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粵曲(粵曲)  拼音:yuè qǔ
流行于粵語地區(qū)的曲藝。以廣東方言演唱,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曲調以梆子、二黃為主,表演形式除清唱外,尚有粵曲說唱、粵曲彈唱等?;浨c粵劇關系密切,在板式、曲調等方面基本相同,二者互相吸收融化,但粵曲特別講究唱工,突出聲腔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
《國語辭典》:賣唱(賣唱)  拼音:mài chàng
在街頭或公共場所中以歌唱掙錢為生的人。如:「她從小就隨家人賣唱維生?!埂端疂G傳》第三九回:「你著甚人跟我到營里,我與你二十兩銀子,將息女兒,日后嫁個良人,免在這里賣唱?!?/div>
《漢語大詞典》:家戲(家戲)
戲劇表演術語。在清唱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演唱形式。除清唱外,還粉墨登場,演出一些短小的劇本。在組織上已有前場、化裝、保管、樂隊、演員等分工。在規(guī)模上近似一個小戲班。
《漢語大詞典》:曲律
戲曲名詞。主要指寫作和演唱南北曲時應注意的各種原則。如作曲的選字、造句、體裁、風格;唱曲的發(fā)音、歸韻、板眼等。 元 明 時在南北曲盛行的基礎上逐漸歸納形成。著名著作有 明 魏良輔 曲律、 王驥德 曲律等。
《漢語大詞典》:拍彈(拍彈)
中 唐 以后一種流行曲調。演唱時伴有表情、動作。 唐 蘇鶚 杜陽雜編卷下:“ 可及 善轉喉舌,對至尊弄媚眼,作頭腦,連聲作詞,唱新聲曲,須臾即百數(shù)方休,時京城不調少年相效,謂之拍彈?!?span id="xd3yzou" class="book">《太平廣記》卷二○四引 唐 盧言 《盧氏雜說·米嘉榮》:“近有 陳不嫌 , 不嫌 子 意奴 ,一二十年來,絶不聞善唱,盛以拍彈行於世。拍彈起於 李可久 。”
《國語辭典》:靠背  拼音:kào bèi
1.椅背。如:「這張椅子的靠背是用藤條編成的?!?br />2.舊時床鋪上供人倚靠的鋪設物?!都t樓夢》第三回:「正面炕上橫設一張炕桌,桌上磊著書籍茶具,靠東壁面西設著半舊的青緞靠背引枕?!?br />3.舊時戲劇表演時,武將所披的鎧甲。
《國語辭典》:靠把  拼音:kào bǎ
戲劇中表演作戰(zhàn)時,武將披著鎧甲開打稱為「靠把」。
《國語辭典》:歌廳(歌廳)  拼音:gē tīng
由藝人演唱歌曲,供人聽賞娛樂的營業(yè)場所。如:「在這家歌廳駐唱過的歌手,很多都已經(jīng)成名了?!?/div>
《國語辭典》:翻唱  拼音:fān chàng
將外國語文的歌曲曲調旋律重新填上本國語文的歌詞來演唱,或重新演唱其他歌星所唱過的歌曲。如:「早期有許多流行歌曲都是從西洋歌曲翻唱過來,因此洋味十足?!?/div>
《國語辭典》:唱戲(唱戲)  拼音:chàng xì
演唱戲曲?!度辶滞馐贰返诙兀骸赣H家要上門做朝,家里就唱戲、擺酒。」
《國語辭典》:書帽(書帽)  拼音:shū mào
在演唱快書、大鼓正式節(jié)目前所加唱的小段,主要作為定場之用,內容通常與正式節(jié)目無關。
《漢語大詞典》:耍娘
以演唱歌曲為業(yè)的女子,多見于 唐 代。 唐 張祜 《耍娘歌》:“便喚耍娘歌一曲,六宮生老是蛾眉。” 明 《唐宮詞》:“ 太真 獨愛《涼州》曲,自出金錢賜耍娘?!?/div>
《國語辭典》:走調(走調)  拼音:zǒu diào
1.參見「走音」條。
2.泛稱偏離本題或范圍的行為。如:「看我這爛嘴,說著說著就走調了?!?/div>
《國語辭典》:代唱  拼音:dài chàng
代為演唱。如:「那位歌手因事不能前來,只好請別人上場代唱?!?/div>
分類:演唱
《國語辭典》:表唱  拼音:biǎo chàng
演員用第三人稱,以演唱方式敘述事物情景和描寫人物特色。
《國語辭典》:助奏  拼音:zhù zòu
在一般演唱或演奏的形式中,除伴奏外,另有其他樂器作陪襯演奏,稱為「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