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春秋時楚國人。一作風(fēng)胡子、風(fēng)湖子。善識劍。事楚昭王。昭王得吳王劍,不知其名,曾召風(fēng)胡問之。風(fēng)胡告以劍名湛盧。楚王又令風(fēng)胡至吳國,請歐冶子、干將二人鑄鐵劍,劍成,楚王大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西漢齊人,字子都。治《公羊春秋》,景帝時,為博士。以年老歸教于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西漢河?xùn)|人,字子孟。武帝天漢中為守軍正丞,甚得人心。時監(jiān)軍御史為奸,穿北軍壘垣牟利,建誅之,由是知名。昭帝時為渭城令,有治聲。帝姊蓋主情夫丁外人遣刺客殺京兆尹樊福,刺客藏蓋主家,建率吏卒圍捕,為蓋主誣告建侵辱,捕建,自殺。吏民稱冤,為立祠。
全漢文·卷二十八建字子孟,河?xùn)|人。天漢中守軍正丞,后為渭城令。昭帝時為上官安所捕,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前6
【介紹】:
西漢山陽瑕丘人,字子公。少好學(xué),善為文。元帝時,以薦為郎,遷西域副校尉。時匈奴郅支單于殺康居王,攻略烏孫、大宛等,威脅西域。建昭三年,湯與西域都護(hù)甘延壽發(fā)兵斬殺郅支單于,定西域。封關(guān)內(nèi)侯,拜射聲校尉。成帝時,為丞相匡衡奏免。后大將軍王鳳奏為從事中郎,幕府事一決于湯。后以受賄,免為庶人,徙敦煌、安定。還長安卒,追謚壯。
全漢文·卷四十三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人。宣帝時為太官丞。元帝初舉茂材,被劾下獄,后為郎。建昭中遷西域副校尉。矯制發(fā)諸國兵,破斬郅支單于,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拜射聲校尉。成帝初免,后以言事下獄,奪爵為士伍。王鳳奏為大將軍從事中郎。永始初免為庶人,徙敦煌,又徙安定。哀帝時還,卒于長安。王莽為安漢公,追封破胡侯,謚曰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東漢桂陽人,字子升。竇武府掾。武被殺,騰獨(dú)殯斂行喪,遭禁錮。嘗從桓帝巡狩南陽,為護(hù)駕從事。禁公卿貴戚妄有干欲,以此顯名。黨錮解,官至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269—318
【介紹】:
西晉泰山奉高人,字彥國。嗜酒任達(dá),與王澄、王敦、庾敱號為四友。試守繁昌令,節(jié)酒自勵,有能名。遷尚書郎。豫討齊王司馬同,賜爵陰平男。為樂安太守,晝夜酣飲,不視郡事。渡江避亂,晉元帝命為湘州刺史。尋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西晉泰山奉高人,字子光。胡毌輔之之子。傲誕不羈,每至酒酣,輒呼父字,人以為狂。年未三十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26
【介紹】:
南朝梁馮翊蓮勺人,字梁容。少有志氣,不事生業(yè)。梁武帝起兵,從討王撫之等,以功除輔國將軍,歷巴東相、建平太守。天監(jiān)二年,為直閣將軍,歷秦、梁二州刺史。后為太子右衛(wèi)率,遷西陽、武昌太守。在郡清約,家無積蓄。卒謚胡子。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號毗陵子,疑為常州(今屬江蘇)人。德宗貞元末,作歌贈日本僧空海。事跡及詩皆見日僧真濟(jì)《遍照發(fā)揮性靈集序》?!度圃娨荨肥杖霑r,缺末2句?!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補(bǔ)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邵州邵陽人,號秋田。懿宗咸通中舉進(jìn)士不第。路巖為西川節(jié)度使,辟曾為掌書記。高駢鎮(zhèn)蜀,又辟之。時南詔遺書不遜,曾答書,南詔屈伏,由是箋奏皆出曾手。僖宗乾符中,高駢移鎮(zhèn)荊南,曾辟為荊南從事。又嘗為延唐令。有《詠史詩》,《安定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號秋田,邵陽(今屬湖南)人。舉進(jìn)士不第。懿宗咸通末,嘗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從事,入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路巖幕。僖宗乾符中,在高駢西川幕。喜游歷,足跡遍四方。生平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八、《全唐文》卷八一一胡曾文。作《詠史詩》七絕約150首,頗為后人稱贊,辛文房曰:“人事雖非,風(fēng)景猶昨,每感輒賦,俱能使人奮飛?!?《唐才子傳》卷八)《詠史詩》有三卷本傳世。有《安定集》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3首。
唐詩匯評胡曾(約840-?),字秋田,邵陽(今屬湖南)人。舉進(jìn)士,不第。咸通末,入釗南西川節(jié)度使路巖幕。乾符中,復(fù)佐高駢西川幕。又嘗為漢南從事。曾作《詠史詩》一百五十馀首,均為七絕,傳誦甚廣。有《安定集》十卷,已佚。《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十一曾。邵陽人。咸通中舉進(jìn)士不第。嘗為漢南從事。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胡曾)作《詠史詩》,皆題古君臣爭戰(zhàn)廢興塵跡。經(jīng)覽形勝,關(guān)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賞。人事雖非,風(fēng)景猶昨,每感輒賦,俱能使人奮飛。至今庸夫孺子,亦知傳誦。后有擬效者,不逮矣。至于近體律絕等,哀怨清楚,曲盡幽情,擢居中品不過也。惜其才茂而身未穎脫,痛哉!
