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半偈

相關人物
釋迦牟尼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序品〉
今者三界大導師,座上跏趺入三昧,獨處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動如須彌,世間一切梵天魔,莫能警覺如來定。此界他方凡圣眾,悉知調御住于禪,廣設無邊微妙供,奉獻能仁最勝德。六欲諸天來供養(yǎng),天華亂墜遍虛空,十善報應無價香,變化香云百寶色,遍覆人天無量眾,雨雜妙寶獻如來;香氣氛氳三寶前,百千妓樂臨空界,不鼓自鳴成妙曲,供養(yǎng)人中兩足尊。十八梵眾雨天華,及雨雜寶千萬種,梵摩尼珠妙瓔珞,眾寶嚴飾天妙衣,大寶華幢懸勝幡,持以供養(yǎng)牟尼尊。無色界天雨寶華,其華廣大如車輪,雨微細香滿世界,供養(yǎng)三昧難思議。龍王、修羅、人非人,奉獻所感珍妙寶,各以供養(yǎng)天中人,樂聞最勝菩提道。時薄伽梵大醫(yī)王,善治世界煩惱苦;師子頻伸三昧力,六種震動遍三千,以此覺悟諸有緣,于此無緣了不覺。隨彼人天應可度,見佛種種諸神通,瞻仰月面牟尼尊,以凈三業(yè)皆云集。如來能以無緣慈,饒益眾生成勝德。胸臆放此大光明,名諸菩薩不退轉。如無盡時七日現(xiàn),熾然照曜放千光,世間所有諸光明,不及一佛毛孔光;無量無礙大神光。遍照十方諸佛?,如來福智皆圓滿,所放神光亦無比,其光赫弈如金色,遍照十方諸國土。大圣金光影中現(xiàn),悉見世間諸色像,三千大千諸世界,所有一切諸山王,四寶所成妙高山,雪山、香山、七金山,目真鄰陀、彌樓山,大鐵圍山、小山等,大海、江、河及浴池,無數(shù)百億四大洲,日、月、星、辰眾寶宮,天宮、龍宮、諸神宮,國邑、王宮、諸聚落,如是光中悉顯現(xiàn)。又現(xiàn)如來往昔因,積功累德求佛道:如來昔在尸毗國,會居尊位作人王,國界珍寶皆充盈,常以正法化于世,慈悲喜舍恒無倦,能舍難舍趣菩提。割身救鴿嘗無悔,深心悲湣救眾生。時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攝心勇猛勤精進,為求半偈舍全身;以求正法因緣故,十二劫超生死苦。昔為摩納仙人時,布發(fā)供養(yǎng)然燈佛,以是精進因緣故,八劫超于生死海。昔為薩埵王子時,舍所愛身投餓虎,自利利他因緣故,十一劫超生死因。流水長者大醫(yī)王,平等救護眾生故,濟魚各得生天上,天雨瓔珞來報恩。七日翹足贊如來,以精進故超九劫。昔為六牙白象王,其牙殊妙無能比,舍身命故投獵者,求佛無上大菩提?;蜃鲌A滿福智王,施眼精進求佛道。又作金色大鹿王,舍身精進求佛道。為迦尸國慈力王,全身施與五夜叉。又作大國莊嚴王,以妻子施無吝惜?;驗樽钌仙砥兴_,頭目髓腦施眾生,如是菩薩行慈悲,皆愿求證菩提道。佛昔曾作轉輪王,四洲珍寶皆充滿,其足千子諸眷屬,十善化人百千劫,國土安隱如天宮,受五欲樂無窮盡。時彼輪王覺自身,及以世間不牢固,無想諸天八萬歲,福盡還歸諸惡道;猶如夢幻與泡影,亦如朝露及電光。了達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滿難可出,未得解脫超彼岸,誰有智者樂輪回?唯有出世如來身,不生不滅常安樂。如是難行菩薩行,一切悉現(xiàn)金光內。又此光中現(xiàn)八塔,皆是眾生良福田:凈飯王宮生處塔,菩提樹下成佛塔,鹿野園中法輪塔,給孤獨園名稱塔,曲女城邊寶階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羅衛(wèi)林維摩塔,娑羅林中圓寂塔。如是世尊八寶塔,諸天龍神常供養(yǎng),金剛密跡、四天王,晝夜護持恒不離。若造八塔而供養(yǎng),現(xiàn)身福壽自延長,增長智慧眾所尊,世出世愿皆圓滿。若人禮拜及心念,如是八塔不思議,二人獲福等無差,速證無上菩提道。如是三世利益事,于此光中無不見。十方佛土諸菩薩,神通游戲眾靈仙,萬億國土轉輪王,尋此光明普云集,各以神力來供養(yǎng),雨如意寶奉慈尊。諸天妓樂百千種,不鼓自然出妙音,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薰于大會,寶幢無數(shù)諸瓔珞,持以供養(yǎng)人中尊。
典故
相關人物
釋迦牟尼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八《摩揭陀國上》
