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字南夫,號溪堂。高宗紹興五年進士。與呂和問為師友。才智極為朱熹所稱。調(diào)信州司戶參軍,以迎母就養(yǎng)卒于道。有《溪堂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7—1165
【介紹】:
宋歙州婺源人,字復(fù)亨,號環(huán)溪翁,或作韓溪翁。與羅愿等同學(xué)于朱松。博覽經(jīng)籍,尤好《左氏傳》,為文不效舉子尺度。不仕而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兗州仙源人,初名若古,字世文,號杉溪??椎垒o孫。南渡后,流寓衢州。博極群書,尤精《易》學(xué)。高宗紹興中知邠州,鋤強扶貧,民皆畏服。移知陜州,以平鼎、澧寇功進秩,改知撫州。官至中散大夫。卒年七十五。有《孔子編年》、《東家雜記》、《杉溪集》等,又續(xù)《白氏六帖》成三十卷,合稱《白孔六帖》。
全宋文·卷二九八八孔傳,原名若古,字世文,晚號杉溪,曲阜(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四十七代孫,道輔孫。建炎南渡,寓居衢州。紹興二年擢知邠州,移陜州,改撫州,官至中散大夫。卒,年七十五。博極群書,尤精《易》學(xué)。著《續(xù)白氏六帖》(存)、《文樞要記》、《孔子編年》(存)、《東家雜記》(存)等,有《杉溪集》。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五、一四,《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三引《闕里文獻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8
【介紹】:
宋漳州漳浦人,字彥先,號東溪?;兆谛烷g太學(xué)生。金兵南下時,與陳東等上書乞斬蔡京等六賊。廷臣復(fù)建和議,奪種師道、李綱兵權(quán),登與東再次詣闕上書,力言和議之非。高宗紹興二年登進士第,廷對極言時政,授富川主簿。召赴都堂審察,又上疏萬言及《時議》六篇。知靜江府古縣,不屈豪強,不阿權(quán)貴。終為秦檜所忌,編管容州。卒年五十余。有《東溪集》。
全宋詩高登(?~一一四八),字彥先,學(xué)者稱東溪先生,漳浦(今屬福建)人?;兆谛烷g太學(xué)生。欽宗靖康初與陳東等詣闕上書,乞斬蔡京、童貫等六賊。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舉進士,廷對時力陳時政缺失,試官忌其直,調(diào)富川縣主簿。八年,召赴都堂審察,又上書萬言及時議六篇,秦檜惡其譏己,授靜江府古縣令。古縣為檜父舊治,郡守胡舜陟諷為檜父建祠,拒不應(yīng),遂誣以事入靜江獄,會舜陟死而免。十四年,為潮州歸善令,因所出秋試題觸怒秦檜,編管容州。十八年卒。著有《東溪集》,已佚。今傳明嘉靖林希元重編本《東溪先生集》,僅上下兩卷,已非其舊。事見《晦庵集》卷七九《漳州州學(xué)東溪先生高公祠記》、《東溪集》附錄《東溪先生言行錄》,《宋史》卷三九九有傳?!「叩窃?,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東溪集》(據(jù)林希元重編本)為底本,校以《兩宋名賢小集·東溪集》(簡稱小集本)。另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五九高登(?——一一四八),字彥先,學(xué)者稱東溪先生,漳州漳浦(今福建漳浦)人?;兆跁r為太學(xué)生。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南下,登與陳東上書乞斬六賊。次年,京師開封被困,因欽宗謀割地求和,并奪李綱、種師道兵權(quán),又與陳東率軍民數(shù)萬伏闕上書,力言和議之非。中紹興二年進士,廷對,有司惡其直,授富川主簿。攝新興令。后召赴都堂審察,遂上疏萬言及《時議》六篇。知靜江府古縣,拒絕為秦檜父建祠,被誣下獄。攝歸善令,以考試命題忤秦檜,編管容州。有《東溪集》行世。見《宋史》卷三九九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徽州績溪人,字元任,號苕溪漁隱。胡舜陟子。以蔭授迪功郎、兩浙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官至奉議郎、知晉陵縣。后卜居湖州,以漁釣自適。有《苕溪漁隱叢話》、《孔子編年》。
全宋詩胡仔(一一一○~一一七○),字元任,績溪(今屬安徽)人,舜陟次子。以父蔭補官。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為廣西經(jīng)略安撫司書寫機宜文字,就差廣西提刑司干辦公事。居嶺外七年。丁憂,投閑二十載,卜居苕溪,自號苕溪漁隱。三十二年,起差福建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任滿歸苕溪。除知常州晉陵縣,未赴,孝宗乾道六年卒。有《苕溪漁隱叢話》百卷行世。事見清胡培翚《胡少師年譜》,清道光《徽州府志》卷一一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九胡仔(一一一○——一一七○),字元任,歙州績溪(今安徽績溪)人,后卜居吳興苕溪,號苕溪漁隱。舜陟子。以蔭授迪功郎,兩浙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歷奉議郎、知常州晉陵縣。著有《苕溪漁隱叢話》前、后集凡一百卷(存)。見《宋史》卷二○三、二○六,《嘉泰吳興志》卷一七,《吳興掌故集》卷三,《宋詩紀事》卷五○。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八九六戴師愈,字孔文,號玉溪子,星子(今江西星子)人。登隆興元年進士,授湘陰簿。師愈博學(xué)強記,著有《廬山文物列傳》十三卷,《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存)。見正德《南康府志》卷六,《文公易說》卷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2—1171
