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6詞典 3分類詞匯 33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奏事
(1).向皇帝陳述事情。史記·汲鄭列傳:“上嘗坐武帳中, 黯 前奏事?!?宋 沈括 夢溪筆談·謬誤:“ 黃宗旦 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誦於口。”
(2).指向丞相陳述事情。史記·張丞相列傳:“ 魏丞相 相 者, 濟(jì)陰 人也。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皆令諸吏帶劍,帶劍前奏事。” 宋 孔平仲 《孔氏雜說》:“白事丞相,亦可謂之奏事。《魏相傳》‘帶劍奏事’是也?!?br />(3).向皇帝奏陳的事情。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宦者輒從輼涼車中可其奏事。”后漢書·皇后紀(jì)上·明德馬皇后:“時諸奏事及公卿較議難平者,帝數(shù)以試后。后輒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漢語大詞典》:言事
(1).古代專指向君王進(jìn)諫或議論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見 宣王 ,不言事。” 唐 韓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貞觀 、 開元 之丕績,在廷之臣爭言事?!?明 歸有光 《題〈太仆寺志〉后》:“ 懷東 顧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br />(2).今亦指向政府進(jìn)言或議論國家大事。 毛澤東 《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一:“他上書言事,有信一封。”
(3).訴說或陳述事情。史記·平準(zhǔn)書:“使問曰:‘家豈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與史官韓愈致〈段秀實(shí)太尉逸事〉書》:“今所趨走州刺史 崔公 ,時賜言事,又具得太尉實(shí)跡,參校備具?!?br />(4).謂記言與記事。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雖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駁亂,尚書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孫汝聽 曰:“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即動也?!庇忠?童宗說 曰:“以紀(jì)言,春秋以紀(jì)事?!?br />(5).指公文。隋書·百官志上:“諸王公侯國官,皆稱臣……其公文曰言事。”
《國語辭典》:至言  拼音:zhì yán
最美善的言論、最合宜的道理?!肚f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勝也?!埂逗鬂h書。卷六○下。蔡邕傳》:「臣聞國之將興,至言數(shù)聞,內(nèi)知己政,外見民情?!?/div>
《國語辭典》:啟事(啟事)  拼音:qǐ shì
1.陳述事情?!度龂尽>砹?。魏書。董二袁劉傳。董卓》:「召呼三臺尚書以下自詣卓府啟事?!埂都t樓夢》第一七、一八回:「指示賈宅人員何處退?何處跪?何處進(jìn)膳?何處啟事?種種儀注不一?!?br />2.陳述事情的奏章或函件。南朝梁。沈約謝賜甘露啟〉:「不任欣賀,謹(jǐn)以啟事謝以聞?!?br />3.機(jī)關(guān)、團(tuán)體或個人為了公開聲明某事,而登在報刊或張貼在布告欄上的文字。如:「徵才啟事」、「尋人啟事」、「道歉啟事」。
《國語辭典》:體物(體物)  拼音:tǐ wù
摹狀事物、體察事物。晉。陸機(jī)〈文賦〉:「詩緣情而綺麗,賦體物而瀏亮?!骨?。趙翼《甌北詩話。卷三。韓昌黎詩》:「近時朱竹垞、查初白有水碓及觀造竹紙聯(lián)句,層次清澈,而體物之工,抒詞之雅,絲絲入扣,幾無一字虛設(shè)。」
《國語辭典》:記事(記事)  拼音:jì shì
把事情記載下來?!抖Y記。文王世子》:「是故圣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埂稘h書。卷三○。藝文志》:「左史記言,右史記事?!?/div>
《漢語大詞典》:上項(上項)