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華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shù)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謂之菩提樹焉。莖干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雙。

例句

天香開茉莉,梵樹落菩提。 李群玉 法性寺六祖戒壇

《國語辭典》: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拼音:shì jiā móu ní
梵語??。耄幔恚酰睿榈囊糇g。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俗名悉達多,生于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并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后繼續(xù)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后,他被稱為佛陀。并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
《國語辭典》:釋迦(釋迦)  拼音:shì jiā
1.印度一氏族名。佛陀釋迦牟尼是此一族人。
2.佛祖釋迦牟尼的簡稱。參見「釋迦牟尼」條。
3.參見「釋迦果」條。
《國語辭典》:佛祖  拼音:fó zǔ
1.佛陀與宗派祖師的合稱?!段鍩魰?。卷五。夾山善會禪師》:「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br />2.民俗對釋迦牟尼的敬稱。因其為佛教的始祖,故稱?!段饔斡洝返谝欢兀骸柑谖奈渚愀髂橄悖萘朔鹱娼鹕?,參了羅漢?!?/div>
《國語辭典》:法王  拼音:fǎ wáng
1.佛陀。舊稱佛為法王?!洞蠓綇V佛華嚴經。卷二。世間凈眼品第一之二》:「眾生種種恐怖苦,法王智光悉救濟?!?br />2.道教稱天尊。
3.稱羅馬教皇。
《漢語大詞典》:雙林(雙林)
(1).指 釋迦牟尼 涅槃處。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法云寺:“神光壯麗,若金剛之在雙林?!?周祖謨 校釋:“佛在 拘尸那城 阿夷羅跋提河 邊娑羅(sala)雙樹前入般湼槃(見大般湼槃經)。在今 印度 北方Kasia(距Gorakhpur約三十二英里)?!?南朝 梁元帝 《荊州長沙寺阿育王像碑》:“然俱冥四德,脫屣雙林;示表金棺,現(xiàn)焚檀槨。” 唐 王勃 《釋迦佛賦》:“雙林告滅,演摩訶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羅之訣。”參見“ 雙樹 ”。
(2).借指 釋迦牟尼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論:“別於方等深經,領括樞要,源發(fā)般若,流貫雙林。” 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br />(3).借指寺院。 唐 韓翃 《題龍興寺澹師房》詩:“雙林彼上人,詩興轉相親?!?五代 齊己 《答陳秀才》詩:“他年立名字,笑我老雙林。”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司空曙:“遷謫 江 右,多結契雙林,暗傷流景?!?/div>
《漢語大詞典》:雙樹(雙樹)
娑羅雙樹。也稱雙林。為 釋迦牟尼 入滅之處。大般涅槃經卷一:“一時佛在 拘施郡城 ,力士生地, 阿利羅跋提 河邊,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大覺世尊將欲湼槃?!?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卷八:“夫至理無言,玄致幽寂……所以 浄名 杜名於方丈, 釋迦 緘默於雙樹,將致理致淵寂,故圣為無言?!?/div>
《國語辭典》:慧日  拼音:huì rì
1.佛教用語。指佛的智慧有如太陽,普照世間?!睹罘ㄉ徎ń洝肪砥撸骸笩o垢清凈光,慧日破諸闇。」
2.唐代高僧。(西元680~748)俗姓辛,山東東萊人。曾游學南洋尋求梵本,歷時十三年,回國后,曾受到唐玄宗的禮遇,頒給「慈憫三藏」的稱號?;廴战谭ǎ饕院雮鲀敉翞橹?,主張禪、教、律、凈四者并修,世稱為「慈憫派」。有《凈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贊》等傳世。
