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23詞典 8分類詞匯 415
《漢語大詞典》:送戲(送戲)
舊時戲班為當?shù)貦?quán)貴義務(wù)表演,以求支持。亦指旁人出錢,請戲班為喜慶人家演出。《歧路燈》第七一回:“或有送戲的,署中不過一天,請弟們同賞。次日便送到隍廟,令城中神人胥悅?cè)チ?。三日之后,賞他十兩銀就完局。”
《國語辭典》:鐵片大鼓(鐵片大鼓)  拼音:tiě piàn dà gǔ
一種起源于山東省的大鼓書。樂器除書鼓外,另用兩枚農(nóng)具犁鏵擊拍,后改用鐵綽板,并以三弦、四胡伴奏。一人演唱或二人對唱,二三人伴??。唱詞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說有唱。曲調(diào)纏綿婉轉(zhuǎn)。也稱為「梨花大鼓」、「犁鏵大鼓」、「鐵板大鼓」、「山東大鼓」。
《漢語大詞典》:橦末之伎
古代表演爬竿的雜技。《文選·張衡〈西京賦〉》:“百馬同轡,騁足并馳,橦末之伎,態(tài)不可彌。” 薛綜 注:“於橦末作其形狀。” 唐 李德裕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進詩》:“彀中時落羽,橦末乍升猱?!?清 趙翼 《歲暮宴集梨園小部縱飲追歡即席有作》詩:“憑他橦末 都盧 戲,演出人間傀儡塲。”
《漢語大詞典》:踢磬
雜技的一種。演員仰臥,雙腳上舉擺弄石磬作表演。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雜手藝皆有巧名:踢瓶、弄椀、踢磬。”
《國語辭典》:趟馬(趟馬)  拼音:tàng mǎ
國劇中,演員右手執(zhí)鞭揮舞,通過成套、連續(xù)的手勢、身段、舞步,配合快速的鑼鼓節(jié)奏,表演騎在馬上慢走、奔騰或下馬、轉(zhuǎn)身停住等姿態(tài)。趟馬時只舞不唱,文武戲各行角色都有此動作。
《國語辭典》:演技  拼音:yǎn jì
表演的技術(shù)、手法。如:「他的演技精湛。」
《漢語大詞典》:演播
通過廣播表演、講說。《新華文摘》1981年第5期:“五十五萬字,一百零五回的《岳飛傳》, 劉蘭芳 同志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整理、改編、演播出來的。”
《國語辭典》:演奏  拼音:yǎn zòu
在公開的儀式中獨奏或合奏音樂。如:「他演奏得實在是出神入化,聽眾都深深陶醉了?!?/div>
《漢語大詞典》:戲樓(戲樓)
表演雜技戲曲的樓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鼠戲:“每於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儼如戲樓狀。乃拍鼓板,唱古雜劇?!?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 烏魯木齊 ﹞北山支麓逼近譙樓,登岡頂 關(guān)帝廟 戲樓,則城中纖微皆見?!?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京師戲館》:“ 吳長元 《宸垣紀略》云: 查樓 在肉市, 明 巨室 查氏 所建戲樓?!?/div>
《漢語大詞典》:躧高蹻
亦作“蹝高橈”。 雜戲名,踩著有踏腳的木棍,邊走邊表演。 明 賈仲名 《元宵賞燈》套曲:“喬三教喜動清樂,醉八仙快躧高橈?!?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雜耍之技,來自四方……置丈許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謂之躧高蹻?!?/div>
《漢語大詞典》:仙人栽豆
中國 傳統(tǒng)魔術(shù)名。用五個紅色的小球進行表演。由 宋 代的幻術(shù)“泥丸”衍化而成。 傅起鳳 傅騰龍 《中國雜技》第五章第三節(jié):“幻術(shù)節(jié)目‘泥丸’的出現(xiàn),是件了不起的事,標志著手法幻術(shù)自成一體……其中最基本的項目是變小圓球,目前在國內(nèi)國際舞臺上盛行的著名手法幻術(shù)‘仙人栽豆’,就是由此發(fā)展形成的。”
《漢語大詞典》:宣傳隊(宣傳隊)
通過演講、圖畫展覽或表演文藝節(jié)目等形式,向群眾作宣傳的小型團體。一般是為配合某種任務(wù)而臨時組成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在‘七七’周年紀念時,單是臨時下鄉(xiāng)的宣傳隊,我們就靠著這些青年,曾經(jīng)組織過七百幾十隊?!?/div>
《漢語大詞典》:歇帳(歇帳)
宋 代清明節(jié)于御前表演的一種游藝節(jié)目。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忽有爆仗響,又復煙火出,散處以青幕圍繞,列數(shù)十輩,皆假面異服,如祠廟中神鬼塑像,謂之歇帳?!?/div>
《國語辭典》:跑馬走解(跑馬走解)  拼音:pǎo mǎ zǒu xiè
舊時騎著馬表演各種技藝。明。劉若愚《酌中志。卷二○。飲食好尚紀略》:「或幸萬歲山前插柳,看御馬監(jiān)勇士,跑馬走解?!挂沧鳌概荞R賣解」。
《國語辭典》:露天劇場(露天劇場)  拼音:lù tiān jù cháng
室外的戲劇、音樂表演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