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75詞典 2分類詞匯 73
《漢語大詞典》:矩度
(1).泛指計量長度和角度的用具。 宋 陸游 《建寧府尊勝院佛殿記》:“ 懷素 坐裂瓦折桷腐柱頽垣之間,召工人持矩度,謀增大其舊?!?br />(2).規(guī)矩法度。宋史·理宗紀(jì)一:“出入殿庭,矩度有常?!?明 歸有光 《與沈敬甫書》:“大概謂 欽甫 經(jīng)學(xué)多超悟,文字未能卓然得古人矩度耳?!?清 黃宗羲 《張仁庵古本大學(xué)說序》:“立身制行,粹然儒者之矩度也?!?魯迅 《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四篇:“﹝《離騷》﹞較之于,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div>
《漢語大詞典》:百鎰(百鎰)
亦作“ 百溢 ”。 極言貨幣之多。溢,古代黃金計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韓非子·五蠹:“鑠金百溢, 盜跖 不掇?!?王先慎 集解:“論衡溢作鎰?!?span id="shwz5j5" class="book">《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於是送以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百鎰,終身不仕?!?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八:“黃金百溢盡,資用??喽??!?/div>
《國語辭典》:累黍  拼音:lěi shǔ
1.古人用黍粒作為計量的基準(zhǔn)。以一定方式排列黍粒,使其相連系,而成為長度、容積或重量的標(biāo)準(zhǔn)。
2.比喻微小的分量。如:「不差累黍」。
《國語辭典》:漏壺(漏壺)  拼音:lòu hú
古代計時所用的銅壺。宋。蘇軾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詩:「秋風(fēng)吹雨涼生膚,夜長耿耿添漏壺?!?/div>
《國語辭典》:光年  拼音:guāng nián
長度單位。光線在真空中前進(jìn)一年的距離,大約為十兆公里。
《漢語大詞典》:和鈞(和鈞)
謂使計量標(biāo)準(zhǔn)準(zhǔn)確劃一。《書·五子之歌》:“關(guān)石和鈞,王府則有?!?孔 傳:“金鐵曰石,供民器用,通之使和平,則官民足?!?蔡沉 集傳:“關(guān),通;和,平也。百二十斤為石,三十斤為鈞……關(guān)通,以見彼此通同,無折閲之意;和平,以見人情兩平,無乖爭之意?!?唐 柳宗元 《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志文》:“重輕開塞,有和鈞肅給之效?!?宋 曾鞏 《賀熙寧十年南郊禮畢大赦表》:“關(guān)通和鈞之利,阜於市廛?!?/div>
《國語辭典》:度量衡  拼音:dù liàng héng
計量單位制度的名稱,「度」指長度,「量」指體積,「衡」指質(zhì)量。
《漢語大詞典》:端匹
古代布帛計量詞。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此為絲線既經(jīng)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徐説其斤兩之輕重,端匹之修短?!?span id="fy4z3qx"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五年》:“悉罷諸道行營將士,共賜布帛二十八萬端匹?!?胡三省 注:“ 唐 制:布帛六丈為端,四丈為匹。”
《漢語大詞典》:量金
用量器計量黃金。喻不惜重價。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雖傾城量金,珠玉盈河,不能得此寶?!?前蜀 盧延讓 《樊川寒食》詩之二:“五陵年少麤於事,栲栳量金買斷春?!?/div>
《國語辭典》:石方  拼音:shí fāng
量詞。計算石頭體積的單位。一石方等于一立方米。
《漢語大詞典》:量計(量計)
計量,籌劃。晉書·張華傳:“及將大舉,以 華 為度支尚書,乃量計運(yùn)漕,決定廟算?!?/div>
《國語辭典》:鐵尺(鐵尺)  拼音:tiě chǐ
1.鐵制的尺。
2.武器名。鐵制尺形的武器。
《國語辭典》:丈量  拼音:zhàng liáng
以尺或其他工具測量、計算。《儒林外史》第一二回:「明日屈老父臺舍下一飯。丈量到荒山時,弟輩自然到山中奉陪。」《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派了晉升、梁材、華忠、戴勤四個,分頭丈量地段?!?/div>
《漢語大詞典》:芒忽
芒、忽皆為極小的計量單位,兩者并稱用以形容極其微小。朱子語類卷一一九:“異端之教雖非所愿學(xué),而芒忽之差未能辨?!?清 陳確 《死節(jié)論》:“節(jié)如音節(jié),高下疾徐之不可差芒忽也?!?br />見“ 芒芴 ”。
《漢語大詞典》:芒芴
亦作“ 芒忽 ”。亦作“ 芒惚 ”。亦作“ 茫惚 ”。同“ 恍惚 ”。 形容不可辨認(rèn),不可捉摸。莊子·至樂:“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 唐 韓愈 《駑驥》:“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宋 秦觀 《變化論》:“化者自無入於有者也……方其入也,則芒忽之間,合而成氣,氣合而成形,形合而成質(zhì)?!?明 徐渭 《鞠賦》:“誰乎誰乎,芒芴曷常!春至麗日,秋臨抗霜。彼亦何熱,此亦何涼!” 清 黃景仁 《夾石》詩:“風(fēng)利欠幽尋,神游付芒惚。”
《漢語大詞典》:家底
(1).古代 勃泥國 的計量單位,一家底合二十兩。宋史·外國傳五·勃泥:“ 太平興國 二年,其王 向打 遣使 施弩 、副使 蒲亞里 、判官 哥心 等賫表貢大片龍腦一家底,第二等八家底,第三等十一家底、米龍腦二十家底、蒼龍腦二十家底,凡一家底并二十兩。”
(2).指家中長期積累的財產(chǎn)。 崔璇 《在區(qū)委會里》:“人家 劉洪文 他們的底墊多厚,我們才積了多少家底?”《人民文學(xué)》1981年第6期:“他家五間大瓦房,家底厚實(shí)。”
(3).借指個人學(xué)識的底子。 吳晗 《再談神仙會和百家爭鳴》:“我這樣說,決不是夸大,而是認(rèn)真了解自己的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