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自性斷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斷之一。
【三藏法數】
謂智慧起時,煩惱暗障自性應斷,故名自性斷。
自性不善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善惡)附錄。
自性分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分別之一。
【三藏法數】
謂意識對于現(xiàn)在六塵之境,自性而起分別,故名自性分別。(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自性輪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諸佛三輪身之一。(參見:教令輪身)
自性凈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自性清凈心之略稱。
自性差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宗法五名之一。(參見:宗法)
宗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明立量三支之第一支,由二句而成。又名曰宗體所立。其二句有五種之異名:一前句云自性,后句云差別。二前句云有法,后句云法。三前句云所別,后句云能別。四前句云前陳,后句云后陳。五前句云宗依,后句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體之所依也。見因明大疏上。
自性唯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諸法即真如。萬法唯一心之見解也。
自性冥諦
【佛學大辭典】
(術語)數論二十五諦之一。冥諸者自性之異名。(參見:自性)
自性
【佛學大辭典】
(術語)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凈土真證?!埂居帧繑嫡搸煻逯B中第一諦為冥性。又稱自性。為萬有之生因。唯識述記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參見:數論外道)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xiàn)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自性清凈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凈,離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凈心。又曰如來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論義記中本曰:「自性清凈心,名如來藏。」大日經疏一曰:「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凈心,自性清凈心即是阿字門。」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如來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凈,離一切的妄染,故云自性清凈心。
自性清凈藏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種藏之一。
【三藏法數】
謂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心,從無始已來,三智四德,具足無缺,煩惱垢纏,不能染污,是名自性清凈藏。(三智者,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四德者,常德、樂德、我德、凈德也。)
自性住佛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佛性之一。(參見:佛性)
【三藏法數】
謂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變改,即是一切眾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佛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者覺悟也,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云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鼓鶚劷浂咴唬骸敢磺斜娚び蟹鹦?,如來常住無有變易?!?br />【佛學常見辭匯】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佛性即是一切眾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br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次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一切眾生,皆有通徹因果自體不改的覺悟性,謂之佛性。此之佛性,為一切眾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當作佛。
【俗語佛源】
「佛」,覺悟的意思;「性」,不變的意思。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意為人人都有覺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現(xiàn)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變的。究竟什么是佛性?《華嚴經》卷三九說:「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惯@兩句偈文說明「佛性」也可稱為「法性」?!?a target='_blank'>北齊書·杜弼傳》中說魏帝召見杜弼,杜弼也說道佛性即是法性。帝問:「聞卿精學,聊有所問,經中佛性、法性為一為異?」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謂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說的「空理」,空寂無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為佛。所以成佛既難又不難。說它難,難就難在「空」不了。若能理解萬法皆空,真正證得諸法(宇宙萬有)本性空寂無相,那又與佛何異?「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義之一。我國古代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備時,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張,認為闡提(斷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這一大膽創(chuàng)見,當時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爭論,道生本人遭到圍攻?!干f法,頑石點頭」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闡提也有佛性的主張引起的。后來大本《涅槃經》流傳到南方,證明道生的見解不誤。一場爭論才平息下來。從而道生的聲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詞在小說中也有引用,如《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梗o名氏)
【三藏法數】
佛性者,覺性也。即諸佛所證真覺湛明之性,無染無凈,離過絕非,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
自性普賢如來
【佛學大辭典】
(菩薩)普賢如來,即金剛界之大日如來。稱其如來之自性身也。
名詮自性
【佛學大辭典】
(術語)名詮自性者,名字顯自性也,如言諸行無常,諸為名字,是名法之眾多之名字,但只詮眾多之自性,故云名詮自性。又諸為眾多之名字,故不分有為無為,通于一切。加行無常三字而成句時,詮差別之義??计涔剩姓哌w流之義,有為法之通名也。諸有為法,皆為無常,故云諸行無常。以差別于無為法之常住,故云句詮差別。唯識論二曰:「名詮自性,名詮差別?!?/div>
依他自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自性之一。依他起之法,有假有似有之自性也。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依他起性,三自性之一。(參見:三自性)
【三藏法數】
謂所有諸法,皆依眾緣相應而起,都無自性,唯是虛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自性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遍計自性。二依他自性。三圓成自性。(參見:三性)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zhí)自性、圓成實性。諸法無自性,即諸法畢竟空,故三自性即三無性。三性本不可立,然為悟他故,設此三自性以說明之。(參見:三性)
【三藏法數】
(出顯揚圣教論)
〔一、遍計自性〕,謂眾生迷惑,不了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計度,一一執(zhí)為實有,故名遍計自性。
〔二、依他自性〕,謂所有諸法,皆依眾緣相應而起,都無自性,唯是虛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圓成自性〕,謂真如自性,不遷不變,圓滿成就,故名圓成自性。
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卷,宋惟凈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