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自性散亂
【三藏法數(shù)】
謂五識自性,馳逐外緣,乖于靜定,故名自性散亂。(五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
漏自性
【三藏法數(shù)】
謂六根對于六塵,而起貪瞋癡等煩惱諸惑,由惑造業(yè),遂招三界生死,是則惑自性業(yè)為有漏之因,是名漏自性。(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集性自性
【三藏法數(shù)】
集,即聚也。其性自性,乃是萬善聚集之因也,此約圣而論。故經(jīng)云:即三世如來性自性第一義心也。
性自性
【三藏法數(shù)】
謂由前第一義心所集萬善之因,各有自性存于內(nèi)故,是名性自性。
相性自性
【三藏法數(shù)】
覽而可別曰相。謂由前第一義心所集萬善之因,各有自相形于外故,是名相性自性。
大種性自性
【三藏法數(shù)】
大種,即地、水、火、風(fēng)四大之種子也。無處不有,故名為大。言大種性自性者,謂四大種各有自性也。大種本通凡圣,今約圣報(bào)而言,即此大種性自性,是法性五陰之果,是名大種性自性。(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言法性五陰者,謂如來轉(zhuǎn)生死五陰而成法性五陰,蓋即色是真常之色,乃至即識是真常之識是也。)
因性自性
【三藏法數(shù)】
因即能生為因。謂前所證大種之果,必有所起之因,即是第一義因心也,是名因性自性。
成性自性
【三藏法數(shù)】
成,即成就。謂因、緣合而成果也。蓋成就如來第一義果德之性,是名成性自性。
性自性空
【三藏法數(shù)】
謂于當(dāng)念觀一切所生之法,悉由因緣和合而成,本無自生之性,是為性自性空。
自性妄想
【三藏法數(shù)】
謂妄執(zhí)根塵等法,各有體性,不相混濫,是名自性妄想。
【三藏法數(shù)】
謂執(zhí)持諸法,起自性見,以自為是,馀皆為非,是名自性妄想。
高下流注,不動自性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真如之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不動。猶水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也。
隨器方圓,不失自性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真如之心,普遍諸有為法,而自性不失。猶水之隨器方圓,而不失自性也。
自性無記業(yè)
【三藏法數(shù)】
自性無記者,謂無記性所作,非善因緣,亦非不善因緣,是為不增長業(yè)也。(無記性者,謂不善不惡之性也。)
自性空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諸法,非常非滅,性本自空,故名自性空。
冥初自性
【三藏法數(shù)】
謂此外道,以八萬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處,昧為自性,故云冥初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