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四門(四門)
(1).指明堂四方的門。書·舜典:“賓于四門,四門穆穆?!?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闢四門而開四聰。”
(2).學(xué)校名,即四門學(xué)。舊唐書·歸崇敬傳:“其國子、太學(xué)、四門三館,各立五經(jīng)博士?!痹敗?四門學(xué) ”。
(3).佛經(jīng)有 釋迦牟尼 ( 凈飯王 太子)出四門受天帝感化而出家修道的傳說。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 殷 鑒四門,幽求六歲?!?李善 注引《瑞應(yīng)經(jīng)》曰:“太子至十四,啟王出游,始出城東門,天帝化作病人,即迴車,悲念人生俱有此患。太子出城南門,天帝化作老人,迴車而還,愍念人生丁壯不久。太子出城西門,天帝化作死人,迴車而還,愍念天下有此三苦。太子出城北門,天帝化作沙門,太子曰:‘善哉,唯是為快?!崔捾囘€,念道清浄,不宜在家?!?br />(4).武術(shù)名詞。使刀弄棍或打拳的一種架勢(shì)。《負(fù)曝閑談》第二回:“因他四門開得好,蒙本處提標(biāo)營營官的少爺賞識(shí)了,替他補(bǔ)了一分糧,又給了他一道八品軍功的奬札。”參見“ 四門斗里 ”。
《漢語大詞典》:四門學(xué)(四門學(xué))
古代學(xué)校名。 北魏 正始 四年創(chuàng)立四門小學(xué),初設(shè)于京師四門,后與太學(xué)同在一處。 唐 代四門學(xué)為大學(xué),隸國子監(jiān),傳授儒家經(jīng)典,性質(zhì)與國子學(xué)、太學(xué)同,惟學(xué)生家庭出身品級(jí)較低。 隋 代及 北宋 亦設(shè)四門學(xué),存在時(shí)間很短。 元 以后廢。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上
《漢語大詞典》:四門斗里(四門斗里)
一種拳術(shù)架勢(shì)。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兩個(gè)差人慌忙搬了行李,趕著扯他,被他一個(gè)四門斗里打了一個(gè)仰八叉?!?/div>
《漢語大詞典》:相好
佛教語。佛經(jīng)稱 釋迦牟尼佛 有三十二種相,八十二種好。又稱 無量壽佛 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fù)有八萬四千光明。亦用作佛像的敬稱。 漢 牟融 《理惑論》:“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佛影銘》序:“容儀端莊,相好具足?!?唐 王勃 《梓州慧義寺碑銘》:“容華秀絶,相好端明?!?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五:“ 釋氏 在世時(shí),説法於忉利天,而 優(yōu)填王 思慕不已,請(qǐng) 大目犍連 運(yùn)神力,於他方取旃檀木,攝匠手,登天視其相好,歸而刻焉。”
《漢語大詞典》:能仁
梵語的意譯。即 釋迦牟尼 。修行本起經(jīng)卷上:“佛告童子,汝卻后百刼,當(dāng)?shù)米鞣?,?釋迦文 。(原注:漢言 能仁 )……於是 能仁 菩薩以得決言,踴躍歡喜。” 南朝 齊 王屮《頭陀寺碑文》:“皇矣 能仁 ,撫期命世?!?span id="48hhdzr" class="book">《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號(hào) 釋迦文 者,譯言 能仁 ,謂德充道備,堪濟(jì)萬物也。” 唐 陳子昂 《燕然軍人畫像銘》:“當(dāng)聞西方之圣有 能仁 者,兇吉之業(yè),各極以直?!?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蔣太史:“只有君親無報(bào)答,生生常自祝 能仁 ?!眳㈤?周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能仁與仁祠》。
《國語辭典》:釋老(釋老)  拼音:shì lǎo
佛教和道教?!吨軙>砦?。武帝紀(jì)上》:「戊辰,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門等討論釋老義?!埂侗笔?。卷四三。邢巒傳》:「美風(fēng)儀,博涉經(jīng)史,善談釋老,雅好文詠?!?/div>
《漢語大詞典》:頓教(頓教)
(1).佛教各宗派對(duì)其教主 釋迦牟尼 一生所說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在我國如華嚴(yán)宗判為“五教”,“頓教”居第四位,指不設(shè)位次、不依言辭而頓悟教理的《維摩經(jīng)》等。天臺(tái)宗列為“化儀四教”之首。景德傳燈錄·闍夜多:“后至 羅閲城 ,敷揚(yáng)頓教?!?呂澂 《中國佛學(xué)源流略講》附錄《天臺(tái)宗》:“化儀四教,首先是頓教,大乘圓滿教理直下全提?!?br />(2).指禪宗六祖 慧能 創(chuàng)立的南宗法門。《壇經(jīng)·付囑品》:“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jié):“禪宗頓教, 慧能 是創(chuàng)始人?!眳⒁姟?頓悟 ”。
《國語辭典》:頓悟(頓悟)  拼音:dùn wù
佛教用語:(1)謂在一時(shí)間證得真理?!段鍩魰?huì)元。卷四。薦福弘辯禪師》:「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shí)隨根器而說法,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2)證悟一切現(xiàn)象都無真實(shí)的生滅變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南朝梁。劉孝標(biāo)。注:「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于七住?!?/div>
