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3,分17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官當(dāng)
罪譴
三宥
圄空
從坐
一負(fù)
故犯
避罪
貶謫
罪行
治罪
檢方
禁御
族滅
正犯
《漢語大詞典》:官當(dāng)(官當(dāng))
(1).以官職抵當(dāng)徒刑。 唐 宋 時(shí)期官吏犯罪,可以降低品級(jí)以減免徒刑。《唐律疏議·名例·以官當(dāng)徒》:“若本罪官當(dāng)以上,別條云‘以理去官與見任同’,即依以官當(dāng)徒之法:用官不盡,一年聽敘,降先品一等;若用官盡者,三載聽敘,降先品二等。若犯罪未至官當(dāng),不追告身,敘法依考解例,期年聽敘,不降其品?!?宋 沈括 夢(mèng)溪筆談·官政一:“降先品者,謂免官二官皆免,則從未降之品降二等敘之;免所居官及官當(dāng)止一官,故降未降之品一等敘之,今敘官乃從見存之官更降一等者,誤曉律意也?!?br />(2).官府批準(zhǔn)營業(yè)的當(dāng)鋪。 清 黃六鴻 《?;萑珪るs課·當(dāng)稅》:“現(xiàn)在納稅者,即為官當(dāng)。許鋪門懸牌?!?/div>
《漢語大詞典》:罪譴(罪譴)
犯罪而受譴;罪責(zé)。后漢書·周舉傳:“今詔怒,二尚書已奏其事,吾獨(dú)表此,必致罪譴?!?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遲違及違條件,觀察使已下各加罪譴。” 清 李漁 《奈何天·計(jì)左》:“此番回來,不但夫人受氣,連我這知情的管家,只怕也難逃罪譴?!?/div>
《漢語大詞典》:三宥
(1).指古代對(duì)犯罪者可從輕處理的三種情況。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宥曰不識(shí),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span id="2dwdm31" class="book">《孔子家語·刑政》:“ 孔子 曰:‘成獄成於吏,吏以獄成告於正,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寇。聽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獄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王肅 注:“君王尚寬宥,罪雖以定,猶三宥之?!?span id="0n5juff" class="book">《隋書·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濫,弘三宥以開物?!?清 沈育 《皋陶祠》詩:“主德寬三宥,臣心慎五章?!?br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寬恕三次之制。禮記·文王世子:“公族無宮刑,獄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湫套?,則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兴居衷唬骸诒?。’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叭?,不對(duì),走出,致刑于甸人?!?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張酺傳》:“臣聞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義,過厚不過薄。”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趙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br />(3).古代天子、諸侯勸食的禮儀。宥,同“ 侑 ”。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鄭玄 注:“宥,猶勸也。” 南朝 梁 蕭子云 《雍雅》詩之二:“百禮斯洽,三宥已行?!卑?,天子、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進(jìn)食,稱大食。
《漢語大詞典》:圄空
牢獄空著。謂國家治理得好,無人犯罪。 漢 王褒 《圣主得賢臣頌》:“昔 周公 躬吐握之勞,故有圄空之隆?!?/div>
《國語辭典》:從坐(從坐)  拼音:cóng zuò
因牽累而得罪。晉。張悛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正刑則罪非晉寇,從坐則異世已輕。」
《漢語大詞典》:一負(fù)(一負(fù))
