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連廂舞(連廂舞)  拼音:lián xiāng wǔ
一種民間舞蹈。參見「霸王鞭」條。
《國語辭典》:跨鼓舞  拼音:kuà gǔ wǔ
一種民俗舞蹈。舞者在腰間系上小鼓,兩手各持鼓槌,邊擊鼓,邊歌舞。
《國語辭典》:蜈蚣陣(蜈蚣陣)  拼音:wú gōng zhèn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演出時以數(shù)十塊木板搭成長條形的臺座,以人力或裝上車輪行走,上面坐著由適齡兒童扮演的傳說或神話人物。由于木板搭成的長條臺座連結成行,形狀很像蜈蚣,故稱為「蜈蚣陣」。常于廟會節(jié)慶中演出,具有濃厚的宗教性質(zhì)。也稱為「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閣」。
《國語辭典》:土風舞(土風舞)  拼音:tǔ fēng wǔ
一種民間自然表露情感所形成的舞蹈。開始于歐洲中世紀時。有其特有的風土習俗與民族性格,舞步簡單,適合男女老少。
《國語辭典》:燒王船(燒王船)  拼音:shāo wáng chuán
一種民間祭祀。為先民渡海來臺,從福建一帶帶來的習俗。在建醮后,將載有王爺神像或其他器物的王船,放流海上或焚燒,藉以驅(qū)除瘟疫災害,造福鄉(xiāng)里。依各地風俗不同,有三年一醮、五年一醮或十二年一醮。
《國語辭典》:宋江陣(宋江陣)  拼音:sòng jiāng zhèn
一種民俗武術表演的陣式。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組成,共一○八人。陣中備有盔甲、盾牌、短刀、雙斧等兵器,以表演傳統(tǒng)武術為主?;蛞詾樵闯觥端疂G傳》中宋江操練部眾的陣式而得名。
《國語辭典》:浮世繪(浮世繪)  拼音:fú shì huì
一種盛行于日本江戶時代(西元1603~1867)的木版畫。以明艷的色彩,簡練的線條描繪民間風俗、人物、風景等,能充分反映當時的民間生活。浮世繪約風行二百馀年,著名的畫家有鈴木春信、菱川師宣等。
《漢語大詞典》:狗爬泳
也稱“狗跑式”。一種民間游泳姿式。人體俯臥水中,頭部露出水面,兩手同時向后扒水,兩小腿彎曲,一先一后交替向下打水。游進慢而費力。
《國語辭典》:歌仔戲(歌仔戲)  拼音:gē zǐ xì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于閩、臺地區(qū)。明末閩南的錦歌、采茶曲、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傳入臺灣后,吸收本地的民歌、說唱,并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fā)展成為獨立戲種。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稱為「落地掃」。主要曲調(diào)為七字調(diào)、大調(diào)、哭調(diào)、雜念調(diào)等。伴奏樂器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為主,伴以鑼鼓等打擊樂器。今日在大陸閩南龍溪、薌江一帶,流行的歌仔戲,是由臺灣傳過去的。
《國語辭典》:歌舞伎  拼音:gē wǔ jì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表演時,演員穿戴古衣冠、繪臉譜,動作和裝扮帶有誇張性。場上人物只表演動作和說白,另有歌者在旁伴唱。傳統(tǒng)劇目中有《勸進帳》等十八出著名作品,稱為「歌舞伎十八番」。
《漢語大詞典》:掛枝兒(掛枝兒)
亦作“掛枝兒”。 明 萬歷 后逐漸流行的一種民間時調(diào)小曲。《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西湖 上子弟編出一隻《掛枝兒》,單道那 花魁娘子 的好處?!?/div>
《漢語大詞典》:扁擔社(扁擔社)
元 代的一種民間組織。元史·泰定帝紀一:“﹝ 泰定 二年九月﹞甲寅,禁饑民結扁擔社,傷人者杖一百,著為令?!?/div>
《國語辭典》:踩高蹺(踩高蹺)  拼音:cǎi gāo qiāo
一種民俗體育運動。分為兩種,一種是把長約三至五尺的木棒拴在腳上,且歌且舞;一種是兒童站在大人肩上,且歌且舞。每逢節(jié)日,常在街頭巡回演出。
《漢語大詞典》:跌千金
舊時一種民俗。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礮,將門環(huán)或木槓,于院地上拋擲三度,名曰跌千金?!?/div>
分類:種民民俗
《國語辭典》:打連廂(打連廂)  拼音:dǎ lián xiāng
一種民間舞蹈。參見「霸王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