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性犯罪  拼音:xìng fàn zuì
以武力威脅或其他不法手段滿足性欲需求的犯罪行為。
《國語辭典》:傷害罪(傷害罪)  拼音:shāng hài zuì
法律上指無殺人之犯意,而故意傷害他人身體或健康所成立的犯罪行為。可分為普通傷害罪、重傷罪、過失傷害罪等。
《國語辭典》:親告罪(親告罪)  拼音:qīn gào zuì
法律上指必須由被害人提出告發(fā),始能提起公訴的犯罪。如強奸罪。
《國語辭典》:牽連犯(牽連犯)  拼音:qiān lián fàn
法律上指罪犯犯一罪時,而其犯罪手法或結果觸犯其他罪名者,稱為「牽連犯」。牽連犯應從其法定刑較重罪名處斷。如侵入被害人住宅行竊,侵入住宅罪為竊盜罪的手段,則從刑責較重的竊盜罪論處。
《國語辭典》:前科犯  拼音:qián kē fàn
曾經(jīng)受有科刑記錄的犯罪人。刑事警察局將其列入追蹤、考察、拜訪的對象。一旦發(fā)生刑事案件,司法警察在偵查時,往往會依據(jù)犯罪之方式,從前科犯的記錄中,進行偵察。
《國語辭典》:特赦令  拼音:tè shè lìng
對于已經(jīng)判刑確定的某些特定犯罪人,由國家元首依法特別予以免除刑罰所頒布的命令。
《漢語大詞典》:附帶民事訴訟
“刑事訴訟中附帶民事訴訟”的簡稱。在一個刑事案件中附帶提起的關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引起的民事賠償問題的訴訟。只有在被害人的物質損失由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直接造成的情況下,才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漢語大詞典》:共同犯罪
簡稱“共犯”。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必須對某一犯罪有同一的故意和圍繞同一目的互相配合的行為。比單個人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按組織情況不同,分為結伙和犯罪集團。我國刑法將共同犯罪的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教唆犯四類,并規(guī)定按照他們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別處罰。兩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
《國語辭典》:公訴人(公訴人)  拼音:gōng sù rén
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的人,即指檢察官。
《國語辭典》:公開審理(公開審理)  拼音:gōng kāi shěn lǐ
法院開庭審理訴訟案件時,除訴訟當事人、關系人之外,任何第三者亦可到場旁聽。也就是說整個訴訟程序的進行,是完全公開的。
《漢語大詞典》:告訴才處理
某些犯罪行為須由被害人向法院告訴,法院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的原則。我國刑法規(guī)定,侮辱罪、誹謗罪(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除外),虐待家庭成員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除外),都是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并規(guī)定,如果被害人因受強制、威嚇而無法告訴,人民檢察院和被害人的近親屬也可以告訴。
《國語辭典》:格殺勿論(格殺勿論)  拼音:gé shā wù lùn
當場擊殺而不以殺人論罪?!肚迨犯?。卷二五。宣統(tǒng)本紀》:「儻有匪徒從中煽惑,意在作亂者,照懲治亂黨例,格殺勿論?!?/div>
《國語辭典》:格殺(格殺)  拼音:gé shā
擊殺。《后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今日設君臣之禮,反更殽亂,兒戲尚不如此,皆可格殺?!挂沧鳌父駳ⅰ?。
分類:格斗擊殺
《漢語大詞典》:犯罪動機
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心起因。與犯罪目的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犯罪目的是實施犯罪行為希望達到的結果,犯罪動機則是之所以希望達到這種結果的內心活動。同樣的犯罪目的,可以出自不同的犯罪動機。如故意殺人,其犯罪動機或為報仇,或為圖財,或為滅口,等等。犯罪動機反映犯罪分子的主觀惡性程度,在量刑上有一定意義。
《漢語大詞典》:犯罪對象
犯罪行為所侵害的人或物。體現(xiàn)犯罪客體。相同的犯罪對象,可以體現(xiàn)不同的犯罪客體。如公共汽車被破壞,這一犯罪對象所體現(xiàn)的犯罪客體,可以是公共安全的社會關系(在行駛中被破壞),也可以是公共財產(chǎn)所有權的社會關系(在車庫中被破壞)。有些犯罪沒有犯罪對象,如脫逃罪;有些犯罪的犯罪對象只限于特定的對象,如妨害公務罪的犯罪對象只能是依法執(zhí)行公務的國家工作人員。
《漢語大詞典》:犯罪構成
一個行為構成犯罪必須具備的一般條件。包括:(1)犯罪客體,即受刑事法律保護而被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系。(2)犯罪的客觀要件,即行為違反刑事法律,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應受刑罰處罰。(3)犯罪主體,即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應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4)犯罪的主觀要件,即行為出于故意或過失。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分析犯罪構成,可以區(qū)別罪與非罪、這種罪與那種罪,正確適用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