《國語辭典》:佛像  拼音:fó xiàng
1.佛陀的造像?!段簳?。卷一一四。釋老志》:「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
2.泛指佛、菩薩、羅漢、明王等的造像。造像的方式包括雕塑、鑄、繪畫、刺繡?!段簳>硪灰凰?。釋老志》:「詔誅長安沙門,焚破佛像,敕留臺(tái)下四方令,一依長安行事?!?/div>
《國語辭典》:結(jié)集(結(jié)集)  拼音:jié jí
匯集、聚集。如:「結(jié)集成冊(cè)」、「結(jié)集兵力」。
《國語辭典》:摩頂(摩頂)  拼音:mó dǐng
1.磨損頭頂。比喻舍身救世,不辭勞苦。參見「摩頂放踵」條。
2.用手撫摩頭頂,表示喜愛或情意懇切。釋迦牟尼佛以大法囑付摩訶薩時(shí),用右手摩其頂,故后世佛教授戒時(shí),也摩受戒者的頂,傳為定式。唐。張南史〈秋夜聞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詩:「禪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更發(fā)心?!埂端疂G傳》第四回:「監(jiān)寺引上法座前,長老用手與他摩頂受記?!?/div>
《國語辭典》:摩頂放踵(摩頂放踵)  拼音:mó dǐng fǎng zhǒng
從頭頂?shù)侥_跟都受損傷。比喻舍身救世,不辭勞苦?!睹献?。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姑?。馬中錫《中山狼傳》:「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于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也作「摩頂至踵」、「摩頂至足」、「磨頂至踵」、「磨踵滅頂」。
《漢語大詞典》:象教
釋迦牟尼 離世,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為佛.以形象教人,故稱佛教為象教。 南朝 梁 元帝 《內(nèi)典碑銘集林序》:“象教?hào)|流,化行南國。” 唐 王維 《工部楊尚書夫人墓志銘》:“男以無雙令德,降帝子于鳳樓;女則第一解空,歸法王之象教。” 宋 陳師道 《游鵲山院》詩:“頓懾塵緣盡,方知象教尊?!?陳獨(dú)秀 《吾人最后之覺悟》:“ 魏 晉 以還,象教流入,朝野士夫,略開導(dǎo)見。”
《漢語大詞典》:空生
須菩提 的別稱。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善解真空之義。 宋 陳師道 《送法寶禪師》詩:“初聞 飲光 笑,復(fù)作 空生 瘦?!?/div>
《國語辭典》:七佛  拼音:qī fó
佛教將釋迦牟尼之前的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合稱為「七佛」?!堕L阿含經(jīng)》卷一:「七佛精進(jìn)力,放光滅闇冥?!挂卜Q為「過去七佛」。
《漢語大詞典》:降魔
佛教語。相傳 釋迦牟尼 在成佛前,曾與魔王進(jìn)行激烈斗爭,并取得勝利。佛教史上稱為“降魔”。見《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卷三。后常用作降服妖魔的典故。 宋 王安石 《南鄉(xiāng)子》詞:“作么有疏親?我自降魔轉(zhuǎn)法輪?!?元 王惲 《番禺權(quán)》詩:“笑揮堪解虎,靜倚可降魔?!?span id="uawsmi2" class="book">《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且住,且??!你去未得。吾有法寶,未曾傳與汝。道童,與吾取過降魔太阿神光寶劍來?!?/div>
《國語辭典》:浴佛  拼音:yù fó
用香湯灌拭洗佛像的儀式。在印度原可每日舉行,在中國則成為佛誕節(jié)獨(dú)特的宗教活動(dòng)。
《漢語大詞典》:迦文
釋迦牟尼 亦稱 釋迦文佛 ,省稱 迦文 。 南朝 齊 王融 《法門頌啟》:“ 迦文 啟圣,道冠百靈?!?明 屠隆 《曇花記·郊游點(diǎn)化》:“我不參禪不説法,終日醺醺醉麯糵。假饒撞著老 迦文 ,當(dāng)頭一棒便打殺。” 清 吳偉業(yè) 《贈(zèng)蒼雪》詩:“ 迦文 開十誦,廣舌演四部?!?/div>
《國語辭典》:四諦(四諦)  拼音:sì dì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釋迦牟尼總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應(yīng)取應(yīng)舍之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諦的教法。因這四項(xiàng)教法是真實(shí)、無錯(cuò)亂,所以稱為「四諦」??嘀B謂生死輪回是痛苦、不圓滿;集諦謂產(chǎn)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謂痛苦的息滅;道諦謂息滅痛苦的方法。四諦間的關(guān)系:苦諦是結(jié)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jié)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yīng)舍棄,滅、道應(yīng)取應(yīng)行?!?a target='_blank'>中論》卷四:「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挂沧鳌杆氖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