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金山寺  拼音:jīn shān sì
1.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縣西北金山上的佛寺。東晉時創(chuàng)建,自唐起通稱為「金山寺」,向?yàn)榉鸾堂隆?br />2.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內(nèi)容敘述許仙上金山進(jìn)香未返,白素貞與小青至金山寺求法海放回許仙,法海不允。白素貞于是聚集水族,水漫金山,法海則召天將應(yīng)戰(zhàn)。后因白素貞懷孕,體力不支而敗退。川劇、徽劇、平劇等均有此劇目。或稱為《水漫金山》。
《漢語大詞典》:浮玉山
亦省稱“ 浮玉 ”。 1.傳說仙人居住的地方。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太湖詩·初入太湖》:“又云構(gòu) 浮玉 ,宛與 崑 閬 匹?!痹ⅲ骸?太湖 乃仙家 浮玉 之北常?!?br />(2).指今 江蘇省 鎮(zhèn)江市 的 金山 、 焦山 。 宋 蘇軾 《甘露寺彈箏》:“白浪翻空動 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志·記鎮(zhèn)江府金山》:“ 焦山 大江環(huán)遶,每風(fēng)濤四起,勢欲飛動,故 南朝 謂之 浮玉山 ?!?清 王士禛 《海門歌》:“中流一島號 浮玉 ,登高眺遠(yuǎn)何茫茫?!?/div>
《漢語大詞典》:七海
佛教指一小世界中位于 妙高山 與七金山之間的七大海水。傳說海上盛開香花。亦名內(nèi)海,與外海即咸海相對。 唐 慧凈 《雜言》詩:“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span id="myqoli6" class="book">《翻譯名義集·眾山》:“﹝ 妙高山 ﹞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jù)金輪上,日月之所迴泊,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環(huán)峙環(huán)列?!?/div>
《國語辭典》:北部濱海公路(北部濱海公路)  拼音:běi bù bīn hǎi gōng lù
臺灣最北緣的海岸公路。由淡水經(jīng)金山、基隆、福隆、頭城到蘇澳,為省二號公路,通稱為「北濱公路」。其中自新北市瑞芳區(qū)南雅里迄宜蘭縣頭城鎮(zhèn)梗新里為國定東北角海岸風(fēng)景特定區(qū),為觀光旅游勝地??s稱為「北濱」。
《漢語大詞典》:高元鈞
(1916-1993) 山東快書演員。原名金山,河南寧陵人。十一歲開始說唱“武老二”。1936年起對武老二進(jìn)行改革,形成節(jié)奏明快、口風(fēng)甜脆、幽默風(fēng)趣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也稱“高派”。后將武老二改名為“山東快書”。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代表作有《武松傳》《一車高粱米》等。作品編為《高元鈞山東快書選》等,論著有《山東快書漫談》等。
《漢語大詞典》:水漫金山
神話故事。 金山 ,在 江蘇省 鎮(zhèn)江市 。白雪遺音·馬頭調(diào)·雷峰塔:“ 金山寺 里 法海 一見 許仙 ,面帶妖色,不放下山。怒惱 白蛇 ,忙喚 青兒 ,帶領(lǐng)著蝦兵蟹將,這才水漫 金山 ?!币嘧鳌?水滿金山 ”。 魯迅 《墳·論雷峰塔的倒掉》:“﹝ 法海禪師 ﹞便將他藏在 金山寺 的法座后, 白蛇娘娘 來尋夫,于是就水滿 金山 。”后用以形容大水彌漫。 福根 《追老姚》:“暴風(fēng)雨洗刷著 河北平原 ,窯廠周圍像水漫 金山 ,混濁的大水足有半人高?!眳㈤?span id="qjcu7b3" class="book">《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
《漢語大詞典》:金塘山
即 金山 。 明 俞大猷 《詠海舟睡卒》:“日月雙懸照九天, 金塘山 逈亦 燕然 ?!眳⒁姟?金山 ”。
分類:金山
《國語辭典》:金山  拼音:jīn shān
1.出產(chǎn)黃金的山?!赌鲜?。卷七八。夷貊列傳上。海南諸國》:「其國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
2.山名:(1)位于江蘇省丹徒縣西北,與焦山對峙,為江南勝地。也稱為「金焦」。(2)指位于大陸西北中俄邊境的阿爾泰山。參見「阿爾泰山」條。
3.佛教指佛身?!斗ㄈA經(jīng)。序品》:「身色如金山,端嚴(yán)甚微妙?!?br />4.地名。隸屬新北市金山區(qū),面積約四十九平方公里。背山面海,形勢壯麗,海濱公園內(nèi)有溫泉,泉質(zhì)甚佳。另有海水浴場,是消暑度假的好地方。也稱為「金包里」。
《國語辭典》:墨爾本(墨爾本)  拼音:mò ěr běn
Melbourne
城市名。澳大利亞聯(lián)邦最主要的金融都市和第二大城市,位于澳洲東南沿海平原,臨菲力普灣。輸出品有羊毛、小麥及肉類等。工業(yè)從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的輕工業(yè)到汽車、飛機(jī)制造的重工業(yè)應(yīng)有盡有。也譯作「墨爾缽」、「梅爾朋」。