【介紹】:
宋溫州樂清人,字龜齡,號梅溪。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一。官秘書郎。曾數(shù)次建議整頓朝政,起用抗金將領(lǐng)。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陳抗金恢復(fù)之計。歷知饒、夔、湖、泉諸州,救災(zāi)除弊,有治績,時人繪像而祠之。卒謚忠文。有《梅溪集》等。
全宋詩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初添差紹興府僉判,三十年,除秘書省校書郎,尋兼建王府小學(xué)教授。三十一年,遷著作佐郎、大宗正丞,得請主管臺州崇道觀。孝宗即位,除司封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國子司業(yè)、起居舍人,改兼侍講、侍御史。隆興二年(一一六四),知饒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夔州。三年,知湖州。四年,知泉州。七年,除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七月卒,年六十。謚忠文。有《梅溪前后集》及奏議等五十四卷。事見本集附錄《龍圖閣學(xué)士王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八七有傳?!⊥跏笤姡悦髡y(tǒng)劉謙刊《梅溪先生文集》(即《四部叢刊》影印本)為底本,此本刊印粗陋,但后來各刊本均出此本。校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并參校清雍正唐傳鉎重編《宋王忠文公全集》五十卷本(簡稱雍正本)和光緒重刊本(簡稱光緒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王十朋(1112~1171) 宋代詩文家、學(xué)者。字龜齡,號梅溪。浙江溫州樂清人。家境清寒,初在家梅溪聚徒講學(xué),紹興二十七年(1157)狀元,歷官紹興府僉判、侍講、侍御史,后出知夔州、湖州。1171年被授予太子詹事,因病力辭,以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卒謚忠文。有《梅溪集》及《杜陵詩史》《東坡詩集注》等。赴任夔州和轉(zhuǎn)任湖州途中曾兩度游武昌、江夏,觀南樓,登黃鶴樓,作五絕《黃鶴樓》、五古《一覽亭》、七絕《登壓云亭》、七律《南樓》等。
全宋文·卷四六一四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人。資性敏悟,強記覽,素有文行。紹興二十七年以進士第一及第,授紹興府簽判。除秘書省校書郎,兼建王府小學(xué)教授。輪對,上言朝政弊端數(shù)事,陳御邊之策。遷大宗正丞,奉祠。孝宗即位,起知嚴州,召為司封員外郎,累遷國子司業(yè)。隆興初,除起居舍人,升侍講,改侍御史。張浚兩淮之師失利,主和者橫議蜂起,十朋自以先前力主起用張浚,故而上章待罪。出知饒州,歷知夔、湖、泉州。召除太子詹事。乾道七年七月卒,年六十。后謚「忠文」。十朋立朝剛直,歷官多有政聲。為文崇尚理致,不務(wù)浮靡虛麗之辭,著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卷;其《尚書》、《春秋》、《論語》、《孟子》講義,尚未成書。事見汪應(yīng)辰《有宋龍圖閣學(xué)士王公墓志銘》(《梅溪先生后集》附錄),《宋史》卷三八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景韋,或作景常,一字叔文。鄭樵從兄。高宗紹興五年進士。歷泉州觀察推官、廣南東路茶鹽司干辦公事。為言者所論,罷歸家居十年。后起為昭信軍節(jié)度推官,改秩知湘鄉(xiāng)縣。博學(xué),工文詞,尤精于《易》,學(xué)者稱湘鄉(xiāng)先生。卒年六十一。有《六經(jīng)奧論》、《湘鄉(xiāng)文集》。
全宋詩鄭厚,字景韋,莆田(今屬福建)人,樵從兄。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為泉州觀察推官、廣南東路茶鹽司干辦,因忤秦檜罷。檜死,起昭信軍節(jié)度判官。終知潭州湘鄉(xiāng)縣,卒于官,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二七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二一○鄭厚(一一○○——一一六○),字景韋,一字景棠,又字叔友,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樵從兄。紹興五年省試第一,擢進士第,調(diào)泉州觀察推官。后為廣南東路鹽事司干辦公事。十三年,言者希秦檜旨,劾其諂事趙鼎、謗議朝政,又罪其所著《藝圃折衷》排詆孟子,坐是廢罷十馀年。秦檜死后,乃復(fù)起為昭信軍節(jié)度推官,改知潭州湘鄉(xiāng)縣。紹興三十年卒于官,年六十一。厚學(xué)問該博,工文詞,自成一家,尤長于《易》。著有《通鑒分門類要》四十卷、《藝圃折衷》六卷及《湘鄉(xiāng)文集》等,學(xué)者稱溪東先生、湘鄉(xiāng)先生,又與弟樵并稱「二鄭」。見鄭樵《與景韋兄投宇文樞密書》(《夾漈遺稿》卷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三、一四八、一四九,《宋史》卷二○七《藝文志》六,《宋史翼》卷二七,《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四六,《四庫提要辨證》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6—1172
