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加持  拼音:jiā chí
佛教用語。謂佛、菩薩的慈悲力,在眾生的心田產(chǎn)生的影響和作用。
《漢語大詞典》:句絕(句絶)
指文詞語意已盡處。《禮記·學記》“離經(jīng)辨志” 漢 鄭玄 注:“離經(jīng),斷句絶也。”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驃騎日益貴舉:“按今文‘貴’字句絶,此讀‘舉’字句絶更有味?!?/div>
《國語辭典》:祁連山(祁連山)  拼音:qí lián shān
山名。位于甘肅省張掖縣西南,為甘肅、青海二省的界山。也稱為「白山」、「南山」、「雪山」。
《漢語大詞典》:倒語(倒語)
(1).謂顛倒句子中詞語的順序,以加強語意。
(2).古書中反其意而用的詞語。 明 焦竑 焦氏筆乘·古文多倒語:“古文多倒語,如息之為長、亂之為治、擾之為順、荒之為定、臭之為香……皆美惡相對之字,而反其義以用之?!眳⒁姟?反訓 ”。
《國語辭典》:反訓(反訓)  拼音:fǎn xùn
訓詁學上指用反義詞來解釋詞義。如「亂」可訓「治」。
《漢語大詞典》:折轉(zhuǎn)(折轉(zhuǎn))
(1).猶轉(zhuǎn)折。指文章或語意由一層轉(zhuǎn)向另一層。《朱子全書》卷十:“問:‘此章上二句見守身之行,下一句見愛親之心。’曰:‘也不必做兩截説,只是折轉(zhuǎn)説?!?br />(2).回轉(zhuǎn);返回。 梁斌 《紅旗譜》五六:“﹝ 張嘉慶 ﹞又折轉(zhuǎn)身,跟著 朱老忠 和 嚴志和 向北走?!?管樺 《小英雄雨來》一:“ 雨來 聽出 鐵頭 話里面的意思,就折轉(zhuǎn),朝著河沿跑,媽媽還是緊追不放?!?/div>
《國語辭典》:疊句(疊句)  拼音:dié jù
詩詞戲曲文章中,重復使用的句子,稱為「疊句」。如宋。辛棄疾〈丑奴兒〉詞「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國語辭典》:那么(那麼)  拼音:nà me
1.如此、那樣子。指示代詞。指示性質(zhì)、狀態(tài)、方式、程度。如:「沒想到來了那么多人?!埂改阌趾伪啬敲瓷鷼??我只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2.連詞。表示承接上文的語意。如:「既然你不想去,那么我就不再勉強你了?!埂秲号⑿蹅鳌返诙呋兀骸冈趺此髋d連飯也不叫吃了呢﹖那么還吃餑餑?!?br />3.那邊?!都t樓夢》第九七回:「李紈又囑咐平兒打那么催著林之孝家的,叫他男人快辦了來?!?/div>
《國語辭典》:補詞(補詞)  拼音:bǔ cí
1.古代官衙里告狀人未具訴狀,案子既已接受,應補狀詞,以為審問依據(jù)?!?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正值向知縣出門,就喊了冤。知縣叫補詞來,當下補了詞,出差拘齊了人,掛牌,第三日午堂聽審?!?br />2.在敘事句中,除主要的文法成分外,其馀與述詞有關的人、物、時、地等,用來達成補充作用的詞,皆稱為「補詞」,有受事、關切、交與、憑藉、處所、時間、原因、目的多種補詞。也稱為「補語」。
3.補足主述語意思的詞。如「好得很」?!负堋辜礊椤负谩沟难a詞。也稱為「補語」。
《國語辭典》:意在言外  拼音:yì zài yán wài
語意婉曲,真意在言語、文辭之外,讓人自去體會。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一五。杜牧之》:「此絕句極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div>
《漢語大詞典》:隱約其詞(隱約其詞)
亦作“ 隱約其辭 ”。 謂語意隱晦不明或說話躲躲閃閃。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韓昌黎詩:“然其赴 江陵 詩云:‘同官盡俊才,偏善 柳 與 劉 ?;驊]言語泄,傳之落寃讐。二子不宜爾,將疑斷還不?’是猶隱約其詞,而不忍斥言?!?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倪文正公與弟獻汝二書:“授意 獻汝 ,使白太夫人,謂欲禮佛行也者,迎抵 會城 卒歲, 無功 為親者諱,故隱約其辭不盡也?!?魯迅 《三閑集·我和〈語絲〉的始終》:“但應該產(chǎn)生怎樣的‘新’,卻并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急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
《國語辭典》:語料(語料)  拼音:yǔ liào
有關語言的句法、語音、音韻、語意及其他有關語言現(xiàn)象的資料。語料的形式包括:書面語、錄音及機讀資料。語言學家根據(jù)語料或本身母語的語感來建構語言學的理論。
《國語辭典》:讀唇術(讀唇術)  拼音:dú chún shù
一種藉由對方說話時的唇形來判斷對方語意的技術。本為聾啞者所專用,今一般人亦可藉由訓練而熟通此術。
《國語辭典》:噶當派(噶當派)  拼音:gá dāng pài
西藏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藏語bka'gdams pa 的音譯。噶當,意為一切佛語都是對僧徒修習的指導。淵源于十一世紀阿底峽尊者,由其高足仲敦巴確立西藏的傳承。后分成教典、教授、教誡三派。對西藏佛教各宗影響頗大。至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吸收其教義,創(chuàng)立格魯派,亦稱新噶當派,噶當派和格魯派遂合而為一。
《國語辭典》:噶舉派(噶舉派)  拼音:gá jǔ pài
西藏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藏語bKa' brgyud pa的音譯。噶舉,意為口傳。由于此派特別著重密法的修習,而這些密法又全靠師長口授,故稱為「噶舉派」。又本派的祖瑪爾巴、密勒日巴等在修法時都穿白布裙,所以也稱為「白教」。十一世紀時,由瑪爾巴創(chuàng)立,傳與密勒日巴等,密勒日巴又傳法給岡波巴,由岡波巴門下弟子建立六個支派,大多以其寺院取名,教義差別不大,主要是月稱派的中觀見,強調(diào)瑜伽苦修,以證得大手印為圓滿。是西藏現(xiàn)存的主要佛教支派之一。
《漢語大詞典》:各拉丹冬雪山
唐古拉山脈主峰。藏語意為“高高尖尖的山峰”。在青海省西南部。為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典型角峰。海拔6621米。終年積雪,有冰川分布。長江源流沱沱河發(fā)源于其西南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