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疎數”。
1.稀疏和密集。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教振旅……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jié)?!?span id="a1yld5v" class="book">《
尉繚子·兵令上》:“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唐
柳宗元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br />2.猶遠近。
《穀梁傳·隱公九年》:“庚辰,大雨雪,志疏數也?!?范寧 注:“謂災有遠近。遠者為疏,近者為數也?!?span id="q1ifteb" class="book">《
墨子·備城門》:“爵穴大容苣,高者六尺,下者三尺,疏數自適為之?!?畢沅 校注:“言視敵而為疏促?!?span id="tq1rjcz" class="book">《
續(xù)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月之行有疏數,故歷久不能無差?!?br />3.指親疏。 唐
元稹 《病減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韻》:“推遷悲往事,疏數辨交情?!?明
宋濂 《故天臺朱府君霞塢阡表》:“待族姻廬井曲盡人情,不以貴富賤貧而為薄厚疏數?!?br />4.慢與快。
《淮南子·說林訓》:“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則弗得,數之則弗中,正在疏數之間?!?高誘 注:“疏,猶遲也。數,猶疾也。得其節(jié),火乃生?!?br />5.稀少和頻繁。 唐
李翱 :“又以為茍相知,固不在書之疎數;如不相知,尚何求而數書?!?宋
曾鞏 :“顧 深父 所相與者,誠不在於書之疏數;然嚮往之心,非書則無以自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