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61,分25頁顯示  上一頁  18  19  20  21  22  24  2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遁尸
惡阻
風瘧
黃汗
斛二瘕
喉蛾
喉痧
虎列拉
火丁
饞癆痞
崩癥
賁豚
鼻瘡
鼻疔
鼻淵
《漢語大詞典》:遁尸
中醫(yī)學病名。流注的一種。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忍冬:“五種尸注……遁尸者,附肉入骨,攻鑿血脈,每發(fā)不可見死尸,聞哀哭便作也?!眳⒁姟?流注 ”。
《國語辭典》:流注  拼音:liú zhù
1.流通貫注。如:「長江流注東海?!?br />2.中醫(yī)上指原發(fā)性膿腫沿著組織間隙、血管、淋巴管等導引到別處,形成新膿腫的癥狀。如瘀血流注、流注膿瘍、淋巴管炎。
《國語辭典》:惡阻(惡阻)  拼音:è zǔ
1.消化不良,不想吃東西。
2.中醫(yī)上指婦人受孕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妊娠反應。
《漢語大詞典》:風瘧(風瘧)
中醫(yī)病名。即瘧疾。《素問·生氣通天論》:“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fā)為風瘧?!?/div>
《漢語大詞典》:黃汗
中醫(yī)病名。《醫(yī)宗金鑒·張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奔⒁?尤怡 曰:“黃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濕熱交病,而濕居熱外。”
《漢語大詞典》:斛二瘕
傳說中的疾病名。 晉 陶潛 搜神后記卷三:“ 桓宣武 時,有一督將,因時行病后虛熱,更能飲復茗,必一斛二斗乃飽。纔減升合,便以為不足。非復一日,家貧。后有客造之,正遇其飲復茗,亦先聞世有此病,仍令更進五升,乃大吐,有一物出,如升大,有口,形質縮縐,狀如牛肚??湍肆钪弥杜柚校砸货窂蛙鴿仓?。此物噏之,都盡而止,覺小脹;又加五升,便悉混然從口中涌出。既吐此物,其病遂差?;騿栔骸撕尾??’答云:‘此病名斛二瘕?!?/div>
分類:疾病病名
《漢語大詞典》:喉蛾
中醫(yī)病名。也叫乳蛾。癥發(fā)時,咽部兩側咽弓、扁桃體腫脹、疼痛、糜爛,有黃白色膿樣分泌物?;继幒芟笮Q蛾,故稱。《老殘游記》第三回:“有個小妾害了喉蛾,已經(jīng)五天,今日滴水不能進了?!?/div>
《國語辭典》:喉痧  拼音:hóu shā
中醫(yī)上指猩紅熱一類的病。由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主要癥狀為高熱、咽喉腫痛、發(fā)炎、潰爛,且全身伴有猩紅色痧點。多發(fā)生于冬、春兩季。
《國語辭典》:虎列拉  拼音:hǔ liè lā
霍亂的別名。為英語cholera的音譯。參見「霍亂」條。也譯作「虎列剌」、「虎烈拉」、「虎烈剌」。
《漢語大詞典》:火丁
(1).以煮鹽為業(yè)的人口。元史·食貨志五:“﹝ 兩浙 運司﹞所轄場司三十四處,各設令、丞、管勾、典史,管領灶戶、火丁?!?br />(2).中醫(yī)外科病名。即火疔。 元 齊德之 外科精義·辯丁腫十三種形色禁忌:“五曰火丁,其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靨,四邊有煙漿,又如赤粟米者,忌火燒烙?!?/div>
《漢語大詞典》:饞癆痞(饞癆痞)
中醫(yī)病名?;颊呤秤貜?,故稱。亦以指貪吃的人。《金瓶梅詞話》第一回:“ 西門慶 笑道:‘儍花子,你敢害饞癆痞哩,説著的是吃。’”
《國語辭典》:崩癥  拼音:bēng zhèng
婦女不在行經(jīng)期間,陰道大量或持續(xù)出血。也稱為「崩漏」、「血崩」。
《漢語大詞典》:賁豚(賁豚)
中醫(yī)病名。《政和證類本草·本草經(jīng)·草部上品之上》:“﹝獨活﹞味苦甘平。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癎痓。”
《漢語大詞典》:鼻瘡(鼻瘡)
中醫(yī)學病名。指鼻孔內刺疼,色紅,甚則鼻毛脫落,干燥易結痂,多由肺熱引起。治宜祛風清肺。《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鼻部》:“鼻瘡肺熱生鼻中,燥乾如火微腫疼?!?/div>
《漢語大詞典》:鼻疔
中醫(yī)學病名。指發(fā)于鼻孔內的惡性癤腫。初起干癢、脹痛,繼而紅腫,如局部釀膿,則疼痛加劇,嚴重時腫及上唇及周圍組織,并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鼻部》:“鼻疔生在鼻孔中,鼻竅腫引腦門疼?!?/div>
《漢語大詞典》:鼻淵(鼻淵)
病名。俗稱“腦漏”。鼻孔中常流黃色腥臭濁涕。久則鼻塞不通,嗅覺減退,甚或頭目眩暈。《素問·氣厥論》:“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下·鼻:“鼻淵,流濁涕,是腦受風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