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楊毓泗 朝代:清末民國初

人物簡介

維基
楊毓泗(1864年—1921年),字潤東,號子泉,山東濟寧州(今濟寧市)東門大街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舉。次年,中末科進士,殿試名列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被選赴日本留學(xué)。三十四年(1908年)回國,加侍講學(xué)士銜。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被公推其新成立之山東省咨議局議長。辛亥革命爆發(fā),山東巡撫孫寶琦宣布獨立,楊毓泗被推選為山東都督,但無實權(quán)。旋回鄉(xiāng),著《抱滕軒詩文集》。民國三年(1914年),綏遠(yuǎn)都統(tǒng)潘矩楹聘其參贊軍務(wù),又因身體不適辭職?;剜l(xiāng)后,創(chuàng)辦因利局,籌集資金發(fā)展地方賑濟、慈善事業(yè)。還重修硯水橋,整修太白樓、古南池、浣筆泉等古跡。民國十年(1921年)病逝。

人物簡介

簡介
段祺瑞(1865.3.6-1936.11.2),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中華民國時期皖系軍閥首領(lǐng),號稱“北洋之虎”,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quán)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zhí)政。1926年3月18日發(fā)生了段祺瑞政府鎮(zhèn)壓北京學(xué)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熬拧ひ话恕笔伦兒?,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yán)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醫(yī)院。號稱“六不總理”,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xiàn)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任過中國第一所現(xiàn)代化軍事學(xué)?!6ㄜ娦5目傓k。
江孔殷 朝代:清末至現(xiàn)當(dāng)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江孔殷(1864年—1952年),原名江鎬,字少泉、韶選,號霞,別號霞公,乳名阿杲,齋名百二蘭齋,人稱江蝦,籍貫廣東南海(現(xiàn)廣州)。由于江氏是晚清最后一屆科舉進士,曾入太史院,故又被稱為江太史或太史公。江氏在辛亥革命前后一度為廣州之重要政治人物。民國建立后退出政壇。江氏亦為著名美食家,曾有「百粵美食第一人」之美譽。其廣州大宅位于河南同德里,稱為「太史第」,經(jīng)常食客滿座。不少民國初年廣州軍政要人都是其???。太史第更另外在廣州市郊自設(shè)農(nóng)場生產(chǎn)花果荔枝等等。江太史家中食譜有「太史菜譜」之稱,其中以蛇宴最為聞名,現(xiàn)在亦以太史五蛇羹最廣為流傳。其他菜色尚有太史雞、太史豆腐等等。

人物簡介

維基
沈衛(wèi)(1862年—1945年),字友霍,號淇泉,晚號兼巢老人,亦署名紅豆館主,浙江嘉興人,晚清政治家、書法家。光緒二十年(1894年),沈衛(wèi)考中甲午恩科二甲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沈衛(wèi)歷任甘肅主考、陜西學(xué)政。晚年寓居上海。
管得泉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管得泉,江蘇省揚州府泰州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年(1894年),參加光緒甲午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4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維基
章紹洙,浙江省寧波府鄞縣人,字魯泉,號北蒙,又號伯愚。內(nèi)閣中書章鏊之子,生母為趙氏,監(jiān)生章忠型之孫子。胞兄為監(jiān)生章詠沂,胞弟有師濂、述洨、祖洛、景涑、憲潞、秉漈六人,另有胞姊妹四人。妻張氏為監(jiān)生兼候選同知張景翰之次女。胞伯章鋆是狀元出身,族居鄞縣西雙橋。同治四年 (1866年) 正月十三日吉時出生,系浙江寧波府鄞縣學(xué)附生。光緒十一年中舉,光緒十二年(1886年),參加光緒丙戌科殿試,具體名次為浙江鄉(xiāng)試中式第三十九名,會試中式第七十九名。殿試第二甲第七十七名,朝考第一等第七十二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光緒十五年十二月,選授直隸束鹿縣知縣。光緒十六年四月,丁繼母憂,至光緒十八年服滿,歸原省候補,歷署行唐、武邑及無極等縣知縣。光緒三十年八月,奏補慶云縣知縣,大力倡導(dǎo)改行憲政及地方自治。光緒三十三年五月,經(jīng)升任督臣徐世昌及調(diào)任撫臣朱家寶調(diào)吉,派充公署秘書官。該年九月,代理長春府知府。光緒三十四年十月,調(diào)署民政司僉事。宣統(tǒng)元年五月,奏請開去直隸慶云縣知縣底缺,留于吉林補用。吉林巡撫陳昭常于宣統(tǒng)二年三月九日《奏請以章紹洙補濱江廳同知》評價現(xiàn)年四十五歲的他「才識穩(wěn)練,學(xué)問淹通,前在長春府任內(nèi),辦理各項新政,均有成效」,故而奏請升其為濱江廳同知,本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卸任,由林世瀚代理。民國七年 (1918) 夏旬卒于京師。
楊捷三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楊捷三,字少泉,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進士出身。光緒十一年,中舉;光緒十六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八年五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三年,任四川鄉(xiāng)試副考官。光緒二十九年,任侍講學(xué)士。宣統(tǒng)元年,任日講起居注官。
蘇耀泉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蘇耀泉,字朗亭,會寧縣老君坡鄉(xiāng)宿家堡子行政村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年,與弟蘇源泉同榜中舉。光緒二十四年,登進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曾任浙江衢州石桐稅官,新昌縣、烏程縣知縣,為政公允 。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施景琛,字涵宇。少年即勤讀詩書,才華橫溢,胸懷大志,晚號泉山老人。福建省長樂縣秀才出身,光緒二十三年丁酉舉人,后遷居榕城泉山之麓貢院里(今福州鼓樓區(qū)中山路)。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二
曾對顏,字鏡芙,號少泉,瓊山人。光緒丁酉舉人。有《還讀我書室詩集》。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
廉泉(1868-1931) 字惠卿,號南湖,又號岫云。無錫人。在杭州與上海有別墅皆號"小萬柳堂",遠(yuǎn)祖廉希憲為元右丞相,曾在北京釣魚臺構(gòu)別墅,周植柳數(shù)百株,名之"萬柳堂",此蓋襲之,以懷先德也。杭州小萬柳堂在花港觀魚處,亦名廉莊,后歸蔣國榜,即今之蔣莊也。27歲中進士。 曾參與"公車上書",結(jié)識孫中山、徐錫麟、蘇曼殊、吳稚暉等。 辛亥后隱居北京潭柘寺(又名岫云寺,廉號本此),歿即葬此。有名句"夕陽穿樹補花紅"。   吳芝瑛(1868-1934) 女,字紫英,號萬柳夫人。桐城縣高甸人。廉泉妻。生于桐城派文學(xué)家庭,父吳康之(號鞠隱),與吳汝綸為族兄弟,歷任山東惲縣等地知縣,為官期間結(jié)識山東齊河縣知縣無錫人廉仲高,訂兒女婚約。光緒十一年結(jié)婚,在無錫南門水獺橋居住十二年,后隨丈夫移居北京。以詩書聞,瘦金書尤佳,慈禧稱賞所書《楞嚴(yán)經(jīng)》,特予召見,受兩宮賞賜。光緒三十三年(1907)盟妹秋瑾被害于紹興古軒亭口,吳方病,即約盟妹徐自華在杭州西泠橋畔買墓地,義葬秋瑾,并手書墓碑"鑒湖女俠秋瑾之墓",旬余撰《秋女士傳》、《秋女士遺事》。歸上海"小萬柳堂"家中,供奉秋瑾遺像,改堂名"帆影樓"為"悲秋閣"。袁世凱稱帝,憤然作萬言書,有云:"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無寧日。"
人物簡介
廉泉,(1868.3-1931.10),字惠卿,號南湖,又號岫云、小萬柳居士,無錫城內(nèi)水獺橋人。5歲入學(xué)讀書,16歲中秀才,19歲與安徽桐城吳芝瑛結(jié)婚。1894年中舉人。精詩文,善書法,嗜書畫、金石,并以其詩文書畫交游于王公貴人之間。 民國20年,他獨赴北平潭柘寺養(yǎng)病,并因信佛而入寺為僧。同年10月6日,病逝于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安葬于潭柘寺旁,終年63歲。 遺著有《南湖集》、《潭柘集》、《夢還集》、《夢還遺集》等。
慶廉 朝代:清末

