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0詞典 3分類詞匯 97
《國語辭典》:法治  拼音:fǎ zhì
一切依據(jù)法律,力求公平公正,并依此推行施政、治理百姓的制度。相對于人治而言。
《國語辭典》:雜霸(雜霸)  拼音:zá bà
語本《漢書。卷九。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指運用雜有霸道的方術(shù)治國。宋。陳亮〈又甲辰答書〉:「謂之雜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div>
《漢語大詞典》:調(diào)元手(調(diào)元手)
指執(zhí)掌大政,治理國家的人。 宋 唐庚 《內(nèi)前行》:“明日化為甘雨來,官家喚作調(diào)元手?!?元 柳貫 《河南北水后民往往告饑胡安常以工部主事為其省員外郎賦贈識別》詩:“外廷亦用調(diào)元手,化地何殊宰相功?!?/div>
《漢語大詞典》:構(gòu)廈(構(gòu)廈)
亦作“ 構(gòu)夏 ”。 營造大廈。比喻治理國事或建立大業(yè)。 唐 元稹 《酬鄭從事宴望海亭》詩:“憶年十五學構(gòu)廈,有意蓋覆天下窮。安知四十虛富貴,朱紫束縛心志空?!?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詩啟》:“輒寫古體謌詩一百首,百韻至兩韻律詩一百首,合為五卷,奉啟跪陳,或希構(gòu)廈之餘,一賜觀覽?!?span id="bbbidgy" class="book">《太平廣記》卷一三七引《太原事跡·武士彠》:“微時,與邑人 許文寳 以鬻材為事……私言必當大貴。及 高祖 ( 唐高祖 )起義兵,以鎧胄從入 關(guān) 。故鄉(xiāng)人云:‘ 士彠 以鬻材之故,果逢構(gòu)夏之秋?!?/div>
《漢語大詞典》:道治
(1).修治道路。周禮·夏官·候人:“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鄭玄 注:“道治,治道也?!?br />(2).以道家之教義治理國家。 晉 葛洪 抱樸子·塞難:“道者,萬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來儒教也。”
《漢語大詞典》:治方
治理國家的方略。《荀子·成相》:“請成相,言治方,君論有五約以明?!?span id="f8vpurt" class="book">《梁書·武帝紀中》:“朕以寡薄,昧于治方?!?/div>
《漢語大詞典》:達治(達治)
明于治理國家。《宋書·孔琳之傳》:“精才達治之士,莫不以為宜復用錢,民無異情,朝無異論?!?/div>
《漢語大詞典》:調(diào)鹽(調(diào)鹽)
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焙笠浴罢{(diào)鹽”喻任宰相治理國政。 宋 王安石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治裝行入覲,金鼎重調(diào)鹽。”參見“ 調(diào)梅 ”。
《漢語大詞典》:調(diào)梅(調(diào)梅)
謂用鹽梅調(diào)味,使食物味美。喻指宰相執(zhí)掌政柄,治理國家。梅,味酸,古代調(diào)味品。語本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唐 李乂 《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軍大總管張仁亶》:“上宰調(diào)梅寄,元戎 細柳 威?!?清 昭梿 嘯亭雜錄·本朝父子祖孫宰相:“ 王弇州 載 明 代門族之盛,按本朝父子調(diào)梅以濟昇平之盛者,指不勝屈?!?/div>
《國語辭典》:統(tǒng)治(統(tǒng)治)  拼音:tǒng zhì
政府為維持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運用國權(quán),以支配領(lǐng)土和國民的行為,稱為「統(tǒng)治」?!稌?jīng)。益稷》「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句下漢。孔安國。傳:「言至海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為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tǒng)治,以獎帝室?!?/div>
《漢語大詞典》:通治
(1).謂平常治理國家。文子·下德:“故仁義禮樂者,所以救敗也,非通治之道也?!?br />(2).普遍研習。金史·選舉志一:“律科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源,可使通治論語孟子以涵養(yǎng)其氣度?!?/div>
《漢語大詞典》:臨國(臨國)
謂治理國事。晏子春秋·問上二九:“ 景公 問 晏子 曰:‘臨國蒞民,所患何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 圣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span id="y4xziez" class="book">《后漢書·光武帝紀下》:“ 薄太后 母德慈仁, 孝文皇帝 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
《漢語大詞典》:治統(tǒng)(治統(tǒng))
治理國家的一脈相傳的統(tǒng)系。輟耕錄·正統(tǒng)辯引 元 楊維楨 《三史正統(tǒng)辨》:“道統(tǒng)者,治統(tǒng)之所在也?!?/div>
《漢語大詞典》:陶融
(1).陶冶教化。 唐 司空圖 《解縣新城碑》:“鑿乾締搆,允歸睿作之功;壽國陶融,必有挺生之佐?!?前蜀 杜光庭 《御史中丞劉滉九曜醮詞》:“伏以太上玄元,陶融萬化,五老上帝,統(tǒng)御羣生。”《痛史》第十七回:“ 胡仇 道:‘教導也是不能少的。此時,若不把道德陶融了,將來長大親政時,天下事更不可問了。’”
(2).陶鑄融合。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九章一:“他( 司馬遷 )串集了無數(shù)的不同時代,不同著者的史書,陶融冶鑄之為一,正如合諸種雜鐵于一爐而燒冶成了一段極純整的鋼鐵一樣,使我們毫不能見其湊集的縫跡?!?br />(3).猶言調(diào)和鼎鼐。指協(xié)調(diào)各方,治理國家。《再生緣》第四三回:“且講那 酈相 連朝閣內(nèi)詳,辦理事情安社稷,陶融景化奉君王。”
《漢語大詞典》:歸祭(歸祭)
歸去祭祀。謂回去治理國事。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荀躒 ﹞退而謂 季孫 :‘君怒未怠,子姑歸祭?!?杜預 注:“歸攝君事?!?/div>
《漢語大詞典》:調(diào)飪(調(diào)飪)
(1).喻任宰相之職,治理國家。舊唐書·陸贄傳論:“ 贄 居珥筆之列,調(diào)飪之地,欲以片心除眾弊,獨手遏羣邪?!眳⒁姟?調(diào)鼎 ”。
(2).謂烹飪。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濟南王生》:“自攜一婢來,凡調(diào)飪紉縫,非出其手不可?!?/div>
《國語辭典》:調(diào)鼎(調(diào)鼎)  拼音:tiáo dǐng
處理國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調(diào)味?!杜f唐書。卷一七○。裴度傳》:「果聞勿藥之喜,更俟調(diào)鼎之功,而體力未和,音容尚阻?!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3993' target='_blank'>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詩:「未逢調(diào)鼎用,徒有濟川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