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煩問(煩問)  拼音:fán wèn
請問。如:「煩問一聲,到車站怎么走?」
分類:請問
《漢語大詞典》:請謝(請謝)
(1).猶言迎來送往。史記·汲鄭列傳:“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 長安 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常恐不徧。”
(2).有所請求而謝之以禮物。后漢書·梁冀傳:“客到門不得通,皆請謝門者,門者累千金。”
(3).請問。 漢 宋子侯 《董嬌嬈》詩:“請謝彼姝子,何為見損傷?” 聞人倓 箋:“漢書·陳餘傳注:辭相告曰謝。《漢詩説》:請謝二句是問辭?!?/div>
《國語辭典》:啟問(啟問)  拼音:qǐ wèn
請問。唐。韓愈送鄭尚書序〉:「大府始至,四府必使其佐啟問起居?!埂都t樓夢》第二回:「卻說封肅因聽見公差傳喚,忙出來陪笑啟問。」
分類:動問請問
《國語辭典》:上下  拼音:shàng xià
1.上升下降?!冻o。屈原。卜居》:「將氾氾若水中之鳧乎?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唐。杜甫 卜居詩:「無數(shù)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br />2.增減。《周禮。秋官。司儀》:「凡四方之賓客,禮儀辭命餼牢賜獻,以二等從其爵而上下之。」《國語。齊語》:「索訟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3.泛指相對的兩個方向。如高低、尊卑、優(yōu)劣、天地、神人、古今等,隨文而異?!稌?jīng)。周官》:「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埂度辶滞馐贰返谒囊换兀骸该看瑑杀K明角燈,一來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br />4.左右、相差無幾。唐。韓愈 與馮宿論文書:「有張籍者,年長于翱,而亦學于仆,其文與翱相上下?!埂独蠚堄斡浂帯返谄呋兀骸更c算西首五排,人大概在一百名上下?!?br />5.公差、衙役?!端疂G傳》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瘡舉發(fā),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上下饒恕,隨老婦到家中取錢謝你?!?br />6.問謝世者或釋家之名諱。如:「請教令師上下?」
《國語辭典》:借問(借問)  拼音:jiè wèn
1.詢問?!端螘?。卷八七。蕭惠開傳》:「慮興宗不能詣己,戒勒部下:『蔡會稽部伍若借問,慎不得答?!换蓍_素嚴,自下莫敢違犯。」唐。任華 寄杜拾遺詩:「杜拾遺,知不知,昨日有人誦得數(shù)篇黃絹詞,吾怪異奇特借問,果然稱是杜二之所為?!?br />2.請問。為向人打聽情況時的客氣話。唐。崔顥 長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埂端疂G傳》第三回:「史進道:『借問經(jīng)略府內(nèi)有個東京來的五教頭嗎?』」
3.詩中常見的假設性問語。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晉。陶淵明〈悲從弟仲德〉詩:「借問為誰悲?懷人在九冥?!固?。韓愈送僧澄觀〉詩:「借問經(jīng)營本何人?道人澄觀名籍籍?!?/div>
《國語辭典》:問名(問名)  拼音:wèn míng
古代婚嫁六禮中的第二禮。在納采之后,由男方派人到女家問新娘的姓名及生年月日,用來占卜吉兇、合八字。《禮記?;枇x》:「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div>
《漢語大詞典》:問業(yè)(問業(yè))
請問學業(yè)。 唐 韓愈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小子后生,於何考德而問業(yè)焉?!?清 侯方域 《書〈周仲馭集〉后》:“ 仲馭 與余交最善。余嘗見其負盛名時,執(zhí)贄問業(yè)者滿天下?!?/div>
《漢語大詞典》:偈語(偈語)
即偈頌。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叔微 未第時,其父夢人以偈語贈之,云:‘藥餌陰功, 樓陳 間 許 。殿上呼盧,喝六得五?!?清 趙翼 甌北詩話·蘇東坡詩:“此二首絶似《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偈語,簡浄老橫,可備一則也。”《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五回:“﹝ 靚云 ﹞問道:‘《金剛經(jīng)》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語為他人説,其福勝彼?!闭垎柲撬木滟时窘?jīng)到底沒有説破--有人猜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漢語大詞典》:私問(私問)
私下請問或詢問。晏子春秋·問下十:“寡人受貺矣,愿有私問焉?!?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召見,不可有所私問。”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二年:“ 楊堅 私問 德林 曰:‘欲何以見處?’”
《國語辭典》:動問(動問)  拼音:dòng wèn
請問。《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卓員外動問姓名,相如答曰:『司馬長卿?!弧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六:「不想驚動了兩位娘子,多承兩位娘子動問,不敢隱瞞,只得把家事實告?!?/div>
《漢語大詞典》:不請之法(不請之法)
佛教語。謂佛陀在無人請問時,隨機宣說的特別教旨。其內(nèi)容即凈土法門;其形式即十二分教中的優(yōu)陀那,意為無問自說。見翻譯名義集·十二分教。《無量壽經(jīng)》卷上:“﹝ 如來 ﹞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