北齊 時(shí)規(guī)定官吏犯罪,鞭杖十下為一負(fù)。 隋 時(shí)規(guī)定九品以上犯罪可以贖銅,每一斤為一負(fù)。隋書·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為一負(fù)?!?span id="fojbmff" class="book">《隋書·刑法志》:“其品第九已上犯者,聽贖。應(yīng)贖者,皆以銅代絹,贖銅一斤為一負(fù),負(fù)十為殿?!?/div>
《國語辭典》:故犯  拼音:gù fàn
故意犯罪?!稌?jīng)。大禹謨》「宥過不大,刑故無小」句下漢??装矅鳎骸高^誤所犯,雖大必宥,不忌故犯,雖小必刑?!?/div>
《漢語大詞典》:避罪
(1).避免獲罪;懼怕獲罪。管子·霸言:“折節(jié)事彊以避罪,小國之形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a>:“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span id="b153lh2" class="book">《水滸傳》第四五回:“ 石秀 卻在側(cè)邊看了,也自冷笑道:‘似此有甚功德,正謂之作福不如避罪?!?br />(2).謂犯罪者逃避懲處。孫子·地形》:“故進(jìn)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何延錫 注:“退豈避罪也,見其蹙國殘民之害,雖君命使進(jìn)而不進(jìn),罪及其身不悔也?!?宋 蘇軾 《雜纂》:“去親戚家避罪--怕人知?!?/div>
《國語辭典》:貶謫(貶謫)  拼音:biǎn zhé
古代官吏因獲罪而遭降低官職,并調(diào)派到遠(yuǎn)離京城的地方就任?!杜f唐書。卷一八七。忠義列傳下。趙曄》:「(趙)曄早擅高名,在宦途五十年,累經(jīng)貶謫,蹇躓備至?!埂督鹗?。卷七六。太宗諸子列傳。宗本》:「古者大臣有罪,貶謫數(shù)千里外,往來疲于奔走,有死道路者。」
《國語辭典》:罪行  拼音:zuì xìng
犯罪的行為。如:「他擅用虛偽的手段,掩飾自己的罪行。」
分類:罪行犯罪
《國語辭典》:治罪  拼音:zhì zuì
根據(jù)法律懲治罪犯,給犯罪的人應(yīng)得的懲罰?!段倪x。任昉。奏彈曹景宗》:「收付廷尉,法獄治罪?!埂度辶滞馐贰返谒娜兀骸缸交伛T君瑞,交與地方官,究出起釁情由,再行治罪!」
《國語辭典》:檢方(檢方)  拼音:jiǎn fāng
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及蒐集證據(jù),決定應(yīng)否提起公訴的偵察機(jī)關(guān)。我國刑事偵查因承襲大陸法系,故檢方泛指以檢察官為主,司法警察官及司法警察為輔的偵察機(jī)關(guān)。如:「偵查工作完成后,檢方?jīng)Q定提起公訴,全案已進(jìn)入司法程序?!?/div>
《漢語大詞典》:禁御(禁禦)
(1).禁止;制止。《左傳·昭公六年》:“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御,是故閑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漢 桓寬 鹽鐵論·錯(cuò)幣:“故有鑄錢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姧偽息。”《后漢書·朱暉傳》:“子弟親戚并荷榮任,故放濫驕溢,莫能禁御?!?br />(2).指禁止奸盜等犯罪活動(dòng)的措施和效果。新唐書·陸贄傳:“視姦盜有無以稽禁御,視選舉眾寡以稽風(fēng)化?!?br />(3).同“ 禁籞 ”。 漢 揚(yáng)雄 《羽獵賦》序:“然至羽獵,甲車戎馬,器械儲(chǔ)偫,禁御所營,尚泰奢麗夸詡,非 堯 、 舜 、 成湯 、 文王 三驅(qū)之意?!?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配極玄都閟,凴虛禁御長?!币槐咀鳌?禁籞 ”。 宋 歐陽修 《和劉原父從幸后苑觀稻呈經(jīng)筵諸公》:“禁御皇居接,香畦鏤檻邊?!?br />同“ 禁御 ”。 《淮南子·氾淪訓(xùn)》:“為鷙禽猛獸之害傷人而無以禁御也,而作為之鑄金鍛鐵以為兵刃,猛獸不能為害?!?/div>
《漢語大詞典》:族滅(族滅)
謂一人犯罪,整個(gè)家族、親屬被誅滅。史記·酷吏列傳:“﹝ 義縱 ﹞至則族滅其豪 穰氏 之屬, 河內(nèi) 道不拾遺?!?唐 劉肅 《大唐新語·剛正》:“ 説 又曰: 易之 以臣宗室,故託為黨。然附 易之 ,有臺(tái)輔之望;附 元忠 ,有族滅之勢(shì)。” 宋 樂史 《廣卓異記·三世為廷尉》:“ 雄 少時(shí)家貧,母葬之所封之地。不卜時(shí)日,巫言族滅,而 雄 子 訢 孫 恭 為廷尉?!?范文瀾 《中國通史》緒言:“ 北魏 皇帝說 崔浩 謀叛,族滅 崔氏 ,并大殺士族,抑制了這個(gè)要求?!?/div>
《國語辭典》:正犯  拼音:zhèng fàn
法律上指二人以上共同為犯罪行為時(shí),其實(shí)施犯罪行為者為正犯;舊律則以首謀者為正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