七金山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圍繞須彌山之七重金山也。(參見:九山八海)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須彌山周圍七重之金山也。俱舍論十一曰:「蘇迷盧Sumeru居中,次踰健達(dá)羅山Y(jié)ugam%dhara,伊沙多羅山I^s/a%dhara,竭地洛迦山Khadiraka,蘇達(dá)梨舍那Sudars/ana,頞濕縛羯拿As/vakarn!a,毗那怛迦山Vinataka,尼民達(dá)羅山Nemim%dhara,(中略)前七金所成。」頌疏十一曰:「踰健達(dá)多,此云持雙。山頂有二雙跡,山能持故。伊沙馱羅山,此云持軸山,峰上聳猶如車軸。竭地洛迦山,西國樹名。此國南方亦有此樹,名擔(dān)木。山上寶樹其形似彼,故以名焉。蘇達(dá)梨舍那,此云善見,見者稱善。頞濕縛羯拿。此云馬耳,山形似彼也。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山形似彼。尼民達(dá)羅山,此是魚名。其魚觜尖,山形似彼?!?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在須彌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雙持山、持軸山、擔(dān)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七金山者,謂山皆有金色光明故也。七重環(huán)繞須彌山外,高廣形量,次第減半;如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雙持山止高四萬二千由旬之類是也。(梵語由旬,華言限量,有三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
〔一、雙持山〕,雙持山者,謂二山相倚也。又言持雙者,文互用耳。此山高廣各四萬二千由旬。
〔二、持軸山〕,持軸山者。謂山峰上聳,形如車軸也,高廣各二萬一千由旬。
〔三、擔(dān)木山〕,擔(dān)木,樹名,以山形似此樹,故名擔(dān)木。高廣各一萬五百由旬。
〔四、善見山〕,善見山者,謂見者稱善也。高廣各五千二百五十由旬。
〔五、馬耳山〕,馬耳山者,謂狀如馬耳也。高廣各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六、障礙山〕,障礙山者,謂此山有障礙神故,又名象鼻山,形如象鼻故也。高廣各一千三百一十二由旬半。
〔七、持地山〕,持地山者,謂與地相持故,又名地持者,文互用耳,又名魚觜山者,以海中有魚觜尖,其山形如彼魚故也。又名持邊山者,以此山護(hù)持圍繞內(nèi)六山故也。高廣各六百五十六由旬零。
九山八海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謂須彌山等九山與周于各山間之八海也。是蓋印度世界建立說所表之山??倲?shù),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周圍有游乾陀羅等八大山,成列回繞,而山與山之間,各有一海水,故總為九山八海。據(jù)起世經(jīng)一長阿含經(jīng)十八等,所謂九山者:一、須彌Sumeru,二、祛提羅Khadiraka,三、伊沙陀羅Is!a%dhara,四、游乾陀羅Yugam%dhara,五、蘇達(dá)梨那Sudars/ana,六、安濕縛竭拿As/vakarn!a,七、尼民陀羅Nimim%dhara,八、毗那多迦Vinataka,九、斫迦羅Cakrava%da是也。須彌又作蘇迷盧,須彌樓,修迷樓,須彌盧,或作彌樓。譯為妙高或好光。屹立世界之中央,高八萬四千由旬,頂上闊亦八萬四千由旬,中有帝釋之宮殿。祛提羅又作朅地洛迦,祛提羅迦,祛得羅柯,朅那里酤,軻梨羅,朅達(dá)洛迦,羯地羅,祛陀羅,軻犁羅,可梨羅。譯為擔(dān)木或空破。高四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四萬二千由旬,以七寶合成,在須彌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中間有大海。闊八萬四千由旬。無量之優(yōu)缽羅華,缽摩華,拘牟陀華,奔荼利迦華等諸妙香物,遍覆水上。此海中又有東弗婆提,南閻浮提,西瞿陀尼,北郁單越之四洲。伊沙陀羅又作伊沙馱羅,伊沙多。譯為持軸或自在持。高二萬一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以七寶合成,在祛陀羅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中間有大海,闊四萬二千由旬,優(yōu)缽羅華缽頭摩華等妙香物,遍覆水上。游乾陀羅又作游犍陀羅,踰健達(dá)羅,由犍陀羅,踰乾陀羅,由乾陀,喻漢多。譯為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伊沙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二萬一千由旬。蘇達(dá)梨舍那又作修騰娑羅。譯為善見。