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guó)語辭典》:他拉他拉  拼音:tā lā tā lā
擬聲詞。形容走路時(shí)鞋底擦到地面的聲音?!度齻b五義》第三三回:「金生道:『顏兄,吾也不鬧虛了,咱們京中再見,吾要先走了。』他拉他拉,竟自出店去了?!?/div>
《國(guó)語辭典》:直排溜冰鞋  拼音:zhí pái liū bīng xié
一種改良式的滑輪溜冰鞋,鞋底下只有中間一排滑輸。比較舊有的雙排滑輪鞋,此種型式的輪刀鞋,滑行時(shí)行動(dòng)更方便、速度也更快。也稱為「直排輪刀鞋」。
《國(guó)語辭典》:底樣兒(底樣兒)  拼音:dǐ yàng ér
鞋底的痕跡。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若不是襯殘紅芳徑軟,怎顯得步香塵底樣兒淺?!?/div>
《國(guó)語辭典》:皮掌兒(皮掌兒)  拼音:pí zhǎng ér
鞋底前后所補(bǔ)的皮。如:「這皮掌兒的質(zhì)料很好?!?/div>
分類:鞋底前后
《國(guó)語辭典》:隔帛兒(隔帛兒)  拼音:gé bó ér
把碎破布黏糊多層,做為鞋墊之用,稱為「隔帛兒」。《喻世明言。卷一一。趙伯升茶肆遇仁宗》:「鄰家好低聲問:『覓與奴糊隔帛兒?』」
《漢語大詞典》:大鏟鞋(大鏟鞋)
一種山區(qū)農(nóng)民穿的布鞋,鞋底鞋幫都納得很細(xì)致厚實(shí),方頭微翹,上有兩條前開后合的鞋梁,略象鏟形。 張秋橋 《來自波蘭的戰(zhàn)友》:“他脫掉皮鞋,換上 山東 特有的大鏟鞋?!?/div>
《漢語大詞典》:底掌
釘或縫在鞋底前部、后部的皮子或橡膠。
《漢語大詞典》:千層底(千層底)
用許多層布重迭起來衲成的鞋底。呂劇《李二嫂改嫁》第五場(chǎng):“青布幫千層底,又用白布把里蒙?!?童邊 《新來的小石柱》第一章:“腳踏一雙千層底的納幫大頭布鞋?!?/div>
《漢語大詞典》:納鞋(納鞋)
亦稱“ 納鞋底 ”。 用線縫制鞋底。納,通“ 衲 ”。《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 蕙蓮 道:‘我不得閑,與娘納鞋哩?!?丁玲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一:“女人們就坐在遠(yuǎn)點(diǎn)的地方納鞋底,或者就只抱著她們的孩子?!?/div>
分類:鞋底縫制
《國(guó)語辭典》:跑鞋  拼音:pǎo xié
適合跑步時(shí)所穿著的運(yùn)動(dòng)鞋。如:「為了參加這次比賽,他特地去買了一雙跑鞋?!?/div>
《漢語大詞典》:皮掌
釘在鞋底前后的皮。
分類:鞋底前后
《漢語大詞典》:尚韋(尚韋)
謂用熟皮作鞋面,鞝在鞋底上。尚,通“ 鞝 ”。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鹿(麄)菲(屝)草芰(屐),縮絲尚韋而已?!?馬非百 注:“縮絲尚韋,用絲約束,或加之以皮。” 王利器 校注:“玉篇·革部:‘鞝,音掌,扇安皮也。’今尚云‘鞝鞋’?!小础牎帧!?/div>
《漢語大詞典》:绱鞋(緔鞋)
把鞋幫和鞋底縫在一起。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姑小姐就把這雙棉鞋緔好給他寄去?!?span id="dpqx0ol" class="book">《花城》1981年第3期:“她喂豬,叫豬娃兒咬了一口;她緔鞋,錐子戳到手上?!?/div>
分類:鞋幫鞋底
《國(guó)語辭典》:連齒木屐(連齒木屐)  拼音:lián chǐ mù jī
中國(guó)古代的一種鞋。以木頭制成,鞋底附有雙齒,有活動(dòng)和固定二式。江西南昌東吳高榮夫婦墓出土的兩雙木屐即是?!赌鲜?。卷一。宋本紀(jì)。武帝》:「性尤簡(jiǎn)易,嘗著連齒木屐?!?/div>
分類:鞋底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