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共同正犯  拼音:gòng tóng zhèng fàn
兩人以上共同實施犯罪行為者,皆為正犯。與教唆犯、幫助犯、從犯的構成要件不同,刑罰的輕重也有區(qū)別。
《國語辭典》:觀護制度(觀護制度)  拼音:guān hù zhì dù
對犯罪人運用社會個案工作方法,施以調查、分析及擬訂科學處遇計畫,向法院法官提供意見的程序。若經(jīng)法院宣判觀護處分時,則加以輔導、監(jiān)督。
《國語辭典》:犯罪現(xiàn)場(犯罪現(xiàn)場)  拼音:fàn zuì xiàn cháng
犯罪行為直接或間接有關系的場所,乃犯罪行為之準備、發(fā)生、經(jīng)過、存在和結果的場所。
《國語辭典》:感化教育  拼音:gǎn huà jiào yù
對有犯罪行為,但不適宜刑事處分的保護事件少年,將其收容在特定處所,不施以刑役,而施予改善行為習性之特殊教育,協(xié)助其在受處分結束后得以返回學校,并培養(yǎng)重新適應社會生活之能力。參見「感化院」條。
《國語辭典》:禍首罪魁(禍首罪魁)  拼音:huò shǒu zuì kuí
領導或策劃作惡犯罪的主要人物。明。鄭若庸《玉玦記》第三一出:「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挂沧鳌缸锟準住埂?/div>
《國語辭典》:間接正犯(間接正犯)  拼音:jiàn jiē zhèng fàn
利用無責任能力人或無犯罪意圖人去犯罪,此利用者稱為「間接正犯」,應負直接犯罪行為之責任。
分類:犯罪意圖
《國語辭典》:檢警合一(檢警合一)  拼音:jiǎn jǐng hé yī
1.大陸法系國家,檢察官既有偵查權,能自行偵查或指揮警察機關進行偵查,又具有控訴權。
2.檢察官負責偵查犯罪的主要責任,司法警察機關依法應協(xié)助檢察官偵查犯罪;兩者隸屬關系不同,然其打擊犯罪、偵察刑案的任務則相同,故平時應有密切聯(lián)系與合作。
《國語辭典》:不確定故意(不確定故意)  拼音:bù què dìng gù yì
指行為人對于構成犯罪的事實,預見其發(fā)生,而其發(fā)生并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論。也稱為「間接故意」。
《國語辭典》:公共危險罪(公共危險罪)  拼音:gōng gòng wéi xiǎn zuì
法律上指犯罪行為以危害公眾、破壞社會安全為目的者。
《國語辭典》: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拼音:fàn zuì xīn lǐ xué
研究犯罪現(xiàn)象中直接或間接與心理學相關的因素之學科。
《國語辭典》: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拼音:fǎ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
犯罪者難能永久逍遙法外,終究必受法律制裁。如:「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切莫心存僥倖作奸犯科?!?/div>
《國語辭典》:構成犯罪事實(構成犯罪事實)  拼音:gòu chéng fàn zuì shì shí
符合法律上犯罪要件的具體事實。如搶劫案中的搶劫事實。
《國語辭典》: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  拼音:zuì xíng fǎ dìng yuán zé
當代民主法治國之重要基本原則,指犯罪之成立及應得的刑罰均應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其內涵有四:一、禁止適用習慣法;二、禁止類推適用;三、禁止溯及既往;四、禁止絕對不定期刑。主要目的在保障人民的權利。
《國語辭典》:罪刑法定主義(罪刑法定主義)  拼音:zuì xíng fǎ dìng zhǔ yì
指犯罪的成立和科刑罰的輕重,必須由行為發(fā)生當時之法律加以明文規(guī)定,法官不得任意加以判罪處罰。也稱為「罪刑法定原則」。
《國語辭典》:限制住居  拼音:xiàn zhì zhù jū
依法律規(guī)定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或義務人之行動自由的一種方法。法院命令其只能住居于現(xiàn)住所或指定之相當居所。凡未經(jīng)法院同意,其等不得隨意變更戶籍或遷離原住所,以免開庭、執(zhí)行刑罰或行政執(zhí)行時傳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