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瘍醫(yī)(瘍醫(yī))  拼音:yáng yī
古時對外科醫(yī)生的稱呼。
《漢語大詞典》:諍子(諍子)
能直言勸諫父親的兒子。《白虎通·諫諍》孝經(jīng):“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今本孝經(jīng)·諫爭作“爭子”。
《漢語大詞典》:柔訥(柔訥)
謂柔順而不直言。 宋 范仲淹 《選任賢能論》:“故圣人以俊乂為得,不以柔訥為行。如以柔訥為行而寵之,則四海英雄無望於時矣?!?/div>
《漢語大詞典》:三直
(1).三個直言敢諫的官員。指 明 代 羅洪先 、 唐順之 、 趙時春 。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詞林·翰林建言知名:“ 嘉靖 十九年,上偶疾不視朝,東宮官贊善 羅洪先 、司諫 唐順之 、校書 趙時春 ,以上免朝頗頻,各疏請來歲元旦,太子出御 文華殿 ,受文武及朝覲官朝賀,上震怒……時人高之,又呼為翰林三直云?!?br />(2).三個直言敢諫的官員。指 清 代 蘇廷魁 、 陳慶鏞 、 朱琦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一:“ 嘉道 之間, 蘇廷魁 、 陳慶鏞 、 朱琦 為諫垣三直?!?/div>
分類:直言官員
《國語辭典》:抗辯(抗辯)  拼音:kàng biàn
1.對于別人的指責(zé)提出辯解。
2.法律上指當(dāng)事人對于他造所為事實(shí)上的陳述,自為另一種事實(shí)上的主張,以期停止或消滅他造陳述的事實(shí)所應(yīng)生之法律效果。
《國語辭典》:愕愕  拼音:è è
1.驚訝的樣子。
2.直言無諱的樣子?!豆茏?。白心》:「愕愕者不以天下為憂,刺刺者不以萬物為筴?!?jié)h?;笇挕尔}鐵論。國病》:「夫藥酒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故愕愕者,福也;諓諓者,賤也。」也作「咢咢」。
《漢語大詞典》:明刺
謂直言諷諫。后漢書·朱暉樂恢等傳贊:“ 朱生 受寄,誠不愆義, 公叔 辟 梁 ,允納明刺?!?/div>
《漢語大詞典》:鯁鯁(鯁鯁)
直言抗?fàn)幟病?宋 李公昂 《水調(diào)歌頭·壽參政徐意一》詞:“鯁鯁嬰鱗語,不改鐵心堅(jiān)?!?明 唐順之 《萬古齋公傳》:“於義有違,雖田夫野人女子之言,皆為之屈服;及引義爭是非,雖遇達(dá)官勢人,鯁鯁反覆,必伸己説,不少媕婀。”
《國語辭典》:諍諫(諍諫)  拼音:zhēng jiàn
以正直的言辭規(guī)勸別人。如:「魏徵立朝,勇于諍諫?!?/div>
《漢語大詞典》:讜辭(讜辭)
正直之言,直言。文選·班固〈典引〉:“既感羣后之讜辭,又悉經(jīng)五繇之碩慮矣?!?李善 注:“讜,直言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魏書·恩倖傳·王椿》:“伏奉詔書,以風(fēng)雹厲威,上動天睠,訪讜辭於百辟,詔輿誦於四海?!?/div>
分類:正直直言
《國語辭典》:咢咢  拼音:è è
1.高貌?!稘h書。卷五九。張衡傳》:「冠咢咢其映蓋兮,佩綝纚以煇煌。」
2.直言。《漢書。卷七三。韋賢傳》:「睮睮諂夫,咢咢黃發(fā),如何我王,曾不是察。」也作「愕愕」、「鄂鄂」、「諤諤」。
《漢語大詞典》:訐激(訐激)
直言激怒。 明 湯顯祖 《〈滕侯趙仲一實(shí)政錄〉序》:“已而事移,官止吏部郎。以廉梗訐激執(zhí)政,不可復(fù)容,罷官去?!?/div>
分類:直言激怒
《漢語大詞典》:白虎樽
古代用以獎勸直言者的一種蓋上有白虎圖像的酒器。宋書·禮志一:“正旦元會,設(shè)白虎樽於殿庭,樽蓋上施白虎,若有能獻(xiàn)直言者,則發(fā)此樽飲酒……欲令言者猛如虎,無所忌憚也?!?span id="msazy7s" class="book">《南齊書·王儉傳》:“ 宋 世外六門設(shè)竹籬。是年初,有發(fā)白虎樽者言:‘ 白門 三重門,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墻?!?/div>
《漢語大詞典》:爭諫(爭諫)
諫諍,直言規(guī)勸。爭,通“ 諍 ”。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本事:“ 子胥 懷忠,不忍君沉惑於讒,社稷之傾,絶命危邦,不顧長生,切切爭諫,終不見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