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2詞典 12分類詞匯 20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癥 → 證癥”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候證(候證)
癥候。 南朝 齊 褚澄 褚氏遺書:“除疾之道,極其候證,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來。”
分類:癥候
《國語辭典》:六氣(六氣)  拼音:liù qì
1.自然氣候變化的六種現(xiàn)象。指陰、陽、風、雨、晦、明之氣。《左傳。昭公元年》:「天有六氣,降生五味。」《莊子。逍遙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br />2.好、惡、喜、怒、哀、樂六情。《管子。戒》:「是故圣人齊滋味而時動靜,御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br />3.中醫(yī)上指:(1)人體生命活動的六種基本物質(zhì)。即精、氣、津、液、血、脈。(2)在天空中依不同季節(jié)、不同方位的六種氣候因素而生的變化。指風、寒、暑、濕、燥、火。也稱為「六元」。
《國語辭典》:血汗  拼音:xiě hàn
血液和汗水。比喻工作所用的精力。如:「田里的稻谷都是農(nóng)夫的血汗凝聚成的?!?/div>
《國語辭典》:君火  拼音:jūn huǒ
人的心。中醫(yī)上認為凡動皆屬火,宿于心臟之火,為生命力的根源,地位重如君主,故稱為「君火」。
《漢語大詞典》:中濕(中溼)
中醫(yī)病名。泛指由于外感或內(nèi)傷濕邪引起的一些癥候,如皮膚頑麻、喘滿、腫脹、腰胯重痛、肢節(jié)不利等。《宣和遺事》后集:“帝在右廨院拘囚久,生溼淖,似有中溼之疾。”
《國語辭典》:里虛(里虛)  拼音:lǐ xū
中醫(yī)指臟腑氣血不足、機能衰退所顯示出來的一系列癥候。
《漢語大詞典》:紅汗(紅汗)
(1).婦女的汗。因婦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則與之俱下,其色紅,故曰紅汗。 唐 李端 《胡騰兒》詩:“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卑?,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紅汗謂 楊貴妃 夏日畏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
(2).中醫(yī)學癥候名。外感熱病過程中見鼻衄,其熱隨衄而解,猶汗出而熱解,故稱紅汗。
《漢語大詞典》:狀候(狀候)
(1).情況,狀態(tài)。 唐 韓愈 《南山詩》:“明昏無停態(tài),頃刻異狀候。”
(2).指癥狀,癥候。 唐 李紳 《江亭》詩:“今日病身悲狀候,豈能埋骨向炎荒?!?/div>
《漢語大詞典》:風證
風疾的癥候。宋史·蔡洸傳:“陛辭賜坐,上慰勞曰:‘卿面有火色,風證也,朕有二方賜卿。’”
分類:風疾癥候
《漢語大詞典》:惡候(惡候)
預后不良的癥候。《醫(yī)宗金鑒·四診總括·察色》:“青主驚風赤火熱,黃傷脾食白虛寒,黑色主痛多惡候,明顯濁晦輕重參。”注:“面黑主痛,多是惡候?!?/div>
分類:不良癥候
《國語辭典》:寒證  拼音:hán zhèng
感受寒氣、身體機能衰退或抵抗力減弱所出現(xiàn)的癥候。如畏寒、面色蒼白、口淡不渴等。
《漢語大詞典》:戴陽(戴陽)
中醫(yī)學術(shù)語。指下焦虛寒而面赤體熱、下虛寒而上假熱的癥候。 漢 張仲景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漢語大詞典》:戴眼
瞪眼仰視。中醫(yī)學上的癥候名。《素問·診要經(jīng)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王冰 注:“戴眼,謂睛不轉(zhuǎn)而仰視也?!?span id="zhzbtwn"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閉目陰病,開目病陽,朦朧熱盛,時瞑衄常,陽絶戴眼,陰脫目盲,氣脫眶陷,睛定神亡。”注:“目上直視,謂之戴眼,則為陽絶之候也?!保?/div>
《漢語大詞典》:外證(外證)
(1).外露的病狀、癥候。 漢 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水氣病脈證并治:“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宋 陳師道 《贈二蘇公》詩:“如大醫(yī)王治膏肓,外證已解中尚強?!?br />(2).旁證。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簡單地談?wù)劇丛娊?jīng)〉》:“此外,如詩經(jīng)以外的逸詩,散見于諸子百家書里的,便沒有這么整齊諧適,又可算是一個重要的外證了?!?/div>
《漢語大詞典》:啌嗽
中獸醫(yī)病名。為多種疾病均可出現(xiàn)的癥候,五臟六腑皆可發(fā)生,但主要在肺。外感、內(nèi)傷均能引發(fā)。一般分風寒啌嗽、肺熱啌嗽和勞傷啌嗽等。 清 黃六鴻 《?;萑珪む]政·立局》:“刷刨馬匹……若在局內(nèi),風吹毛尾入於草料之中,馬食之纏在喉間,便成啌嗽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