四溟詩話史詩勿輕作,或己事相融,或時政相關(guān),或獨(dú)出斷案。若胡曾百篇一律,但撫景感慨而已。
《載酒園詩話又編》舊見胡曾集一卷,皆《詠史》詩,淺直可厭,遂屏而不錄。后讀《才調(diào)集》所載,顧有可觀者,如《塞下曲》:“曉侵雉堞烏先覺,春入關(guān)山雁獨(dú)知?!薄顿洕O者》:“往來南越諳鮫室,生長東吳識蜃樓?!薄丢?dú)不見》曰:“窗殘夜月人何處?簾卷春風(fēng)燕復(fù)來?!本慵丫湟??!栋舶布分斜厣杏屑颜撸粗?。
石洲詩話胡曾《詠史》絕句,俗下令人不耐讀。
《東目館詩見》胡曾《詠史》以地名為題,平鋪無味,不如曹唐《游仙詩》時有新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64?—943后
【介紹】:
唐僧。潭州長沙人,一說益陽人,俗名胡得生,自號衡岳沙門。天性穎悟,常以竹枝畫牛背為詩,詩句多出人意表。眾僧奇之,勸令落發(fā)為浮圖。風(fēng)度日改,聲價益隆。嘗住江陵之龍興寺,署為僧正。后終于江陵。好吟詠,與鄭谷酬唱,積以成編,號《白蓮集》。又有《風(fēng)騷旨格》。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64—937?
俗姓胡,名得生,湖南長沙(今湖南長沙)人。幼孤,7歲至大溈山寺牧牛。性穎悟,往往取竹枝畫牛背為小詩,頗為僧人稱賞,遂剃度為僧。居道林寺約10年,自號“衡岳沙門”。后又徙居廬山東林寺。后梁龍德元年(921),于入蜀途中為南平王高從誨遮留于江陵,命作僧正,遂居龍興寺。性好放逸,愛樂山水,懶謁王侯。乃作《渚宮莫問詩》以寄意。約卒于后晉天福三年(938)前。生平散見孫光憲《白蓮集序》、《宋高僧傳》卷三〇、《五代史補(bǔ)》卷三、《唐詩紀(jì)事》卷七五、《唐才子傳》卷九。己工詩,多才藝,能琴棋,擅書法,頗有詩名。當(dāng)時詩人如貫休、孫光憲、曹松、沈彬、方干等人多與之唱和。所作《早梅》詩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之句,鄭谷改“數(shù)枝開”為“一枝開”。己深為欽服,稱谷為“一字師”。其詩多為登臨題詠、酬和贈別之作,頗為時人推重,間亦流露佛教厭世之情,誠為唐末五代著名詩人。孫光憲稱其“趣尚孤潔,詞韻清潤,平淡而意遠(yuǎn)”。至云“江之南,漢之北,緇儒業(yè)緣情者,靡不希其聲彩”(《白蓮集序》)。明胡震亨亦評其詩“清潤平淡,亦復(fù)高遠(yuǎn)冷峭”(《唐音癸簽》卷八)。己又曾與鄭谷、黃損等人共定葫蘆、轆轤、進(jìn)退等近體詩用韻詩格,又曾摭古人詩聯(lián),以類分為風(fēng)、賦、比、興、雅、頌?!?a target='_blank'>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白蓮集》10卷、《風(fēng)騷指(旨)格》1卷,今傳?!?a target='_blank'>白蓮集》有汲古閣本、《四部叢刊》影明抄本。《全唐詩》存詩10卷?!度圃娎m(xù)拾》補(bǔ)詩3首,斷句4,又與牟儒聯(lián)句詩1首。
