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會心(會心)  拼音:huì xīn
1.領悟、領會。《紅樓夢》第四八回:「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br />2.知己、知心。唐。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詩:「晚定崔李交,會心真罕儔?!?/div>
《漢語大詞典》:了知
明知;領悟。宋書·殷琰傳:“ 倫 等皆是足下腹心爪牙,所以攜手相捨,非有怨恨也,了知事不可濟,禍害已及故耳?!?span id="dzhpy5j" class="book">《百喻經·三重樓喻》:“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宋 楊萬里 《至永州城外》詩:“了知歸近猶看堠,更有愁來即入城。” 明 袁中道 《東游日記》:“入 瑯琊山 藏經院,得木匣,乃《楞伽經》也。見經中字跡,忽然汗下,了知前生?!?/div>
分類:明知領悟
《國語辭典》:會意(會意)  拼音:huì yì
1.六書之一。指合成兩個以上的字表示一個意義的造字法。如日月為明、人言為信。漢。許慎 說文解字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挂卜Q為「象意」。
2.領悟、了解。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埂堆θ寿F征遼事略》:「張士貴目視劉君昴教出,君昴會意,立于帳下。」
3.中意、合意?!杜f唐書。卷一九二。隱逸傳。田游巖傳》:「游于太白山,每遇林泉會意,輒留連不能去?!?/div>
《國語辭典》:六書(六書)  拼音:liù shū
1.為中國文字的六種創(chuàng)造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稱為「六體」。
2.王莽時的六種字體。即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書、鳥蟲書。見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也稱為「六體」。
《國語辭典》:開悟(開悟)  拼音:kāi wù
1.開通覺悟?!妒酚?。卷六八。商君傳》:「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埂端问?。卷四三七。儒林傳七。程迥傳》:「釋經訂史,開悟后學?!?br />2.佛教用語。指修行人證知現(xiàn)象沒有真實性的經驗。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方普現(xiàn)大神通,一切眾生悉開悟。」
《國語辭典》:了悟  拼音:liǎo wù
1.理解、領悟。唐。李公佐《謝小娥傳》:「乃憑檻書空,凝思默慮。坐客未倦,了悟其文。」《聊齋志異。卷一一。書癡》:「今即夫婦一章,尚未了悟,枕席二字有工夫。」
2.證悟佛性。《景德傳燈錄。卷四。智威禪師》:「師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門?!?/div>
《國語辭典》:解悟  拼音:jiě wù
了解領悟?!侗笔?。卷九二。恩幸列傳。和士開》:「解悟捷疾,為同業(yè)所尚?!埂段饔斡洝返谌兀骸改情L老聽說,一時解悟,明徹真言,滿心歡喜?!?/div>
《漢語大詞典》:悟解
(1).指對佛理的領悟。《壇經·頓漸品》:“悟解不同,見有遲疾?!?唐 馮贄 云仙雜記卷二:“ 蘇 尚書 八十猶參禪, 大潙 訪之,以手拍碎金面棋盤。尚書尋有悟解?!?br />(2).領會,懂得。 明 唐順之 《儀賓李公墓志銘》:“﹝公﹞讀書善悟解,洞於聲律,尤工字書,得 子昂 體?!?郭沫若 《文藝論集·神話的世界》:“我們在這些地方可以悟解許多智慧?!?/div>
《漢語大詞典》:解化
(1).解脫轉化。指舍棄肉身,修行成道。 宋 黃庭堅 《書問政先生誥后》:“ 楊氏 ( 楊行密 )之未解化而去,弟子葬之。舉棺,唯衣履存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呂巖論:“雖解化一事,似或玄微,正非假房中黃白之小端,從而服食頤養(yǎng),能盡其道者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三:“ 王子喬 事,舊説 浮丘公 攜與乘鶴,共登 嵩山 ,此事又不同,解化時年正十五六云云?!?br />(2).分解;變化。《西游記》第二二回:“又只見那骷髏一時解化作九股陰風,寂然不同。”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八:“ 土耳其 近年的國權運動的成功也有同樣的意義,便是近東問題已經解化成遠東問題了?!?br />(3).理解;領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當。不然,亦點化許多不得。”
《漢語大詞典》:曉解(曉解)
領悟;理解。晉書·文苑傳·左思:“ 雍 謂友人曰:‘ 思 所曉解,不及我少時。’”《左傳·文公十八年》“明允篤誠” 唐 孔穎達 疏:“明者,達也。曉解事務,照見幽微也?!?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六:“ 光 曰:‘舍則不捨,來則不止。’語意深遠,眾莫曉解?!?/div>
分類:領悟理解
《漢語大詞典》:會解(會解)
(1).猶領悟。 唐 鄭谷 《峽中》詩:“獨吟誰會解,多病自淹留。”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凡人之心,無不有詩,如詩人作詩,詩不為詩人獨有,凡一讀其詩,心即會解者,即無不自有詩人之詩?!?br />(2).集解,集注。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會解乃 明 烏程 潘基慶 良耜 氏之所集,以內七篇為宗,取諸家之注,總注於每篇之后。”
分類:領悟
《漢語大詞典》:契悟
(1).猶領悟。 唐 慧能 《壇經·頓漸品》:“弟子在 秀大師 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br />(2).指悟性。 明 李贄 《書應方卷后》:“先生亦深於道,人品略相似而契悟勝之,才學勝之?!?清 毛奇齡 《文華殿大學士易齋馮公年譜》:“數(shù)傳有 閭山 公諱 裕 者,從 賀黃門 講學,有契悟,中 正德 戊辰科進士。”
分類:領悟悟性
《國語辭典》:省會(省會)  拼音:xǐng huì
1.知道、明白。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敢把你拖到官司便下牢,我先教你,省會了你和那打家賊并排壓定腳?!乖?。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刷卷才回,從頭省會,來家內?!?br />2.吩咐、通知。元。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诙郏骸阜钕喙汤仙碇钡侥菚績仍谧笥铱丛敿?。」也作「省諭」。
3.會晤、相見。元。湯式〈望遠行。雪花風飄飄冷透屏幃〉曲:「那一場省會。玉纖手忙將這俏冤家耳腮上錘。」
《國語辭典》:體解(體解)  拼音:tǐ jiě
1.支解牲體?!蹲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固啤?追f達。正義:「王為公侯設宴禮,體解節(jié)折升之于俎?!埂秶Z。周語中》:「凈其巾羃,敬其祓除,體解節(jié)折而共飲食之?!?br />2.古代分解肢體之酷刑。《楚辭。屈原。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埂妒酚?。卷六。秦始皇本紀》:「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br />3.體會了解?!洞蠓綇V佛華嚴經》卷六:「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fā)無上意?!?/div>
《國語辭典》:會悟(會悟)  拼音:huì wù
領悟、明白?!赌鲜?。卷三六。羊玄保傳》:「卿二賢明美朗詣,會悟多通。」
分類:領會領悟
《漢語大詞典》:豁悟
覺醒;領悟。 南朝 梁 沈約 《八關齋》詩:“迷涂既已復,豁悟非無漸。”紅樓夢第一二○回:“但那 寶玉 既有如此的來歷,又何以情迷至此,復又豁悟如此?”
分類:覺醒領悟