南宋館閣錄》卷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七七、八五、一○三、一○八、一一六、一一八、一二二,《宋史翼》卷一○,民國《平陽縣志》卷八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庭圭。宋建州甌寧人,字嗣忠?;兆谡臀迥赀M士。歷武邑丞、知德興縣。高宗紹興中,召為太常寺丞,議與秦檜忤,出知泉州,移漳州。嗜讀書,每聞士大夫家有異書,無不借讀,擇其可用者抄輯成編,名《海錄碎事》。
全宋詩
葉廷圭,字嗣忠,號翠巖,甌寧(今福建建甌)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士,除武邑丞。轉(zhuǎn)知德興縣。高宗紹興中知知福清縣,召為太常寺丞,遷兵部郎中。十八年(一一四八),以左朝請大夫知泉州,后移漳州。著有《海錄碎事》二十二卷。事見《宋史翼》卷二七、《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一四。
全宋文·卷三八二九
葉廷圭(一作庭圭),字嗣忠,號翠巖,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政和五年進士,知德興縣。紹興中召為太常寺丞,轉(zhuǎn)兵部郎中。議政忤秦檜,紹興十八年秋以左朝請大夫出知泉州,后移漳州,奉祠歸。廷圭喜讀書,士大夫家有異書無不借讀。著有《海錄碎事》二十二卷(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三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三,《宋史翼》卷二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3—1186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應求。高宗紹興八年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因不附秦檜,被置閑職。檜死,召為校書郎。任普安郡王府教授。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出知泉州。乾道元年,除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四年,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以用人為己任,獎廉退,抑奔競。凡所奏請,都關(guān)治亂安危大事。六年,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福州。以少保、魏國公致仕。謚正獻。有文集。
全宋詩
陳俊卿(一一一三~一一八六),字應求,莆田(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二十六年,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五),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三十一年,權(quán)兵部侍郎。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充江、淮宣撫判官兼權(quán)建康府事。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建都督府,除禮部侍郎參贊軍事,為湯思退忌,出知泉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復召,又為錢端禮所忌,出知漳州,改建寧府。三年,召為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四年,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與虞允文不協(xié),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領(lǐng)祠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再命知福州。力求去,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五年,起判建康府、江南東路安撫使兼行宮留守。九年,致仕,十三年卒,年七十四。謚正獻。有遺文二十卷、奏議二十卷,均佚。事見《晦庵集》卷九六《正獻陳公行狀》、《誠齋集》卷一二三《正獻陳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八三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四六四六
陳俊卿(一一一三——一一八六),字應求,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紹興八年登進士第。授泉州觀察推官。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除權(quán)兵部侍郎。孝宗立,遷中書舍人。隆興初年,建都督府,除禮部侍郎參贊軍事。為湯思退所忌,以寶文閣待制知泉州。乾道元年,除吏部侍郎,同修國史。知建康府,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四年,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遷左仆射。六年罷,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福州。淳熙六年,判建康府兼江東安撫。十年致仕,封魏國公。十三年卒,年七十四,謚文獻。有集二十卷。見楊萬里《正獻陳公墓志銘》(《誠齋集》卷一二三),《宋史》卷三八三《陳俊卿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5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伯充,一作伯克。蘇轍長子。高宗建炎初,以右朝請大夫直秘閣,知婺州,奏減稅額,父老為立生祠。后知泉州、處州。官至工部侍郎,以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
全宋詩
蘇遲(?~一一五五),小名梁(《蘇軾詩集》卷二三《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詩自注),字伯充,號涌泉先生(《待制集》卷一九《題坡翁書寄鄧道士詩》),眉山(今屬四川)人。轍長子。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官登封縣丞(《欒城三集》卷四《送遲赴登封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直秘閣。出知高郵軍,尋改婺州,遂家于此。四年,召為中書門下檢諸房文字,擢太常少卿。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知處州。三年,召權(quán)刑部侍郎,改工部。五年,提舉江州太平觀。十二年,致仕。二十五年,卒,年八十馀。事見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六、二○、三四、三七、三八、四八、六八、六九、八四、一四五、一六八,明《金華賢達傳》卷四、清《宋史翼》有傳。
