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61詞典 1分類詞匯 360
共361,分25頁顯示  上一頁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小腸氣
濕溫
尸疰
食掛
疰忤
眼丹
寒疝
寒瘡
膈噎
吹乳
丹毒
腦疽
熱厥
溢飲
腫病
《漢語大詞典》:小腸氣(小腸氣)
病名。狐疝的俗稱。因小腹墜痛,延及陰囊,致睪丸偏大的病癥。《醫(yī)宗金鑒·幼科雜病·疝證門》:“痛引腰脊小腸氣?!弊ⅲ骸靶∧c氣一癥,其受病與疝氣等,亦因濕氣在內(nèi),而寒氣又束于外也?!?/div>
《漢語大詞典》:濕溫(濕溫)
中醫(yī)學(xué)病名。外感熱病之一,古代統(tǒng)屬傷寒。后世認(rèn)為本病由濕蘊(yùn)于內(nèi),再感溫邪而成。病情纏綿,病程較長,變癥較多,有濕重于熱和熱重于濕的不同。《難經(jīng)·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fēng),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span id="mslc2oh" class="book">《轟天雷》第八回:“不多時,醫(yī)生來了,診過脈,説這是濕溫,來勢尚輕,不妨。”
《漢語大詞典》:尸疰(屍疰)
同“ 尸疰 ”。 梁書·孝行傳·韓懷明:“年十歲,母患尸疰,每發(fā)輒危殆。”
亦作“ 尸注 ”。 中醫(yī)病名。癆瘵病。即肺結(jié)核。病程緩慢且相互傳染。南史·徐嗣伯傳:“常有嫗人患滯冷,積年不差。 嗣伯 為之診曰:‘此尸注也?!?span id="t97tkvm"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灸中惡穴歌》:“尸疰客忤中惡病,乳后三寸量準(zhǔn)行?!?/div>
《漢語大詞典》:食掛(食掛)
中醫(yī)病名。癥狀為聞葷腥味即嘔吐。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 史載之 治 朱師古 之食掛, 徐嗣伯 治老姥之針疽?!?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持素證篇·手太陰經(jīng)肺藏脈證三之一:“按 宋 人《閒窗括異志》云:‘ 眉州 朱師古 得疾,聞葷腥即嘔,醫(yī)莫能治。 史載之 曰:……此疾在經(jīng)中名食掛,《素問》肺葉焦熱掛是也?!?/div>
《漢語大詞典》:疰忤
中醫(yī)病名。猶中惡。 宋 文同 《蒲生鍾馗》:“下有三鬼相嘯聚,初行誰家作疰忤?!眳⒁姟?中惡 ”。
《國語辭典》:中惡(中惡)  拼音:zhòng è
暴病而死?!度龂?。卷五○。吳書。妃嬪傳。吳主權(quán)潘夫人傳》:「諸宮人伺其昏臥,共縊殺之,托言中惡?!固?。薛調(diào)《無雙傳》:「忽聞簾下極鬧,云:『內(nèi)家中惡』?!?/div>
《漢語大詞典》:眼丹
中醫(yī)眼病名。癥見整個眼胞漫腫赤痛,甚者波及周圍臉部組織,硬結(jié)拒按,常伴有寒熱頭痛。《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眼丹》:“眼丹眼胞上下生,紅熱腫痛軟偏風(fēng)?!?/div>
《漢語大詞典》:寒疝
(1).中醫(yī)病名。癥見腹中拘攣,繞臍疼痛,惡寒肢冷而汗出。多為寒邪凝滯腹內(nèi)所致。東觀漢記·鄧訓(xùn)傳:“太醫(yī) 皮巡 從獵 上林 還,暮宿殿門下,寒疝病發(fā)。時 訓(xùn) 直事,聞 巡 聲,起往問之。 巡 曰:‘冀得火熨背?!?訓(xùn) 身至 太宮門 ,為求火不得,乃以口噓其背,復(fù)呼同廬郎共更噓,至朝遂愈?!?漢 張仲景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遶臍痛苦,發(fā)則白汗出,手足厥冷?!?br />(2).中醫(yī)指疝氣的一種。癥見陰囊腫硬而冷,睪丸痛,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等。
《漢語大詞典》:寒瘡(寒瘡)
中醫(yī)病名。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有面上及遍身生瘡,如貓眼,有光彩,無膿血,痛癢不恒者,寒瘡也,雞、魚、蔥、韭治之?!?/div>
《漢語大詞典》:膈噎
中醫(yī)病名。有胸腹脹痛、下咽困難、常打嗝等癥狀。 清 方苞 《方曰崑妻李氏墓表》:“ 孝豐 府君病膈噎,長子 曰岱 割股以進(jìn)?!?/div>
《漢語大詞典》:吹乳
中醫(yī)學(xué)病名。乳癰。《醫(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乳證》:“乳被兒吹因結(jié)核,堅硬不通吹乳名?!弊ⅲ骸皨D人乳房忽然紅腫堅硬疼痛,增寒壯熱頭痛者,此欲成乳癰也。若乳兒之時,乳被兒口中氣吹,以致乳管不通結(jié)核者,名曰吹乳?!?/div>
《國語辭典》:丹毒  拼音:dān dú
病名。一種散播性鏈球菌所引起的組織炎及淋巴管炎?;疾科つw紅腫、疼痛、易蔓延,多半引起高燒、淋巴腺腫及腦膜炎等并發(fā)癥。
《漢語大詞典》:腦疽(腦疽)
中醫(yī)病名。生于腦后項部的有頭疽。正對口者,俗稱“對口”。偏于一側(cè)者俗稱“偏對口”。多由濕熱交蒸或五臟蘊(yùn)毒所致,癥狀多見灼熱腫痛,顏色鮮紅。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你母親患腦疽瘡身死?!眳㈤?span id="wie1xpj"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腦疽》。
《漢語大詞典》:熱厥(熱厥)
中醫(yī)病名。因受邪熱,阻礙陽氣流通,而使手足逆冷的病。《素問·厥論》:“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div>
《漢語大詞典》:溢飲(溢飲)
中醫(yī)病名。因口渴暴飲,以致水氣外溢于肌膚腸胃的一種疾病。《素問·脈要精微論》:“其耎而散,色澤者,當(dāng)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王冰 注:“面色浮澤,是為中濕,血虛中濕,水液不消,故言當(dāng)病溢飲也。以水飲滿溢,故滲溢而易(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div>
《漢語大詞典》:腫?。[病)
病名。即水腫。通稱浮腫。三國志·吳志·朱然傳:“時 然 城中兵多腫病,堪戰(zhàn)者裁五千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