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施刑
行刑。 漢 桓寬 鹽鐵論·論災:“春夏生長,利以行仁;秋冬殺藏,利以施刑?!?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重禁禍之所自生,故其施刑極省?!?br />弛刑,赦罪。亦指獲赦者。后漢書·光武帝紀下:“遣驃騎大將軍 杜茂 將眾郡施刑屯北邊,筑亭候,修烽燧?!?李賢 注:“施,讀曰‘弛’。弛,解也。《前書音義》曰:‘謂有赦令,去其鉗釱赭衣,謂之弛刑?!?/div>
《漢語大詞典》:行戮
猶行刑。特指執(zhí)行死刑。國語·周語上:“ 鄭厲公 見 虢叔 ,曰:‘吾聞之,司寇行戮,君為之不舉,而況敢樂禍乎!’”《醒世恒言·金海陵縱欲亡身》:“是月為太子 光英 生月, 海陵 私忌,不行戮?!?/div>
《國語辭典》:五百  拼音:wǔ bó
職官名:(1)古代軍隊以五人為伍,一伍之長稱為「五百」。也稱為「伍伯」、「伍長」。(2)古代戶籍以五戶為伍,負責管理一伍的人稱為「五百」。也稱為「伍伯」、「伍長」。(3)地方官府差役兵卒?!逗鬂h書。卷七八?;抡邆鳌2芄?jié)傳》:「節(jié)弟破石為越騎校尉,越騎營五百妻有美色。」宋。劉宰〈野犬行〉:「叫呼五百煩里閭,淺土元不蓋頭顱?!?/div>
《國語辭典》:號令(號令)  拼音:hào lìng
1.傳呼命令。如:「號令三軍」。《儒林外史》第三五回:「總兵號令一聲,那些兵一齊渡過河去了?!?br />2.傳呼的命令?!度龂萘x》第一○○回:「既令進兵,今又教休進,何其號令不明!」
3.發(fā)號施令的政權。《史記。卷一六。秦楚之際月表》:「初作難,發(fā)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閒,號令三嬗?!?/div>
《國語辭典》:號令(號令)  拼音:hào ling
將犯人裍綁游街示眾?!端疂G傳》第五一回:「立等知縣差人,把雷橫捉拿到官。當廳責打,取了招狀,將具枷來枷了,押出去號令示眾。」《三國演義》第九回:「王允命縛赴市曹斬之,又將董卓尸首,號令通衢?!?/div>
《國語辭典》:用事  拼音:yòng shì
1.當權執(zhí)政?!稇?zhàn)國策。秦策三》:「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涇陽佐之?!埂洞笏涡瓦z事。利集》:「緣京用事,奸人并進?!?br />2.行事、辦事。如:「意氣用事」。
3.引用典故。唐。釋皎然《詩式。用事》:「詩人皆以徵古為用事,不必盡然也?!顾?。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押韻不必有出處,用事不必拘來歷。」
《漢語大詞典》:入市
古代常在市曹行刑,故稱綁赴刑場正法為“入市”。 明 張居正 《又答大同巡撫賈春宇》:“彼計沮氣衰,將自斂矣。近聞已就羈紲,入市有日,未知究竟如何?”