全宋文·卷二九一五
蘇遲(?——一一五五),字伯充,號涌泉先生,小名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轍長子。建炎初累官尚書右司員外郎。建炎元年六月直秘閣知高郵軍,既而改婺州。四年六月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九月直龍圖閣知泉州,十月改太常少卿。紹興元年十月以集英殿修撰知處州,三年九月權(quán)尚書邢部侍郎,十月權(quán)工部侍郎。五年告老,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二十五年卒。見《柳待制文集》卷一九《題東坡翁寄鄧道士詩》,《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六、三四、三七、三八、四八、六八、六九、八四、一六八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六七六
薛良朋(一一一六——一一八五),字季益,瑞安(今浙江瑞安)人,紹興八年進士,歷知麗水、徽州,隆興二年以左朝奉大夫、直顯謨閣、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知臨安府,乾道元年除直龍圖閣,二年權(quán)工部侍郎,遷吏部,出守福、泉、荊南、成都,制置四川。食祠祿于家十年,淳熙十二年卒,年七十。見《止齋文集》卷四九《敷文閣直學士薛公壙志》,《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八之一四七、職官二○之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8 【介紹】: 宋宗室,號超然居士。趙德昭玄孫?;兆诖笥^二年中舍選。欽宗初為軍器少監(jiān),言事忤旨,奪官。高宗紹興間,以都官員外郎召,因請留張浚復罷。后知泉州,坐謗訕秦檜入獄,檜欲置之死,誣與張浚、李光等謀逆,會檜死,得免。復爵,授明州觀察使,加慶遠軍承宣使。
全宋詩
趙令衿(?~一一五八),字表之(《雞肋編》卷下),號超然居士(《攻愧集》卷五六《清芬堂記》),太祖五世孫。中徽宗大觀二年(一一○八)舍選。欽宗靖康初為軍器少監(jiān),言事忤旨罷。高宗紹興中除通判德安府,遷知泉州。歸寓三衢,因觀秦檜家廟記口誦“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之句,為檜構(gòu)陷下獄。檜死復爵。二十八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四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三八七八
趙令衿(?——一一五八),字表之,號超然居士,宗室。博學能文,中大觀二年舍選。靖康初為軍械少監(jiān),言事忤旨,奪官。紹興七年以都官員外郎召。張浚罷,請對留浚,復罷。除德安府通判,遷知泉州。忤秦檜,以誣贓私下獄,又論謗訕不遜,追一官勒停,檜死復爵。二十六年,授明州觀察使,襲封安定郡王。二十八年卒。見《攻愧集》卷五六《清芬堂記》,《雞肋編》卷下,《宋史》卷二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8—1187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徙居上饒,字無咎,號南澗。韓元龍從弟。以蔭為龍泉主簿。歷知建安縣。符離之役,嘗上書張浚勸勿輕舉,浚不聽。遷知建安府,大興學校,創(chuàng)修郡志。累官吏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師事尹焞,曾與呂祖謙講讀于德清慈相寺。有《桐蔭舊話》、《南澗甲乙稿》、《焦尾集》。
全宋詩
韓元吉(一一一八~?),字無咎,號南澗翁,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南渡后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維玄孫,淲父。早年嘗師事尹焞,初與從兄元龍試詞科不利,后舉進士,為南劍州主簿。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縣。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兩知婺州,一知建寧府等,入朝為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龍圖閣學士、吏部侍郎等,中間曾出使金國。官至吏部尚書、潁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澗甲乙稿》七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n元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南澗甲乙稿》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簡稱聚珍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韓元吉(1118-1187) 字無咎,號南澗。許昌人,徙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曾與張元干、張孝祥、范成大、陸游、辛棄疾等以詞唱和。有《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
全宋文·卷四七八三
韓元吉(一一一八——一一八七),字無咎,號南澗,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南渡后居上饒(今江西上饒)。韓維玄孫。初以蔭入仕,為龍泉縣主簿,調(diào)南劍州主簿。紹興末歷知建安縣,召為司農(nóng)寺主簿。乾道中,歷江東轉(zhuǎn)運判官、守大理少卿、權(quán)中書舍人,累官至吏部侍郎。淳熙初出知婺州,入為正奉大夫、吏部尚書。乞外,復以龍圖閣學士知婺州,后罷職奉祠。爵至潁川郡公。淳熙十四年卒,年七十。元吉學于尹焞而友朱熹,呂祖謙為其婿。著有《易系辭解》、《焦尾集》、《南澗甲乙稿》等。見《宋史翼》卷一四,《南宋文范作者考》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簿。宋常州宜興人,字泉卿,號耘軒。幼業(yè)進士,見宋室將危,輒棄去,宋亡絕意仕進。喜為唐詩,處約安貧,時論尚之。
全宋詩
元溥,字泉卿,號耘軒,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咸淳毗陵志》卷一九)。與黃公擇同時。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