唐詩匯評齊己(約806-約937),自號衡岳沙門,潭州(今湖南長沙)人。俗姓胡,名得生,本佃戶子。幼穎悟,與兒童牧牛,常以竹枝畫牛背為詩。后于大溈山同慶寺出家。曾至洪州,居豫章觀音院。又曾至袁州,謁退居林下之鄭谷,結(jié)為詩友。后居長沙道林寺,與馬殷幕中文士徐仲雅輩交游。齊已有贅疣,愛其詩者戲呼為“詩囊”。將入蜀,至江陵,為高季興所留,龍德元年(921),于龍興寺安置,署為僧正,與孫光憲、梁震友善,卒。有《白蓮集》十卷,《風(fēng)騷旨格》一卷,今存。《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齊己名得生。俗姓胡氏。潭州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fù)住衡岳東林寺。荊南高從誨迎置龍興寺。署為僧正。自號衡岳沙門。卒于豫章西山金鼓寺。著有白蓮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生益陽之胡氏。幼出家于大溈山寺。既受具。遂習(xí)律儀。臻其奧。性嗜吟詠。蚤歲即有重名。每以未得心法之妙為恨。乃游方。遍造藥山鹿門護(hù)國之席。卒典賓石霜。梁革唐命。天下方擾攘。高季昌逐雷滿于渚宮。而自稱荊門留后。尋受朝庭節(jié)度命。逮莊宗自河?xùn)|入代梁。則高氏因據(jù)有一方。而名節(jié)之士四至。龍德初。起己為僧正。仍月給俸。館于龍興寺凈院。非所好也。作渚宮莫問篇十五章。以見意。己頸有癭。累垂如匏壺。時號詩囊。擁破納行山水間。陶然以樂。曾莫知世之治亂也。未曾將一字。容易謁諸侯。此其趣興何如哉。詩與華山處士相唱酬。卒別稱沖岳沙門。有白蓮集。行世。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釋齊己。姓胡。益陽人也。秉節(jié)高亮氣貌劣陋。幼而捐俗于大溈山寺。聰敏逸倫納圓品法。習(xí)學(xué)律儀而性耽吟詠。氣調(diào)清淡。有禪客自德山來述其理趣。己不覺神游寥廓之場。乃躬往禮訊。既發(fā)解悟都亡眹跡矣。如是藥山鹿門護(hù)國。凡百禪林孰不參請。視其名利悉若浮云矣。于石霜法會請知僧務(wù)。梁革唐命天下紛紜。于時高季昌稟梁帝之命攻逐雷滿。出渚宮已便為荊州留后。尋正受節(jié)度。迨乎均帝失御河?xùn)|莊宗自魏府入洛。高氏遂割據(jù)一方。搜聚四遠(yuǎn)名節(jié)之士。得齊之義豐南岳之己。以為筑金之始驗也。龍德元年辛巳中。禮己于龍興寺。凈院安置給其月俸。命作僧正。非所好也。其如閑辰靜夜多事篇章。乃作渚宮莫問篇十五章。以見意。且侚高之命耳。己頸有瘤贅時號詩囊。棲約自安破納擁身。枲麻纏膝。愛樂山水懶謁王侯。至有未曾將一字容易謁諸侯句。為狎華山隱士鄭谷詩相酬唱。卒有白蓮集行于世。自號衡岳沙門焉。
作品評論
孫光憲《白蓮集序》師趣尚孤潔,詞韻清潤,平淡而意遠(yuǎn),冷峭而(下闕十三字)。
詩話總龜引《郡閣雅談》僧齊己往袁州渴鄭谷,獻(xiàn)詩曰“高名喧省闥,雅頌出吾唐。疊巘供秋望,飛云到夕陽。自封修樂院,別下著僧床。幾許朝中事,久離鴛鴦行?!惫扔[之云:“請改一字、方得相見?!苯?jīng)數(shù)日再謁,稱已改得詩,云:“別掃著僧床”。谷嘉賞,結(jié)為詩友。
瀛奎律髓齊己潭州人,與貫休并有聲。同師石霜。二僧詩,唐之尤晚者。
唐詩歸鐘云:齊己詩有一種高渾靈妙之氣,翼其心手。
唐音癸簽齊己詩清潤平淡.亦復(fù)高遠(yuǎn)冷峭,一徑都官點化,《白蓮》一集,駕出《云臺》之上,可謂智過其師。
《五朝詩善鳴集》己公精神力量,細(xì)大不捐,無所不有。
一瓢詩話唐釋齊己作《風(fēng)騷旨格》,六詩、六義、十體、十勢、二十式、四十門、六斷、二格,皆系以詩,不減司空表圣。獨(dú)是“十勢”立名最惡,宛然少林棍譜,暇日當(dāng)為易去乃妙。
《近體秋陽》釋齊己詩,躡跡云邊,落想天外,煙火絕盡,服食自如,妙在一不猶人,而掉尾回龍,亡不適當(dāng)。其馀如《劍客》、《原上》等篇,此豈可與區(qū)區(qū)緇品同日語者?篇多佳,收不可盡,三唐雖多多金缽,吾于齊師又何以加諸!
