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食道癌  拼音:shí dào ái
病名。發(fā)生于食道的癌癥。病發(fā)初期,只是感到飽脹或胸骨下有壓迫感。當腫瘤逐漸長大,則會造成消化不良、吞咽困難、貧血、體重減輕等癥狀。甚至有口水增多、食物反流或口臭的現(xiàn)象。
《國語辭典》:腎結核(腎結核)  拼音:shèn jié hé
病名。因結核桿菌侵入腎臟,引起頻尿、尿中帶膿或血,或排尿時疼痛等癥狀。
《國語辭典》:腎盂炎(腎盂炎)  拼音:shèn yú yán
病名。腎盂發(fā)炎的疾病。多因輸尿管與膀胱間的瓣膜閉鎖不全,使細菌得由膀胱沿輸尿管進入腎臟,造成尿液反流、郁積而引起發(fā)炎。癥狀包括腰疼、發(fā)燒、膿尿、頻尿等。
《國語辭典》:腎臟癌(腎臟癌)  拼音:shèn zàng yán
病名。發(fā)生于腎臟的惡性腫瘤??煞譃槌扇四I實質癌、腎盂癌、小孩腎原細胞癌。成人腎實質癌最常見,大都到晚期才有血尿、腹痛、腰痛、腫塊、惡心、嘔吐、貧血、體重減輕等癥狀的發(fā)生。小孩腎原細胞癌也稱為「韋恩氏瘤」,是小孩子生殖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瘤。
《國語辭典》:錢兒癬(錢兒癬)  拼音:qián ér xiǎn
病名。一種皮膚病,形狀像銅錢樣的圓形癬。
《國語辭典》:炭疽病  拼音:tàn jū bìng
1.病名。為炭疽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是一種人畜共通病。病畜的癥狀是發(fā)高熱、痙攣、口和肛門出血、胸部、頸部或腹部腫脹。人感染后,則發(fā)生皮膚膿皰、咳嗽、吐痰、呼吸困難、脾腫脹等癥狀。
2.植物葉部、枝干或果實呈斑點凹陷型病徵的病害。由真菌引起,在病斑上形成無性孢子堆,呈粉紅黏狀物。
《國語辭典》:酮體癥(酮體癥)  拼音:tóng tǐ zhèng
病名。因碳水化合物及揮發(fā)性脂肪酸的代謝異常,使動物體內酮體的貯積增加,造成代謝障礙。
《國語辭典》:天皰瘡(天皰瘡)  拼音:tiān pào chuāng
病名。因免疫原因,破壞表皮細胞間黏著構造而引起細胞間分離而形成水泡,泡體大小不一,小如豌豆,大如雞蛋,泡皮薄且透明,容易潰破。多發(fā)生于成人。
《國語辭典》:嗜睡癥  拼音:shì shuì zhèng
病名。為大腦內控制睡眠部位發(fā)生障礙的神經疾病。其癥狀是無法抑制的突然在白天入睡,每次發(fā)作可持續(xù)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好發(fā)于青春期男性。此癥和平日因工作過度、肥胖、使用藥物或喝酒引起的打瞌睡無關??砷_予興奮劑或采取防范措施,以免在睡夢中發(fā)生意外。
《國語辭典》:髓膜炎  拼音:suǐ mò yán
病名。為小兒神經系急性疾病,因細菌感染或由濾過性病毒所引起。有發(fā)燒、頭痛、嘔吐、抽筋等癥狀。服用抗生素,可得到良好的療效。
《國語辭典》:水俁癥(水俁癥)  拼音:shuǐ yǔ zhèng
病名。有機水銀中毒引起的疾病。受害的主要器官為大腦皮質,主要癥狀有手足麻痹,步行困難、運動失調、震顫、失智、聽力及言語障礙、隧道視野等。
《國語辭典》:水中毒  拼音:shuǐ zhòng dú
病名。因人體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水分,腎臟無法排泄而導致血鈉過低的一種疾病。通常有昏迷、抽筋等癥狀。
《漢語大詞典》:肝厥
病名。病發(fā)時狀如癲癇。漢書·外戚傳下·孝元馮昭儀“有一男,嗣為王。時未滿歲,有眚病”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蘇林 曰:“名為肝厥,發(fā)時脣口手足十指甲皆青?!?span id="5ynpcet" class="book">《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二回:“等到 傅撫院 送客回來吃飯,姨太太肝厥已平下去了?!?/div>
《國語辭典》:疳積(疳積)  拼音:gān jī
中醫(yī)上指小孩面黃肌瘦、肚腹膨脹的癥狀。一般臨床徵狀有毛發(fā)稀落、易怒、吸吮手指、腹瀉等。多因斷奶過早、飲食不節(jié)制、腹中有寄生蟲所引起。
《國語辭典》:高山病  拼音:gāo shān bìng
病名。攀登高山時,因體內的平衡調節(jié)不能適應低氣壓,導致缺氧,而引起耳鳴、頭痛、嘔吐和呼吸困難等癥狀,稱為「高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