前述事項。 宋 范仲淹 《奏乞減武臣充提刑及令樞密院三班選人進(jìn)呈》:“仍乞委樞密院除選揀上項提點(diǎn)刑獄使臣外,更常切於武臣中選人?!?span id="cl0gmhv" class="book">《水滸傳》第八三回:“再説 戴宗 、 戴青 潛地進(jìn)城,逕到 宿太尉 府內(nèi),備細(xì)訴知衷情。當(dāng)晚, 宿太尉 入內(nèi),將上項事務(wù)奏知天子。”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他喝完了茶,付了茶錢,便忙忙的回到 牤牛山 ,把上項事對各家寨主,説知詳細(xì)?!?夏丐尊 葉圣陶 《文心》九:“根據(jù)上項宗旨,本院從出現(xiàn)于社會間之病患者中擇尤收容,加以診治?!?/div>
分類:述事事項
《國語辭典》:敘事(敘事)  拼音:xù shì
敘述事情。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誄碑》:「其敘事也該而要,其綴采也雅而澤?!乖L兆趦x《南村輟耕錄。卷九。文章宗旨》:「敘事如書史法,尚書顧命是也?!?/div>
《漢語大詞典》:進(jìn)狀(進(jìn)狀)
(1).呈上陳述事實(shí)的文書。新唐書·百官志三:“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及諸司長官,謝於正衙,復(fù)進(jìn)狀謝於側(cè)門。” 唐 王建 《和胡將軍寓直》:“進(jìn)狀直穿金戟槊,探更先傍玉鉤欄?!?宋 贊寧 等宋高僧傳·習(xí)禪五·藏廙:“至 乾寧 中,僧 神贊 進(jìn)狀,乞追謚號塔名。”
(2).特指呈上訴狀。《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那 潘公 、 潘婆 死認(rèn)定了 姚 家藏了女兒,叫人去接了兒子來家,兩家都進(jìn)狀,都準(zhǔn)了?!?span id="xbhx0qh" class="book">《禪真逸史》第二一回:“再説 尤二仁 父子商議,次早府中進(jìn)狀,但不識二少年名姓,難以行詞。”《后水滸傳》第十四回:“ 董敬泉 即吩咐心腹伴當(dāng)備了一副厚禮,到 開封府 進(jìn)狀?!?/div>
《國語辭典》:申狀(申狀)  拼音:shēn zhuàng
古時向上級陳述事實(shí)的文書。《水滸傳》第三四回:「黃信寫了申狀,叫兩個軍教頭目,飛馬報與慕容知府?!?/div>
《國語辭典》:指事  拼音:zhǐ shì
1.六書之一。因無具體形象,故以象徵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漢。許慎 說文解字序:「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挂卜Q為「象事」、「處事」。
2.指出事物。南朝梁。鐘嶸 詩品序:「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邪?」
《漢語大詞典》:序事
(1).謂安排事項,使有條理。周禮·春官·樂師:“凡樂,掌其序事,治其樂政。” 鄭玄 注:“序事,次序用樂之事者。” 賈公彥 疏:“云‘掌其序事’者,謂陳列樂器及作之次第皆序之,使不錯繆?!?br />(2).敘述事情。 宋 司馬光 《述〈國語〉》:“而先所采集列國,因序事過詳,不若春秋傳之簡直精明,渾厚遒峻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但貪序事,毫無音節(jié)者,皆非詩之正宗?!?林紓 《書黃生札記后》:“不知銘者,有聲之文也,與序事之體異。”
《漢語大詞典》:敘致
亦作“敘致”。 敘述事理。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夷甫 時總角,姿才秀異,敘致既快,事加有理, 濤 甚奇之。”
《國語辭典》:親供(親供)  拼音:qīn gōng
1.舊稱官吏親自書寫的履歷表。《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過幾日,病好了,到京去填寫親供回來,親友東家,都送些賀禮。」
2.法律上指被告親口承認(rèn)的供辭。
《國語辭典》:對狀(對狀)  拼音:duì zhuàng
1.對答事狀,陳述案情?!妒酚?。卷一○一。袁盎傳》:「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見竇嬰,為言吳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對狀?!埂睹魇?。卷一九九。李鉞列傳》:「鉞累疏力爭,帝皆不納,至責(zé)以抗旨,令對狀。鉞引罪乃罷。」
2.訴訟者的供詞。用以對核與訴狀中所陳各詞有無出入者,稱為「對狀」。
《國語辭典》:對簿(對簿)  拼音:duì bù
簿,文狀,即現(xiàn)代的起訴書。對簿指依據(jù)文狀加以審問,期能經(jīng)由勘察而符于事實(shí)。后乃將獄訟受審稱為「對簿」?!妒酚洝>硪弧鹁?。李將軍傳》:「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zé)廣之幕府對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