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8詞典 3分類詞匯 85
《漢語大詞典》:畫日筆(畫日筆)
五代 時, 晉王 李存勗 欲稱帝, 唐 故臣 蘇循 謁拜 晉王 ,舞蹈呼萬歲,泣而稱臣,又獻大筆三十管,謂之“畫日筆”。 晉王 大喜,以 循 為節(jié)度副使。見舊五代史·唐書·蘇循傳。 唐 制,皇太子監(jiān)國,下令書則畫日。獻“畫日筆”,即勸進之意。參見“ 畫日 ”。
分類:晉王稱帝
《漢語大詞典》:畫日(畫日)
(1). 唐 制,皇太子監(jiān)國,下令書則畫日,猶天子畫可。新唐書·百官志四上:“皇太子監(jiān)國,下命書則畫日,至春坊則庶子宣傳,中舍人奉行。”
(2). 宋 制,行吉禮時,由太卜署預(yù)擇一祭祀之日,稱“畫日”。宋史·禮志三:“ 景德 三年, 龍圖閣 待制 陳彭年 言:‘伏覩畫日,來年正月三日上辛祈穀,至十日始立春……郊祀昊天,以祈嘉穀,當(dāng)在建寅之月,迎春之后?!?span id="hwehjzq" class="book">《宋史·禮志十一》:“ 真宗 景德 三年正月,畫日乙卯孟享太廟?!?br />(3).指為帝王草擬詔令。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富貴詩有絶妙者,如…… 元 人:‘袖中籠得朝天筆,畫日歸來又畫眉。’”
《漢語大詞典》:鐘室之禍(鐘室之禍)
楚 漢 相爭, 韓信 屢建奇功。 劉邦 稱帝后,封 信 為 淮陰侯 。因遭 呂后 忌,被斬于 長樂宮 懸鐘之室。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書·韓信傳。后因以“鐘室之禍”指功臣遭忌被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轉(zhuǎn)庵和尚:“今天下兵戈方始,其慢士已如此,逮夫大業(yè)既成,吾恐君家鐘室之禍復(fù)有見于今也?!?/div>
《漢語大詞典》:王在掌上
隋書·高祖紀(jì)上:“﹝ 高祖 文皇帝 ﹞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焙笠浴巴踉谡粕稀睘榉Q帝之征的典實。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一章:“此自 秦 以來,所以狐鳴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誅, 魏 氏當(dāng)涂,黠盜奸雄,覬覦神器者,史不絶書。”
分類:稱帝典實
《國語辭典》:天理難容(天理難容)  拼音:tiān lǐ nán róng
天理無法原諒。指作惡多端,必遭懲罰?!段饔斡洝返谄摺鸹兀骸改菚r我等占了他的城池,大王稱帝,我等稱臣,──雖然也有個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難容也?!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四:「自道神鬼莫測,豈知天理難容?」也作「天理不容」。
《國語辭典》:天理不容  拼音:tiān lǐ bù róng
天意不能原諒。指壞事做盡,必遭天譴?!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天理不容,自然敗露?!埂稏|周列國志》第四二回:「如此冤情,若不誅衛(wèi)鄭,天理不容,人心不服?!挂沧鳌柑炖黼y容」。
《國語辭典》:云南起義(云南起義)  拼音:yún nán qǐ yì
民國四年袁世凱圖謀稱帝,蔡鍔赴云南與唐繼堯共舉義,電袁取消帝制,并組護國軍,出兵入川屢敗袁軍,西南各省相繼響應(yīng),袁乃撤消帝制,憂恚而死,世稱此役為「云南起義」。也稱為「護國之役」。
《國語辭典》:御膳房  拼音:yù shàn fáng
舊時稱帝王的廚房。簡稱為「膳房」。
《漢語大詞典》:滹沱麥飯(滹沱麥飯)
后漢書·馮異傳載: 劉秀 稱帝前,自 薊 東南馳至 饒陽 無蔞亭 ,眾皆饑疲。 馮異 上豆粥。及至 南宮 ,遇大風(fēng)雨, 異 復(fù)進麥飯菟肩,因復(fù)渡 滹沱河 至 信都 。 劉秀 稱帝后,詔賜 異 以珍寶衣服錢帛,曰:“倉卒 無蔞亭 豆粥, 虖沱河 麥飯,厚意久不報?!焙笠蚍Q粥或麥飯為“滹沱飯”或“滹沱麥飯”。 宋 陶谷 清異錄·饌羞:“ 光武 在 滹沱 有 公孫 豆粥之薦。至今西北州縣有號粥為‘滹沱飯’者。” 宋 范成大 《初四日東郊觀麥苗》詩:“相將飽喫 滹沱 飯,來聽林間快活啼?!?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五·侑食樂章》:“諧八音,繼三嘆;請觀 漢祖 用兵時,為嘗 馮異 滹沱 飯。” 吳晗 《朱元璋傳》第八章一:“ 元璋 嘗時對臣下說皇后的賢德,提起當(dāng)年的炊餅,比之為 無蔞 豆粥、 滹沱 麥飯。”
《漢語大詞典》:煖答世
蒙古語。 元 代稱帝王受佛戒的儀式。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受佛戒:“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寳,而近侍陪位者,必九人或七人,譯語謂之煖答世。此國俗然也?!?/div>
《漢語大詞典》:失魂膽(失魂膽)
唐 武后 稱帝時酷吏 來俊臣 所制刑具之一。新唐書·酷吏傳·來俊臣:“又作大枷,各為號:一、定百脈,二、喘不得,三、突地吼,四、著即臣,五、失魂膽……后以鐵為冒頭,被枷者宛轉(zhuǎn)地上,少選而絶?!?/div>
《國語辭典》:魯連蹈海(魯連蹈海)  拼音:lǔ lián dào hǎi
魯仲連是戰(zhàn)國時齊人,周游列國到趙國時,正逢秦兵圍趙都邯鄲。魏王因懼秦而派辛垣衍勸說趙王尊秦為帝。魯仲連和他激辯,并義正詞嚴(yán)的表示:寧愿跳海而死,也不做暴秦的臣民。典出《戰(zhàn)國策。趙策三》。后比喻寧死也不受強敵屈辱的節(jié)操。清。吳偉業(yè)東萊行〉:「魯連蹈海非求名,鴟夷一舸寧逃生。」
《國語辭典》:魯連(魯連)  拼音:lǔ lián
戰(zhàn)國時齊人魯仲連。參見「魯仲連」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