【介紹】:
宋撫州崇仁人,字德遠,號無莫居士。博學(xué)通經(jīng)史。高宗紹興十六年與弟吳澥各獻所著書于朝,以誤抵廟諱罷歸。隱居環(huán)溪,人稱環(huán)溪先生。及卒,門人私謚文通先生。有《通言》、《易璇璣》、《環(huán)溪集》、《環(huán)溪詩話》等。
全宋詩吳沆(一一一六~一一七二),字德遠,號無莫居士,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曾獻書于朝,因誤書帝諱被黜。遂不仕,筑室環(huán)溪,著書以終。孝宗乾道八年卒,年五十七。私謚環(huán)溪居士文通先生。著有《環(huán)溪集》、《環(huán)溪詩話》等。事見《環(huán)溪詩話》。今錄詩十四首。
全宋文·卷四三九六吳沆(一一一六——一一七二),字德遠,號無莫居士,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博通經(jīng)史,嘗著《易璇璣》(存)、《三墳訓(xùn)義》各三卷,紹興十六年獻于朝,以文字犯廟諱,不用。后隱環(huán)溪,世稱環(huán)溪先生。乾道八年卒,年五十七。另著有《論語發(fā)微》、《老子解》、《環(huán)溪集》等。見《環(huán)溪詩話》,《宋會要輯稿》崇儒五之三五,樓鑰《環(huán)溪文集序》,《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四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崇慶人,號雪溪。高宗紹興中,為閬中令,棄官去,不知所至?;蜓栽谒拿餮└]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7—1177
【介紹】:
宋崇慶府晉原人,字清叔,一字元昭,號桃溪先生。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任隆州判官,攝綿州,救荒有卓績。后知興元府,安撫利州東路,訪知和糴害民,為奏免之。累遷倉部郎中。孝宗淳熙間,與制置使范成大計,改四川和糴為官糴。使川民脫重負。官至太府少卿。有《桃溪集》。
全宋詩李蘩(一一一七~一一七七),字清叔,一字元昭(《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自號桃溪先生,崇慶晉源(今四川崇慶)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歷安仁縣主簿,知眉山縣,攝通判邛州,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事,權(quán)主管四川茶馬,知興元府,以倉部員外郎總領(lǐng)四川財賦軍馬錢糧,除太府少卿,致仕。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卒,年六十一。有《桃溪集》一百卷,已佚。事見《鶴山集》卷七八《朝奉大夫太府少卿四川總領(lǐng)財賦累贈通議大夫李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四七五七李蘩(一一一八——一一七八),字清叔,一字元昭,自號桃溪先生,蜀州晉原(今四川崇州)人。登紹興十八年進士第,為隆州判官,攝綿州,歷知永康軍、利州、興元府。淳熙初,擢提點成都路刑獄,徙倉部員外郎,總領(lǐng)四川財賦,升郎中,累官太府少卿。淳熙五年卒,年六十一。蘩長吏治,恤民瘼,所至罷苛條,舉荒政,濟人甚眾,梁、洋間至繪蘩像而祠之,其得民心如此。又學(xué)有源委,著述繁富,可考者有《桃溪集》百卷及《經(jīng)語提要》、《春秋集解》、《戰(zhàn)國新書》、《荒政錄》等二十馀種。見《宋史》卷三九八本傳,《鶴山大全集》卷七八《四川總領(lǐng)財賦李公墓志銘》,《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陸淞,字子逸,號云溪,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游長兄。以祖恩補通仕郎。高宗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由江東安撫司準備差遣召校紹興府所上陸宰家藏書(《嘉泰會稽志》卷一六《求遺書》)。二十二年,知天臺縣(《嘉定赤城志》卷一一)。歷工部郎中,知辰州。事見于北山《陸游年譜》引《山陰陸氏族譜》。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邵武人,字次山,號樵溪。與嚴羽、嚴參稱邵武三嚴。所作詞能道閨閣之趣。有集名《清江款乃歌》。
全宋詩嚴仁,字次山,號樵溪(《詩家鼎臠》卷下),邵武(今屬福建)人。與嚴羽、嚴參并稱邵武三嚴,有《清江欸乃集》,已佚(《全宋詞》冊四)。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婺州義烏人,字同叔,號杏溪。少能誦經(jīng)史百家,從唐仲友學(xué),仲友稱為“益友”。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學(xué)校郊廟、律歷軍制之類,皆研究根穴,訂其訛謬,每事各為一圖,號曰《群書百考》。家居不仕,又不屑治生產(chǎn),晚益貧。太守孟猷捐俸以倡,諸好義者為買田筑室于東陽之泉村。為詩閑遠古淡。有《禹貢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