人物簡介

維基
慶廉(1868年—?),字介臣,號挹泉,滿洲正紅旗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十七年順天鄉(xiāng)試中舉,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22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楊味云(1868-1948),名壽楠,字味云,以字行。號苓泉居士,無錫人。光緒舉人,官至民國財政部次長。后退出政壇,創(chuàng)辦實業(yè)。有《云在山房類稿》。
蔣玉泉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蔣玉泉,浙江省紹興府馀姚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61名。同年五月,授內(nèi)閣中書。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號少義,晚號柳塘,清臺灣府(今臺南市安平區(qū))人。早年肄業(yè)引心書院,曾受業(yè)于名儒黃子及、李占五與施士潔。光緒八年(1882)應(yīng)童子試,知縣祁徵祥拔置第二。光緒十一年(1885),與丘逢甲、鄭鵬云、葉鄭蘭等因受臺灣道唐景崧賞識,拔擢入海東書院就讀。為臺南「崇正社」與「斐亭吟社」社員,與許南英、施士潔、陳望曾、林鶴年等時相唱和。光緒十五年(1888)中舉。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一千兩百名舉人于燕京聯(lián)名上書朝廷,反對簽訂「馬關(guān)條約」,汪春源與羅秀惠、黃宗鼎等臺灣舉人亦在其列。割臺后,舉家內(nèi)渡,寄籍福建龍溪。光緒二十九年(1903)取中進士,簽分江西,擔(dān)任鄉(xiāng)試閱卷官。光緒三十年(1904)赴大庾嶺處理稅務(wù),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縣,后又任建昌(1905)、安義(1907)及安仁(1911)等縣知縣,宦績卓著。宣統(tǒng)三年(1911)去官歸于漳州龍溪設(shè)帳授學(xué)。民國二年(1913)與施士潔、許南英加入板橋士紳林爾嘉、林景仁于廈門鼓浪嶼所創(chuàng)之「菽莊吟社」,被尊為社中三老。民國十二年(1923)逝于龍溪。林景仁以「海外再無前進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生平著有《柳塘詩文集》,惜今不傳〖參考汪舟〈「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記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遺忘的名單:臺灣抗日英雄榜》,海峽學(xué)術(shù)出版社,2001年;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汪毅夫〈臺灣內(nèi)渡文人與清末民初社會變遷和社會問題:以臺灣進士許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為例〉,《臺灣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狡潛?jù)《菽莊相關(guān)詩文集》、《林小眉三草》、《師友風(fēng)義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詩醇》、《臺海詩珠》等報刊合集所錄作品編校。(黃文車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