《國語辭典》:云陽(雲(yún)陽)  拼音:yún yáng
1.小說戲曲中稱行刑的場所。唐。胡曾 詠史詩。上蔡詩:「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云陽血染衣?!乖C蠞h卿《魔合羅》第四折:「我將殺人賊斬首在云陽內(nèi),還報的這街冤負屈鬼?!挂卜Q為「云陽市」。
2.傳說為山中樹精。《抱樸子。內(nèi)篇。登涉》:「山中有大樹,有能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名曰云陽,呼之則吉?!?/div>
《漢語大詞典》:兩觀(兩觀)
(1).宮門前兩邊的望樓。左傳·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漢書·董仲舒?zhèn)鳌?/a>:“及至 周 室,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陳於庭,而頌聲興?!?晉 崔豹 古今注·都邑》:“闕,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 唐 儲光羲 《貽劉高士別》詩:“壯哉麗百常,美矣崇兩觀?!?br />(2).特指 春秋 魯 闕, 孔子 誅 少正卯 之處。《孔子家語·始誅》:“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 少正卯 ,戮之于兩觀之下?!?span id="1l8qvjk" class="book">《舊唐書·李義府傳》:“ 仲尼 為 魯 司寇七日,誅 少正卯 於兩觀之下; 義方 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雙闕之前,實以為愧?!?金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六:“兩觀餘坡陀,萬世示頑獷?!?br />(3).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宋 李綱 《上淵圣皇帝實封言事奏狀》:“罪實比於四兇,誅宜行於兩觀?!?/div>
《國語辭典》:問事(問事)  拼音:wèn shì
1.行刑的吏卒?!顿Y治通鑒。卷一七七。隋紀一。文帝開皇十年》:「每于殿庭棰人,一日之中,或至數(shù)四;嘗怒問事?lián)]楚不甚,即命斬之?!?br />2.刑具?!豆卤驹麟s劇??苯瓠h(huán)。第四折》:「張千,將問事來,我則理會的王條依正行?!埂端疂G傳》第六二回:「行刑問事人傾膽,使索施枷鬼斷魂?!?/div>
《漢語大詞典》:問事杖(問事杖)
刑杖。三國志·魏志·賈逵傳“ 充 , 咸熙 中為中護軍”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李孚傳》:“及到 梁淇 ,使從者斫問事杖三十枚,繫著馬邊?!?span id="jpmnd6e"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九年》:“ 孚 斫問事杖,繫著馬邊?!?胡三省 注:“問事杖,問事所執(zhí)杖也?!?/div>
分類:刑杖
《國語辭典》:斧锧(斧鑕)  拼音:fǔ zhì
古刑法。置人于鐵砧上,以斧砍之。故以斧锧指誅戮之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愿請璽復以治鄴,不當請斧锧之罪。」《聊齋志異。卷二。陸判》:「前夕冒瀆,今來加斧锧耶?」也作「斧質(zhì)」。
《國語辭典》:行刑  拼音:xíng xíng
執(zhí)行刑罰?!秶Z。周語上》:「賦事行刑,必問于遺訓,而咨于故實?!埂度龂萘x》第三二回:「臨受刑,叱行刑者:『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國語辭典》:加刑  拼音:jiā xíng
執(zhí)行刑罰?!度龂萘x》第七回:「蒯良言瑁不聽良策,以致大敗,按軍法當斬。劉表以新娶其妹,不肯加刑?!?/div>
《國語辭典》:立決(立決)  拼音:lì jué
舊時刑律,將死罪情節(jié)較重,不入秋審,立即處死,稱為「立決」。如斬立決、絞立決。
《漢語大詞典》:責狀(責狀)
(1).具結。 宋 羅燁 醉翁談錄·大丞相判李淳娘供狀:“應干人責狀并放監(jiān), 蕭章 具禮成親?!?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三折:“責狀人 完顏阿可 ,見年六十歲,無疾病。”
(2).施行刑罰。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謬誤:“有編民犯法當杖脊,吏受賕,與之約曰:‘今見尹,必付我責狀,汝第呼號自辯,我與汝分此罪,汝決杖,我亦決杖?!榷?包 引囚問畢,果付吏責狀?!?/div>
《國語辭典》:伍伯  拼音:wǔ bó
1.職官名:(1)古代軍隊以五人為伍,一伍之長稱為「伍伯」。也稱為「五百」、「伍長」。(2)戶籍以五戶為伍,負責管理一伍的人稱為「伍伯」。也稱為「五百」、「伍長」。(3)地方官府差役兵卒?!独m(xù)漢書志。第二九。輿服志上》:「大車,伍伯璅弩十二人,辟車四人,從車四乘?!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21679' target='_blank'>韓愈 〈寄盧仝〉詩:「立召賊曹呼伍伯,盡取鼠輩尸諸市?!挂卜Q為「五百」。
2.春秋時代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五位霸主。漢。王充《論衡。自紀》:「堯舜之典,伍伯不肯觀,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讀?!挂沧鳌肝灏浴埂ⅰ肝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