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43
詞典
1
分類詞匯
42
共42,分3頁顯示
1
2
3
2
3
下一頁
分類詞匯
萬千
變態(tài)
蒼黃
蓬轉(zhuǎn)
物變
知化
化理
萬微
機緘
點化
大機
朝槿
丹頭
撫化
機微
《國語辭典》:
萬千(萬千)
拼音:
wàn qiān
1.形容很多、許多。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
:「余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埂秳⒅h諸宮調(diào)。第一二》:「昨朝不期是他來到,覷了窮神添驚愕,喚即榮貴來臨鄉(xiāng)臨廓,身襤褸,說不得萬千寂寞?!挂沧鳌盖f」。
2.再三叮嚀的話。如:「你萬千要早睡,否則明早趕不上火車!」也作「千萬」。
分類:
萬千
萬分
數(shù)量
物變
多樣
《國語辭典》:
變態(tài)(變態(tài))
拼音:
biàn tài
1.改變原來的形態(tài)?!盾髯?。君道》:「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并遇變態(tài)而不窮,審之禮也。」晉。
潘岳
射雉賦
:「睨驍媒之變態(tài)?!?br />2.與「常態(tài)」相對。指人的生理或心理處于不正常的狀態(tài)。如:「他虐殺無辜小動物,真是變態(tài)?!?br />3.某些動物自受精卵發(fā)育至成體的過程中,必須經(jīng)過或多或少的變化,方能與成蟲具有相同的形態(tài),此種變化過程稱為「變態(tài)」。如多數(shù)的高等昆蟲,都需經(jīng)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變態(tài),才能完成一生。
4.某些植物生長型態(tài)和生理機能,因長期受環(huán)境影響而產(chǎn)生變化。如仙人掌的針狀葉。
分類:
變態(tài)
萬事
動物
植物
生理
萬物
物變
情狀
長期
個體
心理
發(fā)育
生變
環(huán)境
同情
影響
正常
狀態(tài)
形態(tài)
構(gòu)造
上和
和生
機能
特殊
《國語辭典》:
蒼黃(蒼黃)
拼音:
cāng huáng
1.黃綠色。《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卷二○。五常政大論》:「其味酸甘,其色蒼黃?!?br />2.匆促忙亂的樣子。《新唐書。卷二○二。文藝傳中。鄭虔傳》:「上書告虔私撰國史,虔蒼黃焚之?!?/div>
分類:
青色
匆促
天地
發(fā)青
黃色
慌張
暗黃
物變
不定
反復無常
《國語辭典》:
蓬轉(zhuǎn)(蓬轉(zhuǎn))
拼音:
péng zhuǎn
如蓬草隨風飛轉(zhuǎn)。比喻轉(zhuǎn)徙無常。《文選。潘岳。西征賦》:「陋吾人之拘攣,飄萍浮而蓬轉(zhuǎn)?!骨?。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地北天南蓬轉(zhuǎn),巫云楚雨絲牽?!?/div>
分類:
蓬草
隨風
遇風
風飛
轉(zhuǎn)動
人流
物變
迅速
四處
飄零
《漢語大詞典》:
物變(物變)
事物變化。
《淮南子·泰族訓》
:“人之所知者淺,而物變無窮。” 唐
孟浩然
《高陽池送朱二》
詩:“一朝物變?nèi)艘喾?,四面荒涼人住稀?!?宋
蘇轍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舍八詠》
之一:“空使坐中人,慨然嗟物變?!?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
:“俱載物變,統(tǒng)之天文?!?/div>
分類:
物變
《漢語大詞典》:
知化
謂通曉事物變化之理。
《
易·繫辭下
》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史記·秦始皇本紀》:“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 秦 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宋
張載
《正蒙·乾稱》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黃侃
《〈新方言〉后序二》
:“雖日不暇給,慮有遺賸,創(chuàng)始之業(yè),規(guī)摹已閎,所謂知化窮冥,無得而稱者也。”
分類:
通曉
曉事
物變
《漢語大詞典》:
化理
(1).教化治理。 唐
柳宗元
《河間劉氏志文》
:“克生良子,用揚懿美,有其文武,弘我化理?!?宋
歐陽修
《賈誼不至公卿論》
:“ 文帝 卒能拱默化理,推行恭儉,緩除刑罰,善養(yǎng)臣下者, 誼 之所言略施行矣?!?明
張居正
《贈袁太守入覲奏績序》
:“嗟乎!荒陬陋區(qū),幸得藉公化理,民不敢為蠹,士不敢為蝎。”
《
清史稿·世祖紀二
》
:“化理未奏,則罪在朕躬?!?br />(2).佛家指事物變化之理。
《楞嚴經(jīng)》
卷十:“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
分類:
教化
佛家
治理
物變
《漢語大詞典》:
萬微(萬微)
(1).猶萬幾。 宋
范仲淹
《上張侍郎啟》
:“參萬微之景業(yè),升九序之康歌?!?宋
蘇轍
《謝入伏早出狀》
