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23詞典 8分類詞匯 415
《國語辭典》:唱雙簧(唱雙簧)  拼音:chàng shuāng huáng
比喻一搭一唱,彼此配合。如:「他倆唱雙簧,就想說服我一起去旅行。」
《國語辭典》:唱對臺戲(唱對臺戲)  拼音:chàng duì tái xì
比喻采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相抗衡。如:「在我們舉行座談會的同時,他們也舉行性質(zhì)類似的座談會,和我們大唱對臺戲?!?/div>
《漢語大詞典》:唱工戲(唱工戲)
戲曲術(shù)語。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側(cè)重于唱功的戲叫“唱功戲”。也寫作“唱工戲”。 老舍 《四世同堂》五八:“遇到《彩樓配》《祭塔》什么的唱工戲,她會打起瞌睡來?!?/div>
《國語辭典》:彩旦  拼音:cǎi dàn
傳統(tǒng)戲曲中的女性角色。扮演年齡較大的女丑,是滑稽風(fēng)趣、性格爽朗,或刁鉆奸滑的角色。少數(shù)也可由男性反串。也稱為「丑婆子」。
《漢語大詞典》:參軍戲(參軍戲)
流行于 唐 宋 時的一種表演形式。原稱“弄參軍”。主要由參軍、蒼鶻兩個角色作滑稽的對話和表演,以諷刺時政或社會現(xiàn)象。淵源于 秦 漢 的俳優(yōu), 宋 時也稱為雜劇,角色亦有所增加。 劉大杰 《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 晚唐 時代的參軍戲已有固定的角色。所謂參軍,便是戲中的正角,蒼鶻便是丑角一類的配角,兩者相互問答,其作用則調(diào)謔諷刺,兼而有之?!眳㈤?span id="e8ei2em" class="book">《文獻(xiàn)通考·樂二十》。
《國語辭典》:踩高蹺(踩高蹺)  拼音:cǎi gāo qiāo
一種民俗體育運動。分為兩種,一種是把長約三至五尺的木棒拴在腳上,且歌且舞;一種是兒童站在大人肩上,且歌且舞。每逢節(jié)日,常在街頭巡回演出。
《國語辭典》:插科打諢(插科打諢)  拼音:chā kē dǎ hùn
本指戲劇表演時,以滑稽的動作或言語引人發(fā)笑。亦泛指引人發(fā)笑的舉動或言談。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一出:「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shù)調(diào)?!挂沧鳌赴l(fā)科打諢」、「打諢發(fā)科」、「打諢插科」、「插科使砌」、「撒科打諢」。
《漢語大詞典》:安全網(wǎng)(安全網(wǎng))
在高空進(jìn)行建筑施工、設(shè)備安裝或技藝表演時,在其下或其側(cè)設(shè)置的起保護(hù)作用的網(wǎng),以防因人或物件墜落而造成的事故。一般用繩索等編成。
《國語辭典》:安全帶(安全帶)  拼音:ān quán dài
飛機、汽車或游樂設(shè)施中,供乘客系綁,以維護(hù)安全的帶子。
《漢語大詞典》:幫場兒
觀看賣藝人露天表演。例如:多謝眾位幫場兒。
《國語辭典》:當(dāng)場出彩(當(dāng)場出彩)  拼音:dāng cháng chū cǎi
舊戲劇表演時,用紅色水涂抹,裝做流血的樣子,稱為「出彩」。今多比喻當(dāng)場敗露秘密或顯出丑態(tài)。
《漢語大詞典》:倒舞伎
表演倒立雜技的藝人。舊唐書·音樂志二:“ 苻堅 嘗得西域倒舞伎。 睿宗 時, 婆羅門 獻(xiàn)樂,舞人倒行,而以足舞於極銛?shù)朵h,倒植於地,低目就刃,以歷臉中;又植於背下,吹篳篥者立其腹上,終曲而亦無傷;又伏伸其手,兩人躡之,旋身遶手,百轉(zhuǎn)無已。”
《漢語大詞典》:單口快板(單口快板)
只有一個人表演的快板。
《漢語大詞典》:單口(單口)
曲藝的一種表演形式。指由一個演員進(jìn)行表演。許多曲種均為單口,如京韻大鼓、山東快書等。有些曲種有多種表演形式,其一人表演的則稱單口,如單口相聲、單口快板。
《國語辭典》:單口相聲(單口相聲)  拼音:dān kǒu xiàng shēng
一種說唱藝術(shù),由一個人表演的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