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鄧艾經(jīng)行路

相關(guān)人物
鄧艾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鄧艾傳〉~775~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nóng)民養(yǎng)犢。年十二,隨母至潁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士則」,艾遂自名范,字士則。后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為都尉學(xué)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為稻田守叢草吏。同郡吏父憐其家貧,資給甚厚,艾初不稱謝。每見高山大澤,輒規(guī)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后為典農(nóng)綱紀(jì),上計吏,因使見太尉司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為掾,遷尚書郎?!事对暝t曰:「逆賊姜維連年狡黠,民夷騷動,西土不寧。艾籌畫有方,忠勇奮發(fā),斬將十?dāng)?shù),馘首千計;國威震于巴、蜀,武聲揚(yáng)于江、岷。今以艾為鎮(zhèn)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jìn)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子忠為亭侯?!苟?,拒姜維于長城,維退還。遷征西將軍,前后增邑凡六千六百戶。景元三年,又破維于侯和,維卻保沓中。四年秋,詔諸軍征蜀,大將軍司馬文王皆指授節(jié)度,使艾與維相綴連;雍州刺史諸葛緒要維,令不得歸。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等詣甘松。維聞鐘會諸軍已入漢中,引退還。欣等追躡于彊川口,大戰(zhàn),維敗走。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里。維入北道三十馀里,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截維,較一日不及。維遂東引,還守劍閣。鐘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jīng)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jìn);劍閣之軍不還,則應(yīng)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唤裱谄淇仗?,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馀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yùn)將匱,頻于危殆。艾以?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jìn)。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蜀衛(wèi)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zhàn)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zhàn),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jìn)軍到雒。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zhí)節(jié)解縛焚櫬,受而宥之。
典故
太行路


《昭明文選》卷五十五〈論五·廣絕交論〉~2379~
嗚呼!世路險巇,一至于此!太行孟門,豈云?絕。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棄之長騖。獨(dú)立高山之頂,歡與麋鹿同群,皦皦然絕其雰濁,誠恥之也,誠畏之也。唐·李善注引盧諶詩曰:「山居是所樂,世路非我欲。楚詞曰: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蕪穢而險巇?!褂忠跻菰唬骸鸽U巇,猶顛危也?!姑祥T、太行,二山名也。又引史記曰:「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也?!?/span>
《國語辭典》:行路  拼音:xíng lù
1.道路。《文選。趙至。與嵇茂齊書》:「嘯詠溝渠良不可度,斯亦行路之艱難?!埂度龂萘x》第三回:「滿地荊棘,黑暗之中,不見行路。」
2.路人、行人?!段倪x。任昉。王文憲集序》:「有識銜悲,行路掩泣。」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div>
《國語辭典》:行路難(行路難)  拼音:xíng lù nán
樂府雜曲歌辭篇名。內(nèi)容多描寫世途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情懷。以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十九首較著名。
《漢語大詞典》:行路人
過路人。亦比喻不相關(guān)的人。《文選·蘇武〈五言詩〉之一》:“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呂延濟(jì) 注:“天下四海,道合即親,誰為行路之人相疏者。” 唐 杜甫 《丹青引》:“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
《漢語大詞典》:行路子
游子。離家遠(yuǎn)游的人。 唐 白居易 《別楊穎士盧克柔殷堯藩》詩:“倦鳥暮歸林,浮云晴歸山。獨(dú)有行路子,悠悠不知還?!?/div>
《國語辭典》:單行路(單行路)  拼音:dān xíng lù
僅供車輛單方向行駛的道路。也稱為「單行道」、「單行線」。
《漢語大詞典》:擬行路難
樂府組詩名。南朝宋鮑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發(fā)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dá)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游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qiáng)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國語辭典》:行腳(行腳)  拼音:xíng jiǎo
1.僧侶為尋師求法而云游四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二。玉格》:「此桃去此十馀里,道路危險,貧道偶行腳見之,覺異,因掇數(shù)枚。」唐。杜牧 大夢上人自廬峰回詩:「行腳尋常到寺稀,一枝藜杖一禪衣。」
2.走路?!端螘?。卷八十一。顧覬之傳》:「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腳,家竊異之,而莫曉其意?!?/div>
《國語辭典》:行腳僧(行腳僧)  拼音:xíng jiǎo sēng
云游四方尋師求法的出家人。宋。陸游 雙流旅舍詩三首之一:「開門拂榻便酣寢,我是江南行腳僧?!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九:「穿了黑衣,做個行腳僧打扮,辭了親屬出家訪道?!?/div>
《國語辭典》:走道  拼音:zǒu dào
供人行走的通道。如:「請不要在走道上奔跑嬉戲,以免妨礙他人。」、「奧斯卡金像獎場外的走道上都鋪著紅毯?!?/div>
《國語辭典》:行走  拼音:xíng zǒu
1.走路、步行。宋。蘇軾小篆般若心經(jīng)贊〉:「忽然使作大小篆,如正行走值墻壁?!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六:「那一日大雨淋漓,路上無人行走?!?br />2.走動、來往。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此處有一財主,乃是馬員外。他在俺家行走,也好幾時了?!埂度辶滞馐贰返诙兀骸副热缤幸粋€朋友在司上行走,替他會官,拜客。」
3.清代稱在京師擔(dān)任非專任差事者為「行走」。如:「軍機(jī)處行走」。
《漢語大詞典》:蹱路
行路;趕路。《西游記》第九三回:“師父做了駙馬,到宮中與皇帝的女兒交歡,又不是爬山蹱路,遇怪逢魔,要你保護(hù)他怎的!”
分類:行路趕路
《國語辭典》:獨(dú)行(獨(dú)行)  拼音:dú xíng
1.獨(dú)自一人行走?!对娊?jīng)。唐風(fēng)。杕杜》:「獨(dú)行踽踽,豈無他人?」唐。盧綸 秋晚山中別業(yè)詩:「樹老野泉清,幽人好獨(dú)行?!?br />2.固執(zhí)己意以行事。如:「獨(dú)斷獨(dú)行」、「他做事向來一意獨(dú)行,不接受別人意見?!?/div>
《國語辭典》:獨(dú)行(獨(dú)行)  拼音:dú xìng
志節(jié)高尚,不隨俗浮沉。《漢書。卷六。武帝紀(jì)》:「諭三老弟以為民師,舉獨(dú)行之君子,徵詣行在所。」《晉書。卷五六。列傳。孫楚》:「舉獨(dú)行君子可惇風(fēng)厲俗者?!?/div>
《國語辭典》:陽道(陽道)  拼音:yáng dào
1.外事,如朝祀之類。語出《禮記?;枇x篇》:「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后聽內(nèi)職?!?br />2.為主、居上之道。如君道、父道、夫道。相對于臣道、子道、婦道等陰道而言。
3.月亮繞行太陽的軌道。見《漢書。天文志》。
4.正道。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我法陰符,按陽道,握兵機(jī)?!?br />5.稱男性的生殖器?!端螘?。卷三四。五行志五》:「豫章吳平人有二陽道,重累生?!挂卜Q為「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