《國語辭典》:佛爺(佛爺)  拼音:fó ye
1.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2.清代內臣對皇帝的敬稱。
《漢語大詞典》:雪山童子
亦稱“ 雪山大士 ”。 佛教創(chuàng)始人 釋迦牟尼 的別稱。相傳 釋氏 在過去世曾在 雪山 修行,故稱。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第五之一:“故 雪山大士 被 帝釋 試之,看其堪任荷負菩提重擔以不?!?唐 王維 《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序:“ 雪山童子 ,不顧芭蕉之身; 云地比丘 ,欲成甘蔗之種?!?趙殿成 箋注:“佛入 雪山 修行,故謂佛為 雪山童子 ?!?唐 劉禹錫 《送慧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詩:“ 雪山童子 應前世, 金粟如來 是本師。”
《漢語大詞典》:黃面老禪(黃面老禪)
指 釋迦牟尼 。佛像的臉部大都涂成金黃色,故稱。 宋 陳與義 《覺心畫山水賦》:“ 天寧 堂中,黃面老禪,四海無人,碧眼視天?!?胡穉 箋注:“ 翠巖 稱 釋迦 為黃面老,見《傳燈録》?!?/div>
《漢語大詞典》:金圣人(金聖人)
指 釋迦牟尼 。 唐 黃滔 《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文有生而不文無生,乃產金圣人於西國?!?/div>
分類:釋迦牟尼
《國語辭典》:舍利  拼音:shè lì
佛教修行者遺體焚化之后,所結成的珠狀或塊狀的顆粒。其色有三種,骨為白舍利,發(fā)為黑舍利,肉為赤舍利。為梵語?arīra的音譯。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曷邏怙羅恐王珍貴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藍,登窣堵波,至誠所感,其石覆缽自開,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埂段饔斡洝返诎嘶兀骸阜派崂猓瑵M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連?!挂卜Q為「舍利子」。
《漢語大詞典》:華嚴(華嚴)
(1).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有三種譯本。 宋 陳師道 《謝寇十一惠端硯》詩:“敢書細字注魚蟲,要傳《華嚴》八千偈?!?br />(2).佛教語。天臺宗所說“五時”教之一。指 釋迦牟尼 成道之初在菩提樹下所說的大乘無上法門。因其高深,解悟者少。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 隋 以來判教諸師,皆曰‘華嚴’日出時,‘法華’日中時,‘涅槃’日入時。”
(3).指華嚴宗所說的大乘境界。 康有為 《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詩之二:“華嚴帝網重重現(xiàn),廣樂鈞天竊竊聽?!?/div>
《國語辭典》:三時(三時)  拼音:sān shí
1.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蹲髠??;腹辍罚骸附e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埂缎绿茣>硪黄甙?。劉蕡傳》:「愿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br />2.印度一年分成寒、熱、雨三個季節(jié)?!洞筇莆饔蛴洝肪矶骸溉鐏硎ソ?,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div>
《國語辭典》:菩提樹(菩提樹)  拼音:pú tí shù
植物名:(1)??崎艑?,大喬木。葉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形,先端長尾狀銳尖,邊緣波狀。隱頭果扁圓形。也稱為「覺樹」、「思惟樹」。(2)田麻科菩提樹屬,落葉喬木。葉為不等邊心臟形或廣三角形,先端尖,下面密生帶白色茸毛。七月葉腋生細長苞,苞中央出花梗,分枝開黃褐色花。花后結圓形果實。核果可做念佛珠,植株供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