高六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游乾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一萬二千由旬。安濕縛朅拿又作阿輸割那。譯為馬半頭或馬耳。高三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蘇達(dá)梨舍那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千由旬。尼民陀羅又作尼民達(dá)羅,尼民馱羅。譯為持邊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安濕縛朅拿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二千四百由旬。毗那多迦又作毗那耶迦,毗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毗那怛迦,尾那怛酤,毗那矺迦,維那兜。譯為障礙或犍與,又曰象鼻。亦周匝在尼民陀羅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尼民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一千二百由旬。其水上并皆遍覆四種之雜華,諸妙香物。斫迦羅又作斫羯羅,遮迦和,斫訖羅,斫迦婆羅。譯為輪圍或鐵圍。高三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毗那多迦山。是為世界之外廓,出之即為太虛。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但據(jù)俱舍論十一等,其所傳稍有不同者。其頌云:「蘇迷盧處中,次踰健達(dá)羅,伊沙馱羅山,朅地洛迦山,蘇達(dá)梨舍那,頞濕縛羯拿,毗那怛迦山,尼民達(dá)羅山。于大洲等外,有鐵輪圍山。前七金所成,蘇迷盧四寶。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馀八半半下,廣皆等高量。山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nèi),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馀六半半狹,第八名為外。三洛叉二萬,二千踰繕那?!勾苏f以游乾陀羅為第二山,伊沙馱羅為第三山,乃至尼民達(dá)羅為第七山,列次少與前異。且前起世經(jīng)等,謂九山皆為七寶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優(yōu)缽羅華等諸妙香物,而俱舍論等謂須彌山為四寶所成,中間七大山,悉為金所成,八大海水,內(nèi)七海名之為內(nèi)海,八功德水湛于其中,第八海其量為三億二萬二千由旬。名之為外海,咸水盈滿云。諸經(jīng)說此者甚多,玆不一一揭出。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指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須彌山的周圍,有游乾陀羅等八大山,成列回繞,而山與山之間,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金山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金山喻佛身也。法華經(jīng)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yán)甚深妙。」心地觀經(jīng)一曰:「破有法王甚奇特,光明照曜如金山?!?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喻)佛的身體。法華經(jīng)說:「身色如金山,端嚴(yán)甚微妙」2。指須彌山周圍的七重金山。
金山王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金山中之勝妙者,以譬如來。往生要集上本曰:「遙以瞻望彌陀如來如金山王?!?/div>
金山寺
【佛學(xué)大辭典】
(寺名)在江蘇省鎮(zhèn)江金山上。梁武帝天監(jiān)四年二月十五日,始于此寺,設(shè)水陸會。至宋改號龍游寺。以佛印禪師了元,嘗住此,與蘇軾問答而著。見釋氏稽古錄二,續(xù)傳燈錄五等。
真金山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譬佛身之有光明也。十住毗婆沙論五曰:「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div>
琉璃金山寶花光照吉祥功德海如來
【佛學(xué)大辭典】
(佛名)吉祥天女于過去念此佛,得今之富樂自在。故諸人欲得富樂者對于吉祥天之像,應(yīng)歸命于此佛云。見最勝王經(jīng)大吉祥天女品。
七重金山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指環(huán)繞須彌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雙持、持軸、擔(dān)木、善見、馬耳、障礙、持地,此七金山多為圣賢神鬼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