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壽州人,字子進。呂??兊?。登進士第。為太常博士。哲宗元祐中,歷官太常丞、權太常少卿。宣仁太后死,諫哲宗勿復新法。尋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紹圣初出知亳州,為諫官劾元祐中附會呂大防、蘇轍,徙睦州、歸州。后貶金州居住,又責道州安置?;兆诩次?,起知瀛州,改潁州。崇寧初,入元祐黨籍。卒年六十。
全宋詩呂希純,字子進,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公著第三子(《金石萃編》卷一四四)。第進士,為太常博士。哲宗元祐中歷宗正、太常、秘書丞,遷著作郎,以父諱不拜。擢起居舍人,權太常少卿。拜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紹圣中章惇為相,出知亳州,徙睦州、歸州。公著追貶,希純亦累貶舒州團練副使、道州安置?;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為待制、知瀛州。崇寧初入黨籍,卒,年六十。《宋史》卷三三六有傳。今錄詩二十首。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呂希純,字子進,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徙居京師。公著第三子。登第,元祐元年為太常博士。歷宗正、太常、秘書丞,擢起居舍人、權太常少卿。元祐八年六月,拜起居舍人、同修國史。章惇既相,出知亳州,徙睦州、歸州。父追貶,以屯田員外郎分司南京,居金州。元符二年,責舒州團練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國元年,還為待制,知瀛州,改潁州,入崇寧黨籍。卒,年六十?!?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蔣科(1533年—?),字士登,號瀛洲,回族。南直隸揚州府泰州(今江蘇泰州市)人,民籍。同進士出身。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蔣科舉甲子科應天鄉(xiāng)試,隆慶二年(1568年)登戊辰科三甲進士。隆慶六年(1572年)十月,選授南京廣東道試監(jiān)察御史。萬歷元年(1573年)九月巡視南京營務,五年(1577年)任建寧府知府。累官直隸大名府知府,十五年四月升山東副使,霸州兵備,十七年十二月升山東右參政兼僉事、整飭開原兵備。
人物簡介
維基葉士瑛,字潛芝,號瀛洲,南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南京吏部侍郎葉燦第三子。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應天府鄉(xiāng)試舉人,七年(1634年)聯(lián)捷甲戌科進士,都察院觀政,授四川眉州知州,早卒。著有《斐園初集》、《何家稿》、《一家言》等。
人物簡介
維基劉昌(?—1670年),號瀛洲,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順治朝官至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天啟五年(1625年),登進士,歷任陜西三原、直隸元城知縣。舉卓異,考選浙江道御史。丁憂歸鄉(xiāng)。起授戶科右給事中,三疏彈劾樞臣張鳳翼、輔臣溫體仁,遂被調(diào)外任。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破北京,歸降,授太常寺卿,隨即降清,授太常寺少卿。順治二年(1645年),升太仆寺卿。順治四年,授工部右侍郎;順治五年,為工部左侍郎。此后加右都御史。順治八年,加太子太保。順治十年,為工部尚書。順治十二年,改刑部尚書。順治十五年,再改回工部尚書。順治十二年,加少保。次年加少傅、太子太傅。后乞求退休,賜馳驛歸。卒謚勤僖。
人物簡介
黃鶴樓志·人物篇張連登(生卒年不詳) 清代官員。字瀛洲,號省齋。陜西咸陽人,祖籍鎮(zhèn)原縣。屢試不中后捐官得職,歷任青州知府、湖北按察使、湖廣巡撫、兵部左侍郎等職。工詞章書法,有《瀛洲集》等??滴趿荒?1722),湖廣巡撫任上與總督滿丕共同主持整修黃鶴樓。有多首以黃鶴樓為題的作品,如七律《登黃鶴樓》二首、《登黃鶴樓晚歸》四首及七古《黃鵠磯觀渡》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湖南湘潭人,字瀛洲。乾隆二十七年舉人。歷署無錫、昆山、丹陽知縣及太湖同知,補荊溪,課農(nóng)桑,清獄訟,剔除漕弊,吏皆奉法。檄辦南河,在任六年卒。有《禹貢山水注》、《小紅山房詩稿》等。
人物簡介
江上詩鈔字元予,號瀛洲,成化、正德年間人。少負異才,為文簡嚴,惜三十一歲早卒。著有遺子集十卷,瀛洲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湖南湘潭人,字我凡??滴踔T生。博覽群書,工詩文,尤嗜宋明理學,學者稱瀛洲先生。
人物簡介
全臺詩黃玉階(1850~1918),字蓂華,別號瀛洲散人,清彰化縣大肚堡五汊港(今臺中縣梧棲鎮(zhèn))人。自幼從黃邦習漢學,繼從李清機學中醫(yī)。光緒元年(1875)初開門戶,乞藥者甚眾,翌年開始執(zhí)業(yè)。光緒八年(1882)遷居臺北大稻埕,行醫(yī)濟世,并倡設「普愿社」,宣講佛教宗旨,不久遷居臺北城內(nèi)。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zhàn)爭事起,協(xié)助巡撫劉銘傳募勇抵御法軍侵臺有功,獲頒五品軍功銜。是時淡北一帶霍亂蔓延,居民死亡無數(shù),黃氏精配丸散,到各莊診治,并撰《療養(yǎng)新方》一卷,闡述防治風土疫癘之法。1895年,割臺事起,臺北地區(qū)霍亂復熾,復著《霍亂吊腳痧醫(yī)書》分送全臺,并舍藥施救。明治二十九年(1896),鼠疫(百斯篤)、斑痧癥相繼發(fā)生,黃氏施醫(yī)濟藥,再著《疙瘩瘟治法新編》,遍贈全島藉以防治。明治三十年(1897)獲臺灣總督府頒發(fā)漢醫(yī)師執(zhí)照,為日治時期臺人領有此證照之首例。除醫(yī)術卓越外,黃玉階亦為宗教領袖,任臺灣齋教三大派之先天道最高領導人「頂航」,積極整頓教務,創(chuàng)建「至善堂」會所和「普愿社」講堂,并整合其他佛道宗教團體,戮力于移風易俗、教化社會。同年受賜紳章,并宣導放足斷發(fā),陸續(xù)倡立「臺北天然足會」、「斷發(fā)不改裝會」等,并皆擔任會長。明治三十二年(1899)起先后擔任任大稻埕區(qū)長、監(jiān)獄教誨師、大龍峒區(qū)長。大正五年(1916)獲頒藍綬褒章。1918年因糖尿病去世,享年六十九?!紖⒖肌稘h文臺灣日日新報》,「黃玉階先生略傳」,1911年2月18日,第二版;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頁1;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596至597;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頁923?!近S氏目前可見詩作無多,多發(fā)表于《臺灣日日新報》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之「瀛社詩壇」、「藝苑」、「詞林」專欄,另有部分詩作散見于《網(wǎng)溪詩集》、《鳥松閣唱和集》、《壽星集》、《海上唱和集》等,今即據(jù)此輯錄編校。(廖振富、張明權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