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韻府拾遺 冬韻》:直言其封
魏書廣平王連傳:世祖以陽平王熙之第二子渾為南平王,以繼連后。渾薨,子飛龍襲。詔曰:自今奏事諸臣相稱,可云姓名,惟南平王一人,可直言其封。
《漢語大詞典》:直言切諫(直言切諫)
同“ 直言極諫 ”。 漢書·東方朔傳:“ 朔 雖詼笑,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上常用之?!?/div>
《漢語大詞典》:直言三段論(直言三段論)
邏輯學(xué)名詞。即三段論。亦稱定言三段論。是從兩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它們所制約的第三個判斷(結(jié)論)來的間接演繹推理。因為兩個前提和一個結(jié)論都是直言判斷,所以叫直言三段論。如:凡金屬都能導(dǎo)電,銅是金屬,所以銅能導(dǎo)電。
《國語辭典》:仗義直言(仗義直言)  拼音:zhàng yì zhí yán
依義理行事,正直敢言。如:「這場糾紛僵持多時,在他的仗義直言后,終于順利落幕?!?/div>
《國語辭典》:直言讜議(直言讜議)  拼音:zhí yán dǎng yì
正直的議論。宋。錢易《南部新書。甲》:「每侍臣賜對,則左右悉去,故直言讜議,盡得上達(dá)。」
分類:正直議論
《國語辭典》:直言骨鯁(直言骨鯁)  拼音:zhí yán gǔ gěng
正直敢言,剛毅不屈。唐。韓愈〈爭臣論〉:「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
《國語辭典》:直言盡意(直言盡意)  拼音:zhí yán jìn yì
坦率的說出內(nèi)心全部的話。《漢書。卷九。元帝紀(jì)》:「直言盡意,無有所諱。」
《國語辭典》:直言取禍(直言取禍)  拼音:zhí yán qǔ huò
因言語鯁直而招致災(zāi)禍。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二七出:「下官目睹其奸,不容不奏,豈不知直言取禍?!挂沧鳌钢毖再Z禍」。
《國語辭典》:直言危行  拼音:zhí yán wéi xìng
行為端正,言語正直。唐。白居易〈使百職修皇綱振〉:「以直言危行者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為凝滯?!?/div>
《國語辭典》:直言無忌(直言無忌)  拼音:zhí yán wú jì
有話直說,毫無忌諱。如:「為求正義公理,他直言無忌,毫不畏懼?!?/div>
《國語辭典》:直言勿諱(直言勿諱)  拼音:zhí yán wù huì
直說事實,毫不隱瞞避諱?!睹魇?。卷一六四。弋謙傳》:「于國家利弊、政令未當(dāng)者,直言勿諱?!挂沧鳌刚圆恢M」。
《國語辭典》:直言正論(直言正論)  拼音:zhí yán zhèng lùn
正直的言論。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一二:「王荊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論折之,不能勝?!?/div>
分類:正直言論
《國語辭典》:正色直言  拼音:zhèng sè zhí yán
態(tài)度嚴(yán)正,直言無諱?!稌x書。卷八四。王恭傳》:「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而忿之?!挂沧鳌刚Q浴埂?/div>
《漢語大詞典》:假言直言推理
第一個前提是假言判斷,第二個前提和結(jié)論都是直言判斷,分別肯定或否定該假言判斷的前件或后件的推理。
《國語辭典》:盡言(盡言)  拼音:jìn yán
1.規(guī)勸的直言。《國語。周語下》:「惟善人能受盡言?!?br />2.全部說出來。《易經(jīng)。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