之二:“臣等猥以一介,獲覽萬微?!眳⒁姟?萬幾 ”。
(2).指萬物變化之跡兆。 明
劉基
《擬連珠》
之二一:“蓋聞制萬變者在乎專,察萬微者在乎定?!?/div>
分類:
萬物
物變
跡兆
《國語辭典》:
萬幾(萬幾)
拼音:
wàn jī
幾,事情初萌發(fā)時。萬幾常指國家元首所治理的政務(wù)繁多?!稌?jīng)。皋陶謨》:「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幾?!?jié)h。孔安國。傳:「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也?!乖qR致遠《漢宮秋》第一折:「咱今日萬幾稍暇,不免巡官走一遭。」也作「萬機」。
分類:
執(zhí)政
各種政務(wù)
政務(wù)
帝王
日常
常處
紛繁
《國語辭典》:
機緘(機緘)
拼音:
jī jiān
1.閉藏?!肚f子。天運》:「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唐。成玄英。疏:「機,關(guān)也;緘,閉也。」
2.氣運的變化。南朝宋。
謝靈運
〈
山居賦
〉:「覽明達之撫運,乘機緘而理默。」
分類:
機關(guān)
關(guān)鍵
隱藏
機械
開閉
靜止
物變
推動
動事
要緊
生變
力量
導論
《國語辭典》:
點化(點化)
拼音:
diǎn huà
1.以法術(shù)變化事物?!段饔斡洝返诙换兀骸杆确罘ㄖ及当煾福圆荒墁F(xiàn)身明顯,故此點化仙莊?!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八:「學生家事雖寒,數(shù)千之物還盡可辦。若肯不吝大教,拜迎到家下點化一點化,便是生平愿足?!?br />2.指點教化?!吨熳诱Z類。卷一三六。歷代三》:「純夫議論,大率皆只從門前過。資質(zhì)極平正,點化得,甚次第,不知伊川當時如何不曾點化他?!姑鳌YZ仲名《升仙夢》第四折:「我奉上仙法旨特來點化,先教你為人,后教你成仙?!?br />3.變化,別出新意?!吨熳诱Z類。卷七。小學》:「古人于小學存養(yǎng)已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學,只就上面點化出些精彩?!顾?。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二:「詩家有換骨法,謂用古人意而點化之,使加工也?!?/div>
分類:
點化
道教
指點
玷污
點
前人
僧道
風化
用法
詩句
法術(shù)
點染
言語
使物
成金
物變
方術(shù)
改造
美化
啟發(fā)
悟道
凡人
仙人
《漢語大詞典》:
大機(大機)
(1).事物變化的樞要、關(guān)鍵。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公以至弱當至彊,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明
劉基
《春秋明經(jīng)·楚人伐鄭公子遂會晉人云云救鄭楚子使椒來聘》
:“此夷夏盛衰之大機也?!?br />(2).國家的機要事務(wù)。
《
新唐書·權(quán)德輿傳
》
:“帝又自用 李絳 參贊大機?!?br />(3).佛教語。真諦,精義。
《古尊宿語錄》
卷十九:“出門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 百丈海 得其大機?!?宋
陸游
《次韻和楊伯子主簿見贈》
:“大機大用君已傳,那遣老夫安注腳?!?明
陳恭尹
《立秋日送雪樵和尚開法曹溪》
詩:“ 濟 上家風得大機,白雪高坐見人稀?!?/div>
分類:
國家
佛教語
物變
機要
真諦
要事
事務(wù)
樞要
精義
關(guān)鍵
《國語辭典》:
朝槿
拼音:
zhāo jǐn
木槿的別名。參見「木槿」條。
分類:
木槿
花朝
朝開
暮落
故常
物變
時間
短暫
《國語辭典》:
木槿
拼音:
mù jǐn
植物名。錦葵科木槿屬,落葉灌木。外皮灰色,小枝細長。葉互生,具短柄,卵形、闊卵形或菱形。鈍齒緣。夏季開花,具短梗,小苞片七至十枚,線形,花冠鐘形,淡紫、桃紅色或白色。蒴果長橢圓形,外披金黃色星狀毛。一般供觀賞,嫩葉可代茶葉或沐發(fā)。也稱為「朝槿」、「朝生」、「白水錦」。
分類:
木槿
落葉
灌木
小喬
喬木
卵形
互生
《國語辭典》:
丹頭(丹頭)
拼音:
dān tóu
寶物?!段饔斡洝返诙寤兀骸负α宋椅迩f觀里的丹頭,斷絕我仙家的苗裔!師父來家,我兩個怎的回話?」
分類:
道教
促成
成事
精煉
物變
丹藥
因素
《漢語大詞典》:
撫化(撫化)
謂隨物變化。 南朝 宋 謝靈運
《于南山往北山經(jīng)湖中瞻眺》
詩:“撫化心無厭,覽物眷彌重?!?/div>
分類:
物變
《漢語大詞典》:
機微(機微)
(1).細微。 漢
蔡琰
《悲憤詩》
之一:“失意機微間,輒言斃降虜?!睓C,一本作“ 幾 ”。 宋
儲泳
《祛疑說·鬼神之理》
:“鬼神者,陰陽顯著之名耳。二氣運行,本無形跡之可見,固不可謂之有。及其機微之積,錯揉之變,則風霆流形,妖祥示象,此天地之鬼神也?!?br />(2).事物變化的最初征兆。 晉
袁宏
《
后漢紀·明帝紀下
》
:“其抑絶名跡,深識機微如此。” 郭沫若
《反正前后》
第二篇三:“畢竟是‘屠戶’的 趙爾豐 ,他竟連這點機微都沒有看到,他把 羅蒲 一并拘禁起來了?!?/div>
分類:
機微
細微
物變
最初
征兆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