《四庫全書總目》唐代緇流能詩者眾。其有集傳于今者,惟皎然、貫休及齊己。皎然清而弱,貫休豪而粗。齊己七言律詩不出當(dāng)時之飛。其七言古詩以盧仝、馬異之體縮為短章,詰屈騖牙,尤不足取。惟五言律詩居全集十分之六,雖頗沿武功一派,而風(fēng)格獨(dú)遒,如《劍客》、《聽琴》、《祝融峰》諸篇,猶有大歷以還遺意。其絕句《中庚午年十五夜對月》詩曰:“海澄空碧正團(tuán)圞,吟想元宗此夜寒。玉兔有情應(yīng)記得,西邊不見歸長安?!睈硱彻示?,尤非他釋子所及,宜其與司空圖相契矣。
《瀛奎律髓匯評》紀(jì)昀:唐詩僧以齊己為第一,杼山實不及,閱全集自見。許印芳:按晝公乃盛唐人,嘗著《杼山詩式》,鑒裁頗精,所作詩格高氣清。然高而近空滑,清而多薄弱,非王、孟精深華妙之比。齊己雖所末人,其詩頗有盛唐人氣骨。如《秋夜聽業(yè)上人彈琴》……《劍客》……二詩皆以氣勝,不甚拘對偶,而街情思貫注其間,非若晝公徙標(biāo)高格,全無意味也。曉嵐謂齊己第一,真篤論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自號無生居士,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事跡略見《唐詩紀(jì)事》卷四五。唐末張為取其詩入《詩人主客圖》,列為高古奧逸主之入室?!?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外編》補(bǔ)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3—1039
【介紹】:
宋婺州永康人,字子正。太宗端拱二年進(jìn)士。調(diào)許田尉,以干練聞。靈夏用兵,轉(zhuǎn)運(yùn)使命則部送芻糧,入奏稱旨。真宗時累官至三司度支副使。坐丁謂黨降知信州,徙福州,以右諫議大夫知杭州。歷典七州,更六路使者節(jié),踐更中外凡四十七年,所至有聲績。以兵部侍郎致仕。卒謚忠佑,改正惠。
全宋詩胡則(九六三~一○三九),字子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jìn)士,為許田尉。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為京西轉(zhuǎn)運(yùn)使。乾興初知信州。仁宗天圣中歷知福州、杭州、永興軍,累遷工部侍郎、集賢院學(xué)士。明道二年(一○三三)知杭州。景祐元年(一○三四)以兵部侍郎致仕。寶元二年卒,年七十七?;兆谛烷g封佑順侯,理宗淳祐間進(jìn)正惠公,寶祐初加忠佑(《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九《胡侍郎廟碑陰記》)。事見《范文正公集》卷一二《胡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九有傳?!『鷦t詩,舊有清嘉慶二十年胡敬輯《宋胡正惠公遺文事跡合錄》(又題作《胡正惠公集》,清鈔本,藏南京圖書館)。今參據(jù)諸書,得詩七首,重為輯編。別有詩二首入存目。
全宋文·卷一九六胡則(九六三——一○三九),字子正,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端拱二年以進(jìn)士起家,補(bǔ)許田縣尉。后知睦州、溫州,改江淮制置發(fā)運(yùn)使。真宗幸亳還,擢三司度支副使。出為京西、廣西轉(zhuǎn)運(yùn)使,累遷太常少卿。乾興初,坐丁謂黨,降知信州,徙福州、杭州、永興軍,以給事中權(quán)三司使,通京東西、陜西鹽法,人便之。以在河北時假官舟販鹽,后按驗出知陳州。逾月遷工部侍郎、集賢院學(xué)士。劉隨上疏言「則奸邪貪濫聞于天下」,徙杭州。再遷兵部侍郎致仕,寶元二年六月卒,年七十七,謚忠佑,改謚正惠。見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銘》(《范文正公集》卷一二),《宋史》卷二九九本傳。其后裔輯其詩文為《胡正惠公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